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世界安全》特稿:15世纪中国海上力量的沉浮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 08:47 世界安全

  声明:如需转载必须获得口头授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刊证实或同意其观点)

  (英)麦克尔·伯斯沃斯

  水之道 编译

  1488年,葡萄牙人第一次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并首次进入印度洋。而在葡萄牙人航海壮举的50多年前,受中国明成祖朱棣派遣的庞大船队就已经从中国沿海出发,经苏门答腊岛、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地区,最远抵达非洲东部。从1405年至1433年,中国的船队曾先后七次远航过印度洋外围地区,这足以表明当时中国的海上力量是如何的强大。但是,在后来的不到一个世纪的时期内,中国很快就丧失了其航海大国的地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海上力量迅速衰落?

  衰落的原因

  我认为,导致中国航海技术的衰落和航海政策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原因之间又具有内在联系。第一,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政治上统一的高度中央集权制国家,这就阻碍了它对长期发展海上力量的重视与支持;第二,儒家当权者与宫廷宦官之间的争斗阻碍了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第三,中国朝廷内部对奉行发展海外贸易政策还是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也存在分歧;第四,15世纪时中国几乎没有什么海上的任务,因此海上力量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只要国家的战略政策稍微有一些变化,海上力量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导致中国海上力量由强变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中国为保证粮食的有效供给和安全输送而开凿了大运河。最后,在当时的中国看来,来自陆上边境的威胁要远远大于来自海上的威胁,因此,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中国朝廷在考虑国家安全时总是优先发展陆上力量。我还坚持认为,中国并不缺少先进的航海技术,只是由于以上因素才导致了15世纪中期中国海上力量优势地位的丧失。

  航海强国的变迁

  在13~14世纪的元朝,中国就已经拥有了一支大型船队,元朝政府还曾派遣使者到达过苏门答腊岛、斯里兰卡和南印度地区以扩大元朝的影响。元朝的商人还逐步掌控了与阿拉伯的香料贸易。马可·波罗在其游记里所描绘的拥有300名船员的巨型船只就是当时元朝的商船。元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海上力量的发展,对湖泊和内河商船的发展并不重视,因为当时内河船只一般都是靠人力提供动力的。但是,尽管在元朝时期对外交往和远洋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忽必烈还是遭受了两个来自海上的重大失败,一个是远征日本受挫(1274年和1281年),另一个是征服硫球群岛失利。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与汉族人建立的王朝有很大的不同,汉族人崇尚儒家思想,奉行闭关锁国,而元朝人则压制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奉行更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14世纪后半叶,元朝灭亡,明朝建立。明朝早期的统治者基本上继承了元朝的海上政策与航海技术。当时有适合远洋航行的战舰和巨型的远洋货轮,将粮食从南方鱼米之乡运到北方也是通过沿海运输的,对外交往也有一定的规模,主要是与东南亚的交往频繁,甚至与斯里兰卡和印度也有往来。但是,明朝时出现了两个新的情况。第一,明朝统治者开始恢复农业为先的政策。明朝初期,政府大兴土木工程,重新疏通了大运河和其他运河,修缮大量的桥梁、庙宇和城墙。第二,明朝建立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兴起,许多主张孔子学说的人被委以高官,但同时,宦官占据高位,干预朝政的现象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儒家当权派与宦官派之间的斗争一直持续到明朝的灭亡。起先,儒家当权派大行其道,但到了朱棣皇帝时期,宦官受到了皇帝的高度信任并被赋予极大的权力。

  1403年,明成祖朱棣发布命令,开始建造一支皇家舰队及其辅助舰船,并委派宦官郑和率领这支舰队出访中国海和印度洋的港口。就当时郑和下西洋时期而言,除了导航技术外,中国的航海技术要比欧洲先进得多。在舰船规模上,中国人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船队中最大的舰船体长可达150米。当然,中国的史书可能有一些夸大。但在1962年,考古学家在南京附近的一个明朝船坞遗址上发现了郑和船队中一艘船的舵杆。这根木制的舵长11米,根据一般造船的比例推测,使用这根舵的船体长应该在145~160米之间(视不同吃水情况而定)。相比而言,同时期的欧洲舰船的规模要小得多,大多数舰船一般体长30米。郑和的船只有1500吨,而葡萄牙人的船只有300吨左右。葡萄牙人直到16世纪才开发出当时自以为很先进的秘密技术——轻型多桅帆船,其实中国人早在葡萄牙人好几个世纪以前就开始使用多桅帆船了。就船舱而言,中国人早就拥有了绝对的优势,中国人的大型舰船上的防水舱可达13个,比西方人早了几个世纪。西方国家直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有防水舱的舰船。在航海技术方面,欧洲人一直在舰船上安装帆装桅杆装置,这种装置在顺风时很有用,但在逆风时往往很难控制。中国人从3世纪就开始使用前后四角纵帆,这种帆在逆风时比欧洲人的三角帆要更有效。

