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频谱管理——把住信息化战争的“脉搏”(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 16:13 解放军报
频谱管理——把住信息化战争的“脉搏”(附图)

海陆空天一体化联通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欧孝昆 彭洪岩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电磁频谱这一物质形态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驾驭电磁频谱的能力不断提高,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电磁频谱工程系统,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和战争实践等各个方面。今天,人们几乎一刻也离不开电磁频谱的支持,电磁频谱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特殊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既为人类创造出新的财富与发展前景,又为人
类开辟了新的作战空间与作战手段。控制信息必须先驾驭频谱

  电磁频谱是天然信息载体,在人类可预见的范围内,是唯一的理想的信息传输媒介载体。电磁波传播速度极快,在真空中与光速相同。利用电磁频谱进行信息的获取、传输、交换和处理,可极大地提高信息共享的实时性。人们形象地称当今世界为“地球村”,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信息的获取、传输、交换和处理是否使用电磁频谱,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如果不使用电磁频谱,就是生活在昨天,就会处于被动、遭到失败,这已被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积极发展电磁频谱通信,随后也发展了电磁频谱侦察,对整个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而陆军派往法国远征军战绩甚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在侦察、通信中依赖的依然是传统战地侦察和几千只信鸽,而不是电磁频谱。

  我国近代史上,因没使用电磁频谱,让法军钻了空子,造成重大遗憾的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当时,中法战争取得大捷,冯子材立刻派强壮的驿官用快马向北京传递捷报。法军向驻北京大使馆发电报,佯言取胜并索赔。清政府不了解前方战斗真相,便糊里糊涂地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和约》。10天以后,捷报传到京城,但为时已晚。频谱作战是看不见的战线

  综观人类战争史,从电磁频谱在军事领域的运用开始,是否使用频谱便成为赢得作战主动的先决条件;从发现并利用频谱干扰特性于作战中开始,能否控制频谱就成为赢得作战胜利的重要筹码。

  日军在日俄战争中就吃到了败于频谱的苦头,而在“对马海峡”大战中也尝到了胜在频谱的甜头。1904年,日俄交战,俄舰上的报务员利用发射机,成功地干扰了日军通信,结果日舰还没有逼近便不战而逃——世界上第一次频谱作战就大显其神奇的魔力。1905年,日俄“对马海峡”大战,日军加强了对电磁频谱资源的管控,成功地利用了无线电频谱通信,重创了俄军。

  被人们称为“太平洋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中途岛之战,是日本海军从优势走向失败的转折点,也是电磁频谱领域斗智斗勇的典型战例。1942年,适逢

二战正酣之际,日军正在酝酿新的大规模作战计划,因对电磁频谱的管理控制不力,使电报被美军截获并破译。为推测“AF”所代表的主攻方向是中途岛,美军发出了“岛上淡水装置损坏”的试探报告,令日军陷入了圈套。两天后,美军就截获“AF缺乏淡水”的密电。可以说,在电磁频谱里日军是按照美军的提问来老老实实地作答。美军也是在电磁频谱领域与日军“斗智”,掌握了作战主动权。此战役,日本惨败:4艘航空母舰被击沉,海军航空兵部队的主力全部被歼。

  美国海军上将穆勒曾预言: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获胜者将是善于控制、驾驭和运用电磁频谱的一方。从上个世纪末期以来爆发的几次局部战争来看,美军都是用电子战来一展身手,每次都是“电子斩首”作战指导思想首先亮相,完全可以说是在实现穆勒的预言。电磁频谱是无形的领土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尤其是频谱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使战争实践的领域和范围大大地超越了传统的地域制约,拓展到了电磁频谱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电磁频谱已成为国家一种无形的领土。

  电磁频谱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每个国家对自己国家内部的频谱资源都应拥有独立自主的管理权力。这种频谱主权无疑就是国家主权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是不容侵犯的。

  随着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作战武器频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磁频谱的军事价值、国防价值也在快速提升,频谱防护在国防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逐步提高。频谱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决定了频谱防护的特殊性,现代战争已经充分地证明了频谱防护的重要性。海湾战争和

伊拉克战争中,伊军惨败有诸多原因,但频谱疆域惨遭侵占,是造成其国防全线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二十一世纪,是频谱世纪,“频谱”安全必将成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头戏。只有运筹频谱,才能赢得未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