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世界安全》特稿:隐形—战斗的“王牌”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7月12日 08:44 世界安全

  声明:如需转载必须获得口头授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刊证实或同意其观点)

  (美)道格·里查德森

  冰伦 编译

  据报道,捷克总理5月20日证实,美国对捷克向中国出售反隐形战机雷达(“维拉”雷达)表示关注,终于使这笔6000万美元的交易告吹。有专家认为,这映射出中美的“隐形之战”开始显形。因为谁拥有了可靠的隐形技术,谁就能取得战斗的优势。

  空中新“王牌”

  迄今为止,隐形飞机已先后参加过五次实战军事行动——巴拿马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尽管投入数量不多,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空军仅动用了51架B-2“精灵”隐形轰炸机中的4架,只出动了293架F-117A“夜鹰”隐形战斗机中的12架。

  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尽管其他常规战斗机的损失也非常低,但隐形飞机的优势仍然十分明显,它可以做到在敌人的领空随心所欲地实施军事行动而几乎不会受到威胁,这一点是常规战斗机所不能比拟的。例如,在伊拉克北部和南部的“禁飞区”,美国和英国对伊拉克发动了频繁的空中打击,但在长期的空袭中,伊拉克方面连一架美国或英国的飞机也没有击落。在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防空军发射了1660枚地对空导弹和火箭,动用防空炮火的次数达到1224次,但美军仅损失了4架AH-64D“长弓阿帕奇”直升机、2架AH-1W“眼镜蛇”直升机和1架A-10A“疣猪”攻击机。

  隐形飞机首度被击落的记录发生于1999年3月27日,当时正值北约发动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据说,这架F-117A是被S-125(SA-3“小羚羊”)导弹击落的,飞机残骸显示它是被近距离爆炸的弹碎击中坠毁的。媒体报道称,这架隐形战斗机被S-125导弹击落纯属偶然,当时它已完成攻击任务,正在返航途中,由于弹药舱在打开时扩大了雷达反射面,可能被南联盟军队的雷达——“塔马拉”雷达(它的移动型就是“维拉”)发现,致使S-125导弹能够跟踪到它的飞行轨迹。媒体报道还称,F-117A被击落跟美国空军的疏忽大意有直接关系。当时这架隐形战斗机的航线是美军一直沿用的攻击航线,以往一直有EA-6B“徘徊者”电子干扰飞机负责保护空战飞机的安全,但这次 “徘徊者”电子干扰飞机恰恰远离了事发现场,根本没有发挥有效的干扰作用。

                美国

  2000~2006年,F-117A编队将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重新对其进行升级,目的是使这些于1983~1990年交付的隐形战斗机具备通用标准。现有的雷达波吸收剂表层将被全部替换,取而代之以一种新型的性能优越的反雷达材料,使维护更为方便。对电子设备的改进主要是装备新型飞行员座舱,该座舱配备有新型中央处理器和LCD多功能显示屏。飞机还将安装一种新型的第二代录像跟踪仪及相关的电子光学目标跟踪系统。

  据报道,另一项重要升级内容是使F-117A能够在空战中获得和对外发送有关目标跟踪的实时情报,这就使得隐形飞机能够对目标进行选择或接受对新发现的目标实施攻击的任务。这需要利用卫星通信使用加密的数据链系统。

  对F-117A的升级内容同样应用于B-2A隐形轰炸机。到2000年为止,美国空军已完成了对所有Block20和Block30型飞机的改进。当年B-2轰炸机装备美军时,美国空军每次出动之前都要将飞机表面的接合线用胶带覆盖,而现在美军预计将用一种新型的雷达波吸收材料喷涂于飞机的接合部,以降低飞机的雷达反射面。

  2002年10月,波音公司第一次向外界展示了其新研制的、应用了新型隐形技术的“捕食鸟”隐形试验机。这项技术的研制由当时的麦道公司提供资金,但试验机的最高飞行速度仅有260节,最多具有一些实验价值,不可能发展为未来的战斗机。试验机的机翼为后掠式,呈约65度角,从前面看,试验机的进气口被座舱所掩盖。据推测,“捕食鸟”项目已经研制成功了一种可视的隐形技术,也就是说,一旦这种技术被应用于飞机上,未来的隐形飞机也可以在白天实施军事行动了。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F-22“猛禽”战斗机的目的是要将隐形技术与传统战斗机的机动性结合起来。这种战斗机所反射出的红外信号极弱,据说是使用了某种特定的燃料对机翼前缘部位进行冷却,从而降低了飞机的红外信号。隐形战斗机的机动性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装弹部位总是与武器弹药舱连在一起,而在装弹时必须打开的机翼部分与其他部位将采用特制的密封垫圈。为了避免在战场上修理这种不易检修的垫圈和表层,F-22特别设置了约300个快捷检修点,利用这些快捷检修点可以迅速对这些部位进行检查。

