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军事历史专区 > 正文

生死一线:苏联潜艇事故中鲜为人知的内幕(组图5)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 11:47 千龙新闻网
生死一线:苏联潜艇事故中鲜为人知的内幕(组图5)

即将沉没的“共青团员”号核潜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生死一线:苏联潜艇事故中鲜为人知的内幕(组图5)

1961年7月4日K-19号潜艇事故地点示意图


K-19号潜艇降旗仪式上的老艇员们


K-19号潜艇事故救援情景

  K-429号潜艇事故

  1983年6月23日,在距离堪察加不远的太平洋舰队潜艇战斗训练演习场内,艇长苏沃罗夫上校指挥K-429号潜艇下潜时,第4隔舱开始进水,原来是通风井打开后没有关闭。艇长采取一切应急措施,迅速指挥潜艇浮向水面,但未能成功,潜艇沉入海底。救援行动在几个小时内迅速展开。

  进入第4隔舱的海水淹死了14名艇员,28岁的列修克准尉及时打开了通向相邻隔舱的舱门,大声喊叫报警,随后关上舱门返回自己的隔舱中,与战友们一起奋斗。后来找到了他的尸体,他甚至没来得及戴上呼吸器,就已经死了。潜艇事故处置规则明确规定,任何人都无权擅自离开事故隔舱,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规定,是数代潜水员们经过多次事故用血的代价制定的:只有牺牲自己,才能挽救他人。

  幸运的是,事故海域并不太深,救援人员很快就找到了潜艇,与里面的人员取得了联系。第二天,开始通过第1隔舱鱼雷发射管营救里面的艇员。尾部各舱中,大部分是新入伍的水兵,营救工作比较困难,而且那里没有鱼雷发射装置,只能使用事故救援舱。那些在中部各舱的艇员,知道如何相对轻松地利用事故救援舱,脱离被淹没的潜艇。在第10隔舱内,巴耶夫准尉和两名水兵扎吉罗夫、奇罗什尼科夫互相帮助,巴耶夫先护送扎吉罗夫脱离险境,但是,后者很快就被迫返回隔舱,原来顶盖被锁住了,打不开。不过,扎吉罗夫没有放弃努力,终于修复了卡锁,打开了顶舱盖,然后来到潜艇尾部,按照约定的救援信号敲击舱壁,走了出去。既然第一个成功了,那就意味着其他人也都能得救,巴耶夫开始为另外一名水兵做准备,穿戴整齐后,正准备出发,此时传来艇长的命令:停止出艇。原来,在距离潜艇数十米、距离救援人员只有几米的地方,发现了水兵扎吉罗夫的尸体,他被浮标缆绳拦住了,冰冷的海水很快就把他冻僵了,随即缺氧窒息而死。

  营救工作被迫停止,夜晚降临了,艇员们做了一切所能做的,剩下的只是等待。整整等待了一个夜晚,第二天上午11点钟,营救行动恢复进行,艇长下令允许乘员出艇,最初一切进行得还算正常,随后突然发现,呼吸器没有了,后面6人无法出艇。此时沉没潜艇中氢气聚积,蓄电池井内开始发生爆炸,第2隔舱甲板应急栅板翻转,幸运的是,没有引起火灾,也没有人员伤亡。救援队员通过事故救援舱向还在潜艇内的人员送来了4套呼吸器,但检查发现其中3个不能用,是次品,随后又向他们投送了3套,又有一套是次品。艇员们向救援队员要更多的呼呼器,最后一次一下子送来了6个。巴耶夫把所有人都送出潜艇后,自己也准备离开潜艇。

  此时艇长通过电话向他通报:海军总司令不是命令,而是请求你,如果可能,不要让隔舱淹没。巴耶夫从几个次品呼吸器中挑选了一个质量稍微好一些,还能用的,戴上,同时盘算着如何打开沉重的舱盖。他用右脚踩在舷梯栏杆上,左脚使尽向下勾舱盖,这是唯一有力的开舱方法了。经过几次努力后,舱盖晃动了,不巧的是,弹簧被挣断了,无法打开舱盖。巴耶夫默默返回隔舱,卸下舱门上的弹簧,安放到舱盖上。19点03分,巴耶夫终于打开了舱盖,向艇长报告准备出舱。他戴好防护面具、潜水服,爬到发射井处,摸到锁孔,插入钥匙,密封好发射井,然后打开鱼雷装填活门,海水迅速冲进闸室。巴耶夫看一下压力表,发射井中的压力仅上升了两个大气压,他明白,发射井漏水了,海水慢慢地升到他胸前,却突然停止了,表明有通风阀门尚未被关闭。巴耶夫整个身子蹲到水中,摸到下面的舱盖,反复衡量之后,做了一次深呼吸,使劲一拉,随后就失去了知觉。

  不知道过了多久,巴耶夫苏醒了,他马上就明白了,自己已经离开了潜艇,有可能得救了。昏昏沉沉中,听到什么人的声音:漂上来了!一动不动!可能已经死了。

  巴耶夫非常幸运,他并没有死,被救援队员迅速救起。他还有一点力气呼吸,挣扎着走到救援船的甲板上,向苏联海军总司令汇报。海军元帅握着他的手问道:“隔舱怎么样?淹没了吗?”