  但是,到了15世纪,东西方的航海技术已经基本上难分伯仲了。在茫茫海洋中航行,罗盘是必不可少的导航设备。罗盘由中国人8世纪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发展而成。当时指南针技术在12世纪时经陆路传到地中海地区,后又传到欧洲,据说由阿拉伯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罗盘,但中国人很快又制造了更为先进的罗盘。船尾舵是大型舰船的重要部分,大型船只要远洋航行,必须要有可靠的船尾舵。中国人早在公元1世纪就掌握了制造船尾舵的技术,而欧洲人直到14世纪才发明船尾舵。到了15世纪,欧洲舰船与东方国家的舰船都已经利用了船尾舵。西方人也有领先于中国人的技术,15世纪时,在利用风向和洋流的知识方面,西方人中的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走在中国人的前面。此外,西方人还能利用天文知识导航,而中国人虽然在官方的天文机构中拥有研究天文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但并没有在航海实践中应用天文知识。

  简而言之,15世纪以前,中国人的航海技术处于世界前列,拥有配备防水舱的大型多帆舰船,使用更为有效的四角纵帆。到了15世纪,欧洲人的航海技术迎头赶上,与中国人并驾齐驱,各有千秋。中国人在舰船规模和船体建造方面遥遥领先,而葡萄牙人则在导航技术上独占鳌头。在航海技术上,东西方已经没有什么差距了。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明显的优势,都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技术与实力。通过对东西方国家航海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国家航海技术方面的进步速度要快于东方国家。到了16世纪,与东方国家相比,西方国家的远洋航海技术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大陆战略的影响

  我们从地理角度或许能发现为何西方国家奉行海洋战略而亚洲国家奉行大陆战略。以15世纪的明朝中国为例,当时的中国受多重威胁的困扰,其中最大的威胁是来自北方的蒙古人,这种威胁就是来自大陆的威胁。其他较小的威胁包括来自南方的安南(前越南王国中部的一个地区)的威胁(陆上和海上)、来自东北部朝鲜的威胁(陆上和海上),以及来自日本的威胁(海上)。在欧洲,西班牙边境的山地地形为西班牙构筑了天然的防御屏障,因此海洋政策成为西班牙人的战略重点。不列颠岛更是如此,四面环海,没有陆上的威胁,海洋战略自然成为英国的主导战略。荷兰人极其依赖海外贸易,由于国土面积狭小,荷兰人自然要拓展海外的领地。在欧洲,法国和德国一直是传统的大陆国家,拥有漫长的陆上边境,邻国又多为一些实力强大的国家,因此,海洋政策当时在这两个国家体现得并不明显。

  美国历史学家、海上力量的倡导者马汉认为,海上力量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地理位置(2)自然条件(3)领土范围(4)人口数量(5)民众性格(6)政府性格。尽管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其领土多被陆地所包围,海上贸易航线又不便利,多数人口远离海洋居住(除了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再加上中国政府一直对海上力量和海洋贸易不感兴趣,中国海上力量的衰落也就不足为奇了。纵观中国历史,在重点发展陆军还是重点发展海军的问题上,在以农业生产为重还是以海洋贸易为重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往往选择前者,尤其是在战略形势恶化和资源短缺时,中国政府总是会摒弃发展海军和海上贸易。

  15世纪时,中国存在着儒家与宦官的斗争,斗争的焦点是优先发展农业还是优先发展海外贸易,发展运河运输还是沿海运输,奉行文化孤立主义还是加强对外交往。这一系列斗争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海上力量的发展。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国家最大的威胁是来自北部陆上的蒙古人。运河系统运输粮食相对比较安全,不象沿海运输会受到海盗的袭扰,受气候影响也比较小。在文化上,发达的自给自足经济使中国人对外来产品和观念并不感兴趣,当然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明朝初期,由于长期战乱,大运河运输系统被破坏,运河运输作为沿海运输的补充,处于从属地位。但到了1411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实现了全天候的运输能力。事实证明,通过运河运输粮食到北方比海运更安全更有效。逐渐地,运河运输替代了沿海运输,海上力量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

  明朝时期,海军逐渐瓦解。到1474年,海军的规模只有明初的三分之一。到了1503年,海军的规模仅有明初的十分之一,海军士兵开小差的现象十分普遍,造船工匠也被遣送回家。原来的海员改行从事内陆河运,海军声望的衰落影响了海军新兵的招募。反对海洋政策的派别势力越来越强大。1525年,一些当权的官员甚至摧毁了一些大型舰船。中国进入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孤立主义时期,排外思想盛行。中国的海军与海洋贸易从此黄鹤一去不复返。

  西方人远洋探险的动机与东方人非常不同。中国人认为他们的远洋是弘扬中华泱泱大国的威仪,也可能是为了寻找被废黜的皇帝,但最终目的是寻找贡品和发扬中国的威望。另一方面,当时的欧洲人正忙于与伊斯兰教徒的战争,同时也试图谋求更大的利益。历史学家将欧洲亨利国王支持远洋探险的动机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大同主义的观念;(2)贸易的利润;(3)通商;(4)对伊斯兰教徒的战争;(5)传教士的热情与使命感。经济因素是欧洲人考虑的重要方面。在中国,中国人只关注内陆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被认为风险太高,代价太大。欧洲国家与伊斯兰国家以及欧洲国家之间存在竞争,而在中国则没有这种竞争关系。简而言之,15世纪中国海上力量急剧衰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15世纪的中国并不缺少先进的航海技术,也不缺少精通航海的人才,但由于政治因素与战略因素,中国政府在15世纪中叶放弃了海上贸易,排斥海上力量的发展。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对海上力量发展的漠然态度才导致了中国航海大国地位与航海技术领先地位的丧失。(完)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