  隐形技术是美国的尖端技术,美国一向将其视为绝密技术,不会轻易对外出口。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F-35联合攻击战斗机则可能成为第一架对外出口的隐形飞机。鉴于担心出口的技术可能会扩散到敌视美国的国家,美国对尖端技术的出口有严格的限制。据悉,美国将向一些装备美制F-16和F-18战斗机的国家出口联合攻击战斗机,这就意味着美国将大大放宽尖端技术出口的限制。据一些观察家推测,美国联合攻击战斗机可能分为隐形和非隐形两种,但实际上,这种可能性不大,可操作性也不强。隐形技术与飞机的机身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不是一种能够随意卸装的配件。

  美国国防部还试图将隐形技术应用于新一代无人战斗机。波音公司的X-45A样机采用了后掠翼式隐形设计。根据隐身外形的机理,如果使一个平面既倾斜而又后掠,那么其雷达反射面就会大大降低,这就表明了大后掠多面体所具有的隐身效果。美国空军的F-117隐形战斗机外形除很少的曲面外,几乎全部采用了多面体外形设计。

  因为根据隐身原理,圆柱体在任何侧面角时都有较大的雷达反射面,而矩形体截面除个别侧面角度具有较大的雷达反射面外,其他侧面角度的雷达反射面都比圆柱体小得多。减少飞行器在雷达照射下的散射源数量,飞行器的外露部分如凸出物、窗口、缝隙等愈多,则飞行器在雷达照射下产生的散射源数量也愈多,后向散射也愈强,否则就弱。因此,X-45A样机有两个内置的弹药舱,一个用于携带900公斤炸弹或精确制导弹药,另一个用于安装航空电子设备。2003年5月,X-45A样机进行了第一次试验飞行。此外,美国空军还将研制X-45B型样机,该机的体积比X-45A要大40%,而X-45C型样机的特点是能够携带更多的燃油。

             俄罗斯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声称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的可降低雷达反射面的技术,该技术可作为一种升级产品部件加装于飞机上。这种部件能够在飞机周围产生一种人造的等离子体,起到保护飞机安全的作用。据俄罗斯专家介绍,雷达能量往往会绕过等离子云而不会穿过等离子云,即使有少量能量穿过等离子云,它也将会与等离子体中的充电粒子发生反应,从而被部分吸收。这种部件需要配备不到100公斤重的保护性屏幕,耗电量在1千瓦到10千瓦之间。

  1983年,俄罗斯空军提出了多用途前线战斗机(MFI)的需求。米高扬设计局据此研制出了米格-1.44双引擎战斗机,据称应用了大量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材料。但研制计划由于种种原因一拖再拖,直到1991年研制项目才全部结束。实际上,项目结束后,MFI战斗机仍被束之高阁,长期停在机库中,因为飞机采用的AL-41发动机还没有研制成功。2000年2月,MFI战斗机才第一次飞向蓝天,开始了首次飞行,遗憾的是,飞机上天的那一天也是它生命的结束,因为俄罗斯已经决定不生产这种战斗机。俄罗斯希望能研制一种更为轻型和更为廉价的新型战斗机以取代MFI战斗机。但遗憾的是,俄罗斯要研制成功这种新型战斗机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至少在2010年以前是不可能批量生产的。

  早在1995年,当时的俄罗斯空军司令彼得·杰伊涅金上将就放言要用一种新型的多功能战略轰炸机代替图-22轰炸机和苏-24战斗机。据非官方的报告称,这种新型战略轰炸机可能指的是T-60或S-60,但到目前为止,外界对这项计划或该计划已经进展到什么程度仍一无所知。

             中国

  中国也在加强隐形技术的研究。目前,中国正利用单引擎和双引擎的歼-10A飞机进行隐形技术试验。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已被选中牵头研制一种可能是双引擎的重型隐形战斗机,而成都飞机制造公司则可能被确定为研制轻型单引擎隐形战斗机的任务。

