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特写:“导弹司令”杨业功的文化情怀(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 19:53 解放军报
特写:“导弹司令”杨业功的文化情怀(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李永飞 何基刚 本报特约记者 何天进

  熟悉“导弹司令”杨业功的人都知道,他“文武双全”。那么,他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底蕴?走进杨业功生前所在部队,我们看到了一个喜欢以书写情、以诗言志、以歌抒怀的儒将形象。

  书法自有章 独求气韵神

  杨业功是个“书法迷”,行、草、隶、篆各有所学。对于书法,他有着自己独到的感悟:“练习书法就好比做人,要的是简洁、自然,追求的是一种好的心境。”

  杨业功还在某导弹旅任旅长时,一次,部队要写一幅大标语,便请来基地宣传处干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邵耀南。不到半个小时,大功告成,一手漂亮的魏碑书法韵味十足。杨业功看后称赞不已,当即向邵耀南拜师。最初,邵耀南以为他只不过是随口说说,便开玩笑地说:“老哥,你要是真想学,那你先买10斤墨汁和200斤报纸,写完了再说。”然而,令邵耀南惊讶的是,3个月后,当他再次来到该旅,竟发现杨业功宿舍的角落里堆了好多写满毛笔字的报纸,足足有一尺多高,而且每张报纸上都是用淡墨在双面练习的,也就是说杨业功将他交待的“作业”超量完成。邵耀南从心底开始佩服起杨业功来,从那以后,他俩成了很好的朋友。

  虽然是半路出道,30多岁才开始习字,可杨业功有一股韧劲,他说:“我要以勤补‘晚’,别人齐步走,我就跑步走,总有一天能赶上。”很快,杨业功便将练习书法从单纯的业余爱好转变成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从最初的魏碑,到后来的柳体、行书、草书,他常年坚持,不懈苦练,直至他重病缠身从未间断过。

  在杨业功家里,有一本特别的“书法字典”,那是他自己改编的书法工具书。一次,杨业功下基层检查工作,晚上休息之前,他习惯性地开始练习书法,可不知怎的,行书怎么也写不出韵味,想翻书吧,可身边只带了本草书字帖,只能扫兴而憩。回来后,杨业功找了不少书店都没能买到需要的书法工具书。他发现,草书、行书、隶书、魏碑等各种字体虽有规范字帖,但各自成派,没有一本系统的综合工具书。于是,杨业功开始动手自己编写起书法工具书来。他买来一本800多页的字典,参照字帖把各种字体的规范写法一个字一个字全部写好。一年多后,一本涵盖各种字体的“书法字典”问世,这成了杨业功引以为豪的作品之一。

  纸上起波澜 笔下有雷声

  杨业功的文学功底深厚,喜爱

唐诗宋词,闲暇之余,时常有诗词佳作问世。杨业功的诗词,没有花前月下的缠绵,也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每一首都蕴含着他对这个时代、对部队、对生命的真挚热爱和独到思考,让人感受到的是时代声音和心灵呐喊。

  “遥望东南,海峡外,许多岛礁。想当年,倭寇战败……环球事,变数多,世纪逝,时光过。叹两岸未统,千岛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决战决胜伏强魔。却归来,论一国两制,能言和。”这是杨业功在2002年5月所作的一首《满江红》,整首诗词大气、浑厚,充分表现了杨业功那种忧国忧民、心系打赢的强烈使命意识和责任感,字里行间幻化出导弹挟雷裹电、直刺苍穹的壮美。

  杨业功还经常把自己做人做事的感受蕴含在文字之中。他仿照刘禹锡的《陋室铭》作了一首《公仆铭》。诗词是杨业功踏实做人、秉公用权、廉洁为官的深切感言,既是他做人的标准,也是他为官的真实写照。

  杨业功喜欢文化,更喜欢传播文化,基层很多连队都留着他的诗词。任旅长时,杨业功来到驻扎在偏远山沟里的阵管二连蹲点。目睹连队官兵甘于清贫、屡创佳绩的事实,杨业功有感而发,奋笔写下《水调歌头·爱阵地》。这首词给连队官兵带来极大的鼓舞,战士们或把它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当“座右铭”,或写在信纸上寄给家人。在他们心中,这就是一种自豪、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无形的催人奋进的力量。

  病床上的杨业功依然“诗意盎然”,2003年12月,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首七言诗:“窗外隐现楼外楼,室内病床使人愁。何日赢得持久战,生活工作都自由。”虽然身患重病,可他牵挂部队,惦记工作,想念官兵,情感在笔端流露,成就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生命绝唱。

  文化润万物 军歌励后人

  或许缘于艺术的相通,杨业功对文艺也是情有独钟。当战士时,他曾是团里业余宣传队的一名曲艺骨干,表演的“三句半”是团里晚会的保留节目。后来,他开始自己作词作曲,许多精彩的故事至今还流传在部队官兵之中。

  近年来,部队发展很快,训练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为鼓舞官兵士气,杨业功亲自创作出军歌《基地之歌》,歌词雄壮有力,振奋人心。之后,他又忙着找人谱曲,亲自把关。某部业余文艺创作员杨静清晰地记得,接到杨业功的邀请为《基地之歌》谱曲时,她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能为一个将军创作的歌词谱曲;担心的是,怕自己能力有限,不能圆满完成这个任务。杨业功看透了杨静的心事,鼓励她说:“放开手脚干吧,在谱曲上你是我的老师,但你一定要把握好基层官兵的特点,要便于传唱。”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修改中,杨静终于为《基地之歌》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杨业功曾经反复强调,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能出战斗力。杨业功生前每次下旅团,除了检查必要的工作外,都要看看连队的俱乐部、活动室和战士的文艺演出。某旅阵管连是部队小有名气的“吉他连”,连队几十号官兵,人人都能抱着吉他弹上一曲。但是,随着吉他“阵容”越来越大,连队仅有的一点经费“捉襟见肘”。杨业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拨给连队1万元经费,并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很快,“秧歌队”、“舞狮队”、“腰鼓队”等文化队伍在基地部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官兵们的文化生活从此走向了一个新的天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