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博物馆之旅系列-奥地利盔甲博物馆(组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3月08日 10:12 《国际展望》杂志 |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 ![]() ![]() ![]() ![]()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世界著名博物馆之旅系列-奥地利盔甲博物馆 目击全球最佳冷兵器时代的活见证 奥地利(Osterreich)在德文中的原意是东方帝国之意。14至17世纪时的奥地利是由德意志系的哈布斯堡家族所统治,1500年以后的150多年中,哈布斯堡家族几乎成为主宰欧洲的政治和宗教势力。事实上,哈布斯堡王朝是由西班牙系和德意志系成员所统治的王国、公国和省份所组成,哈布斯堡王朝联合体的领土分布在整个欧洲大陆上,但王室的起源是奥地利,后来通过婚姻和继承权而获得了广大但不串连在一起的领土。 哈布斯堡的领地包括有奥地利、西班牙、匈牙利、波希米亚、尼德兰、西西里、那不勒斯和撒丁岛等等,紧接着奥地利的匈牙利南部就是土耳其的鄂图曼帝国,无嗣的匈牙利国王就是在与土耳其人作战阵亡后才将匈牙利领地过继给奥地利哈布斯堡的查理皇帝。 奥地利在整个16和17世纪就饱受到土耳其人入侵之苦。16世纪初,土耳其的鄂图曼帝国开始向外扩张,以强大的陆军和海军攻下克里米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并夺下最重要的城市包括大马士革及君土坦丁堡等,鄂图曼帝国的海军控制了整个黑海和地中海的东部,并经常袭击意大利、西班牙和北非,甚至在1529年和1683年两次分别包围维也纳。 格拉茨(Graz)市是现代奥地利的第二大都市,位于奥地利和匈牙利的边境。该市在中世纪时是奥地利向南用兵的中框、转运站和边防重地,市区的Zeughaus(德语军械库之意)就是中世纪时奥地利对土耳其军作战用的武器库。建筑物本身是在1642年建成的,现仍藏有近3万件以上的甲胄和冷兵器,是一所规模相当大的中世纪武器和甲胄的博物馆。 ◆ 火器展览 馆内第一层主要是存放各式轻重火器、一些步兵用的黑色铁制胸甲和轻骑兵用的甲胄。此层楼内大量存放的各式火枪包括了火绳枪、燧发枪、轮发发火机枪等。 火绳枪最早于15世纪初出现于欧洲,早期是发射石弹,后来改发射图形的铅弹或铁弹,是一种从枪口用木制通条装填弹药、再用火绳点火发射的火枪,这种火枪的口径通常在23毫米以内,重8至10公斤,弹丸重约9克,射程则在150至250米之间。 16世纪初期出现的长管火绳枪配有特制的金属或木制的独脚枪架,用以稳定瞄准射击,有些枪架的设计也可作为短战型的劈刺兵器。装备火枪的步兵称为火枪兵,火枪兵往往配有负责搬运火枪及其附属品的助手,同时为了减轻射击时强大的后座力,火枪兵的肩垫有枪托抵肩用的皮垫。 17世纪初开始出现较轻便的火绳枪,不必带枪架和肩垫,口径约18毫米,枪身重5公斤,弹丸重34克,弹丸和发射药装在同一纸筒内,纸筒的前部是弹丸,后部是发射药,装填前先撕开纸筒尾端的纸,将小部分发射药倒入火绳枪机的火药池内,其余的发射药连同弹丸则倒入枪膛内,然后以通条压实枪膛内的发射药和弹丸。 燧发枪于17世纪未开始出现。和火绳枪相比,燧发枪用燧石枪机点燃装药,发射速度较快,口径小、重量轻且后座力小,燧发枪口径约在20毫米以下,带刺刀时全重5至5.5公斤,弹丸重32克,燧石枪机上的火镰同时又是火门的盖,枪托的弯曲度较大,便于瞄准和提高射击精度。 ◆ 甲胄陈列 第二层和第三层存放步兵、轻骑兵和重装骑兵的甲胄。甲胄主要是由胸甲、头盔、叶片甲、金甲、脸甲和颈甲组成。胸甲可保护士兵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的杀伤,以胸板和背板组成,上面用环扣和较链连接,下面用皮带系紧。胸甲有时有压制的花纹或镶嵌着饰物,但通常只有军官和贵族的阶级才有特权在胸甲上雕刻花纹,而且花纹和饰物多寡皆按阶级而定。胸甲重量约在6至10公斤之间,厚1至3毫米。 头盔用于保护土兵的头部,通常和脸甲共同组成完整的头部保护甲胄。脸甲可以和头盔固定在一起或是可以掀起,脸甲开有2个眼孔和几个呼吸孔。有些头盔实际上没有脸甲,只有一窄条状的金属片,称为护鼻,由脸盔帽檐下垂至脸部中央。 叶片甲分为叶子甲和鱼鳞甲两种,火器广泛使用后的叶片甲演变成分别保护躯体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属局部护甲。叶片甲是骑兵的主要防护器具,后来成为重骑兵的装具。 头甲是以销子甲或叶片甲组成,用于保护士兵的后脑、头部、肩膀和肩胛骨。销子甲是由金属环连接制成,固定在头盔边缘,垂放于双肩上,或是以环索连接整块打造成形的金属片制成。 15世纪初,火器的威力较弱,因而甲胄能够有效地阻挡弹丸的贯穿。这里偶尔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因为甲胄有时也不能抵挡强力弓弩射出的箭矢。15世纪未,由于火器威力不断地加强,甲胄的防护作用就逐渐减少,最后甲胄特别是胸甲,变成步兵、骑兵或御林军的仪仗装具。但甲胄的淘汰更换速度是缓慢而逐渐的,由火器开始出现至甲胄完全淘汰,经过了150年以上的时间。 ◆ 冷兵器展示 第四层主要是存放冷兵器,除了其中一部分冷兵器是来自历次战役中土耳军遗留在战场上的战利品外,其余均是奥地利产的冷兵器。 冷兵器一般构造都很简单,通常用于白刃战斗。按其使用特点,可分为打击兵器,例如狼牙棒、流星锤;刺杀兵器,例如剑、长矛、长枪、刺刀等;砍劈兵器,例如战斧、钺、镰等;以及两用刺劈或劈剌兵器例如军刀、戟、马刀等。 冷兵器随着生产技术水准的提升而不断地改善,但其质量特性是随军事上的需求而决定的。16世纪之前,冷兵器是主要武器,击射火器出现后,冷兵器逐渐丧失其主要地位,但其中一部分仍用来补充轻火器战斗能力的不足,继续保存在军械装备中,甚至有些冷兵器例如刺刀、剑和军刀,保留作为仪仗用或奖赏用的荣誉象征。□ 安 迪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