  据报道,1999年初沈阳飞机公司对歼-8飞机进行了多次隐形技术试验,该飞机的部分机身涂有一种SF18雷达波吸收材料,据说西安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歼轰-7重型战斗轰炸机也应用了这种雷达波吸收材料。

             欧洲

  欧洲的隐形技术研制计划也在进行之中。德国已独立研制成功了一种类似于F-117A战斗机的外形设计,但飞机机身上的矩形截面比F-117A战斗机还要少。当时德国的研制工作已到了对飞机进行风洞试验的地步,但后来似乎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这项计划于1987年搁浅。

  2000年9月,欧洲的隐形无人机外形项目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该项目是欧洲未来机载武器系统(FAWS)计划的一部分,如果项目成功,则可能替代现役的“阵风”战斗轰炸机。

  英国航天公司于1994年就开始了代号“复制品”的研制计划,经过专家们的多年努力,终于生产出一种具有低雷反射面外形的试验机。这架试验机是在英格兰沃顿的高级技术演示中心设计、生产、组装和测试的。法国同样也不遗余力地进行着绝密的研制计划。200年7月,达索飞机制造公司对其所研制的类似隐形无人机进行了飞行测试。法国一直在研制主动式隐形系统,与被动式隐形系统不同,主动式隐形系统能够通过向正常雷达反射波反馈的路径发射一种与雷达发射波有相同频率和振幅的次信号,这样就可以使飞机机身的雷达发射波消失。这项技术只能在低频和中频范围内有效,而这两个频率范围恰好是被动式隐形技术的“盲区”。

  1999年,法国先是对装有试验性主动式隐形系统的C-22靶机进行了地面测试,后又在法国西南部比斯卡罗斯的靶场进行了飞行测试。主动式隐形可能会安装于机头、搜索仪、机翼前缘和未来导弹的引擎进气口等部位。法国希望能够利用这项技术更新现装备的空地导弹和下一代超音速导弹。

  瑞典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隐形无人机的研究。萨伯飞机制造公司所研制的试验机已进行过飞行测试,后经过进一步改进,样机长10米,翼展8米,起飞重量5000公斤左右。不过,到目前为止,瑞典空军似乎对隐形无人机项目不感兴趣,从未对萨伯公司表示过合作要求。

  欧洲各国飞机制造公司在研制隐形技术的过程中都意识到各国政府间的紧密合作非常重要,虽然美英两国之间早已签订过合作协议,但英国仍然会重视与欧洲各国的合作。

           向更广阔领域迈进

  尽管隐形技术更多地用于飞机与导弹,但舰艇甚至装甲战斗车辆也可以应用隐形技术。比如,瑞典海军的新型“维斯比”级轻型护卫舰的整个船体结构几乎全部采用的是碳纤维塑料材料,且舰体上层建筑涂有雷达吸波材料。美国海军计划建造的新型DD(X)级驱逐舰将进一步采用降低雷达反射面的船体设计,其陡峭的外形,一体化复合结构的舰体,都是为了将雷达、红外和电磁信号降低到最低程度。至于在武器系统领域,隐形技术也大有用武之地。比如,挪威的“南森”级护卫舰的武器系统和法意联合研制的“地平线”防空护卫舰都采用了隐形技术以降低雷达反射面。

  减少雷达反射面的原理同样也可用于装甲战斗车。法国已用AMX-30主战坦克进行了实验,在其炮塔和底盘表面附上了一层雷达吸波材料,以降低雷达反射面;而在坦克外壳与表面涂层之间流动的冷空气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坦克散发的红外信号。法国还打算对“勒克莱尔”主战坦克进行类似的改进。瑞典的萨伯技术系统公司等众多公司也都研制了采用信号控制技术的隐形样车,如在CV9040步兵战斗车基础上设计的样车,采用了特殊的表面材料,尽可能减少步兵战斗车的视觉、红外与雷达信号。

  历经数次局部战争,隐形技术的重要作用已是有目共睹。但隐形技术也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F-117被击落就是一个明证,说明隐形技术还有其不完善之处或是弱点。尽管如此,隐形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军事手段,将会在未来战争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谁拥有了可靠的隐形技术,谁就能占有战斗上的优势。(完)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