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凤凰号”下西洋专题 > 正文

巡海大臣塑像疑是太监郑和(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 13:13 舰船知识网络版
巡海大臣塑像疑是太监郑和(附图)

巡海大臣塑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1992年6月22日,福建长乐县漳港镇仙岐村村民陈营金在新房边上的大沙丘上挖沙,挖到中午1时许,忽然听得手中的锄头“当”的一声,与一块大石条相撞了。这石条是埋在沙下100多年的显应宫的一条门框。一处重要文物就随着这“当”的一声被偶然发现了。

  据史料记载,显应宫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明弘治三年(1490年),后殿辟为“凤岐书院”,清代道光二十一年,曾大规模修葺,约在光绪年间,因巨大自然灾害,致使
该宫被深埋地下。

  就在1992年,显应宫前后三进两殿整体出土,同时挖掘出来的还有后殿三组神台、前殿二组神台、妈祖等塑像40多尊。古宫重见天日后,出现了一幕奇观——千百只硕大的凤蝶、蚱蜢、青蛙忽然蜂拥而至。显应被宫因此被人们称为‘蝴蝶宫’。

  显应宫出土神秘“巡海大臣(神)”塑像,衣着服饰同《西洋记》中的郑和一般无二。

  当年出土的40多尊泥彩塑像展示10年来,引起了不少海内外学者的重视,其中有一尊塑像一直被当地百姓称为“巡海大臣”郑和,这座神秘的塑像到底是谁?去年2月18日至20日,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明史研究室主任万明,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刘如仲、雷从云,海军少将郑明等来到显应宫实地考察,力图为塑像“验明正身”!

  万明研究员仔细观察塑像发现,这组彩塑中居中的男性塑像,高100厘米,坐姿,塑像面如满月,表情慈祥,优雅端庄,身穿红色圆领袍服,胸前、两袖均有贴金纹饰,左手置于膝上,右手扶在腰间所束带上,脚下是一双皂色靴子。联想起明代小说中的郑和形象,万明研究员不禁心中一亮。

  她马上找来罗懋登的《西洋记》中关于郑和的图像资料来对照。这部刻于万历年间的小说,其中不仅有关于郑和衣冠的记述,珍贵的是还配有图像。其中第四十六回中,详细描绘了郑和的衣着装扮:“头上戴一顶嵌金三山帽,身上穿一领簇新蟒龙袍,腰里系一条玲珑白玉带,脚下穿一双文武皂朝靴。”她将第二十一回的插图所绘,与上述描写相对照,得到了一个完整的郑和形象。再将《西洋记》中的记载和图像与显应宫的巡海大臣(神)塑像比照,发现是非常吻合的。而且,在世情小说《金瓶梅》第七十回描述何太监新得到皇帝赏赐的蟒衣玉带,装束即是“身穿大红蟒衣,头上戴三山帽,脚下粉底皂靴”。这一记述与显应宫塑像中的主体塑像形象也并无二致。

  明史专家万明从塑像服饰、衣冠、地域背景等方面多方考证,确定塑像正身就是郑和。

  紧接着,万明研究员又从明朝衣冠制度出发,对塑像的装扮进行考察。她发现塑像头上所戴帽子正是明朝太监所戴的一种官帽。再看塑像身着的衣服,上胸、腹、袖等处贴金,明显是织金蟒纹饰的蟒袍。明太监刘若愚记载太监服饰:“秉笔及乾清宫管事之耆旧有劳者,皆得赐坐蟒补。”《明史》中也记载,“永乐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由此可知永乐年间的亲信宦官,都是衣蟒服。郑和深得永乐皇帝宠信,身着蟒袍可确认无疑。

  万明研究员还从这组彩塑的其他塑像组成来看发现了蛛丝马迹。这组彩塑的其他几个塑像,大都身着明朝官服,有的手中捧有类似诏书的东西。惟有主体塑像身旁一站立的男性塑像很特别,他的面部明显具有高鼻深眼的特征,所着衣冠也显然是“胡衣胡帽”,可以认定是来自西域,或为“番人”,所以他的身份极有可能是翻译或者向导,而这是郑和下西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这无疑可作为主体塑像是郑和的一个旁证。