  巴耶夫回答道:“没有。”之后就感觉海军元帅的声音越来越远,甲板正在离开自己的双脚。有人在他耳边说道:“听到了吗,总司令说要奖励你一辆汽车。”但疲惫到了极点的巴耶夫已经什么都听不清楚了,他也不知道此时已是后半夜了,他从潜艇逃生的过程整整持续了6个小时,而不是他救出来的22名艇员逃生所用的8分钟。

生死一线:苏联潜艇事故中鲜为人知的内幕(组图5)
K-19号艇长扎杰耶夫(左)与电影中的艇长福德(右)

生死一线:苏联潜艇事故中鲜为人知的内幕(组图5)
K-19潜艇核反应堆典型布局图

生死一线:苏联潜艇事故中鲜为人知的内幕(组图5)
火灾后的K-19号潜艇

  “共青团员”号核潜艇事故

  1989年4月,苏联国防部、苏军政治总局和苏联海军联合发布一项公报:“苏联国防部、苏军政治总局和苏联海军通告,4月7日,位于挪威海中立水域的“共青团员”号核动力鱼雷潜艇发生了火灾。潜艇转入了水面状态。为抢救潜艇,全体人员英勇奋斗了5个多小时,但是,乘员们采取的措施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潜艇沉入梅德韦日岛西南海域1500米深处。有人员伤亡。苏联国防部、苏军政治总局和苏联海军以悲痛的心情向遇难官兵亲属表达深刻的慰问,祖国忠诚的儿子永远活在全军官兵和所有苏联人民的心中。”

  原来,1989年4月7日,前往挪威海执行战斗任务的“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在距离梅德韦日岛180公里的水域,以相对不大的下潜深度航行。所有指挥员都在值班,休息人员突然被急促的事故警报声惊醒。根据潜艇事故处置章程,所有人员听到事故警报指令后,应立即返回自己隔舱,坚守战斗岗位。一些被警报惊醒的海员一跳而起,甚至没来得及穿上衣服,就跑到了自己的战斗岗位。艇员们随后得知,第7隔舱着火了,光缆着火,引起短路,造成火灾。艇长瓦宁上校命令潜艇立即浮出水面,无线电报务员则向司令部汇报潜艇事故地点的坐标,救援飞机随即升空飞向事故地区。

  第7隔舱着火后不久,第3、第4隔舱着火,随后第5、第6隔舱发生短路,领航室电子设备着火,整个潜艇内浓烟弥漫。所有人员立即戴上各自的呼吸器。根据潜艇事故处置方针,发生火灾时,艇员们无须得到任何命令,都应立即拉响事故警报,切断电力供应,密封隔舱,使用各种设备,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扑灭所在舱室内的火势。第7舱室的布赫尼卡什维利上等水兵就是这样做的,他在报警之后随即关闭舱门,积极救火,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他也是最早牺牲的。在相邻的第6隔舱,科洛季林准尉也密封了隔舱,与大火进行殊死的搏斗。此时,火势继续在第3、4、5、7隔舱漫延,烟雾弥漫,赶到事故地点上空的飞行员都能清楚地看到从潜艇中散发出来的烟雾。

  此时,潜艇还在海面上航行,除第7隔舱内的火势外,其他舱室内的大火已被扑灭,但代价惨重。许多被烧伤和中毒的艇员被送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潜艇上的军医扎亚茨上尉,一分钟也没停歇,抢救伤员,做人工呼吸,许多人得以生还。原以为事故已经逐渐平息的艇员们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火灾刚去,水灾又来,第7隔舱突然进水,随后是尾部各舱也遭到了海水袭击,潜艇失去纵向稳定性,开始下沉。

  艇长迅速做出反应,立即命令:“全体离开隔舱,救生筏全部扔到水中”。此时艇尾已迅速下沉,倾斜,艇员们纷纷跳向冰冷的海水中,水兵格里高良也开始跳离潜艇,此时潜艇处于垂直状态中,然后开始迅速转向水平状态。格里高良抓住了第二个救生筏,海浪拍打着他和100公斤重的救生筏,这是紧急情况下唯一的浮游设备,其他艇员迅速游了过来。他们没有慌乱,互相帮助,救生筏展开后可容纳20人,先把那些烧伤、中毒的艇员送到筏上,大家用绳索互相牵缚在一起。最初海水还不太冷,飞机在天空上盘旋,给人以求生的希望。艇员们或坐或站在救生筏上面,后来海水变冷,一些人坚持不住被冻死了,当“阿列克谢·赫洛贝斯托夫”号救援船赶到时,一片欢腾的艇员们开始用最后的力量唱起海军军歌来。

  为了让艇员能跳离潜艇,亚历山大·科佩伊科直到最后才关闭舱门(本来应当在潜艇下沉前就关闭舱门,艇员随后赶到浮游舱,离开潜艇),在无法继续等待,情况已非常危急时,他迅速关上舱盖,拧紧旋钮,潜艇随即迅速沉没。包括艇长在内,共有5人留在潜艇中,他们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用尽最后的力量,来到浮游救援舱中,想方设法脱离潜艇逃生。但是,火灾产生的有毒气体发挥了作用,尤金少校首先失去知觉,其他人也先后昏迷过去。斯柳萨连科准尉第一个苏醒过来,为了舱室通风,他挣扎着爬到舱口,试图打开它,却没能做到。克拉斯诺巴耶夫来帮助他,两人使劲推转旋钮,卡锁无法承受过大压力,呯地一声弹开了,斯柳萨连科准尉被抛离舱室,这也救了他一命。负责电子机械设备的指挥官伊斯宾科夫少校把负责看护柴油发动机的水兵菲利波夫送出隔舱后,顶替水兵在发动机旁工作,由于噪音较大,他没有听到离开潜艇的命令,等他到达救援舱时为时已晚,舱门已经关闭,无法再打开了。(作者:高原)

上一页            最前页

  相关专题:军事历史专区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