  长乐在郑和下西洋中的历史地位也让万明研究员愈发肯定当地发现郑和崇拜极具合理性。福建长乐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开洋之地,当年庞大舰队屡此驻扎于此,伺风下海。这里不仅有郑和当年亲自竖立、保存完好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而且有下西洋影响下形成的“十洋街”。明后期“倭患”的严重更促使人们纪念和崇拜与海洋相关的神癨,将郑和塑像供奉在寺庙中,更应该说是不奇怪的,也是合乎一般民间造神过程的。

  万明研究员参照显应宫考古报告中其建筑存在明、清两套柱础的结论,以及当地防御倭寇所筑的城门历史背景,认为当地民众造像和祈愿的关系是明显的。继而最终提出“巡海大臣(神)”塑像为首者就是郑和,而其塑造时间很可能是在万历后期。

  当地学者张国英:塑像原来有胡须,太监无须人人皆知,所以绝不可能是郑和。

  然而就当万明研究员得出结论,返回北京不久,关于塑像“国内是首次发现被神化的郑和”的身份就遭到当地学者质疑。长乐市郑和研究会学术顾问张国英提出:“巡海大臣(神)”彩塑的下颌有三个小洞,那是挂胡须洞,说明这位“大臣(神)”是有胡须的。虽然在挖掘现场没有看到胡须,但显应宫已埋在地下100多年,胡须湮没遗失也很自然。郑和是太监,太监是没有胡须的,因此,这尊“巡海大臣(神)”像不可能是郑和。关于塑像的身份又显扑朔迷离起来。

  他继而提出,从宋代起中国就有巡山大神之说,显应宫的“巡海大神”是与“巡山大神”相对应的,这个“巡海大神”是泛指,并不对应某个具体的神。长乐所有的方志都只提到“巡海大神”,而无“巡海大臣”之说,而有些人借福州方言“神”“臣”同音,故意将“神”讹为“臣”,继而与郑和搭上关系,是一种牵强附会。他认为郑和乃天妃妈祖的信徒,仅是个凡人而已,老百姓对他有什么可求的呢?他被当做神灵来供奉是不可能的。

  张国英还认为:塑像塑造时间不可能是在万历后期,当时人们对“阉党”深恶痛绝,长乐百姓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将他当做神来膜拜,由此也可推断那尊“巡海大臣(神)”并非郑和。他最后提出,对郑和与当地很多宫观的关系,方志中都有记载,但他是否曾到过显应宫,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因此“巡海大神”是郑和的论断相当可疑。

  万明:出现胡须孔不能否定是郑和,郑和贡献伟大被民众神化供奉实属正常。

  面对质疑,万明研究员表示,塑像上的三个小洞是不是用来挂胡须的,未经考证不能确定,因为并没有见到胡须。即便塑像真的有胡子,也应与显应宫另外四组塑像即大王和夫人、临水夫人、马将军、天妃结合起来考察,并要研究整个造神的过程。中国民间造神往往要经历一个曲折幽微的过程。认定“巡海大臣(神)”乃郑和是着重从服饰衣冠上进行考察的,不能因为塑像下颌有三个洞就断然否定塑像不是郑和。

  对于巡山大神、巡海大神对应的问题,万明表示应考察“巡山大神”与“巡海大神”的服饰是否相似。“巡海大臣(神)”的蟒袍、三山帽显示它决非一般的官吏。

  万明指出,显应宫里供奉的陈靖姑同样是凡人,但她就被民间当做神灵来膜拜,因此将郑和奉为神不足为怪,民间造神运动的过程本来就很曲折。事实上南洋一带早就有郑和庙,郑和在那里一直被奉为神。福建沿海一带人民与海外联系密切,长乐出现郑和的神像实属正常。在朝廷反阉党之时,当地民间普通民众对郑和依然敬重。她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假设———会不会正因为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老百姓考虑到宦官的名誉问题,为了避讳,才在塑郑和神像时特意给他加上了胡须———如果能够证实塑像原本确有胡须的话?

  万明认为,不能因没有文献记载就否定塑像的身份,声名赫赫的秦始皇陵同样没有文献记载。她同时也提出应对显应宫的系列史实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希望考古界及早介入,进一步考察鉴定,给出明确的答案。 转自中新网

  相关专题:“凤凰号”下西洋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