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网友评论精选 > 正文

舰船网友评论:未来的中国国家安全问题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0月29日 19:41 舰船知识网络版

  (网管按语:本文是署名为“柳大叶”的网友于10月11日发表在“热点评论”栏目里的论帖)

  对世界霸权而言,历史意味着强权对世界地缘政治版图的分割和控制史;而对世界的控制则意味着对领先于时代的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控制。我们在巴尔干地区见到与1840年发生于中国东海岸的鸦片战争相似的情景,即掌握制海权的西方列强在海上远距离侵犯他
国主权,并强行达到分裂他国主权的目的。在强迫南斯拉夫放弃对科索沃主权的要求被拒绝之后,北约便对南斯拉夫发起大规模空袭。与发生于上世纪的鸦片战争不同的只是,西方列强这次动用的已不仅是“坚船利炮”,而是依托于集海陆空三维作战方式为一体的航空母舰(及邻国基地)并配以在卫星监控技术协助下的导弹远距离精确攻击和准确拦截的现代军事手段。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之后,对美国士兵来说,侵入敌国内陆作战已成为一种后怕的经验。然而在90年代初对伊拉克军事打击的胜利中,美国恢复了军事干涉他国事务的信心:美国在对伊拉克的远距离海空打击中不仅基本摧毁了伊拉克的军事作战手段,同时也在“人道主义”的幌子下用“禁飞区”的方式达到了事实分裂伊拉克的目的。这样,美国与上世纪的英国一样,在痛苦的陆战经验中总结出海上远距离立体打击这种得以扬长避短的作战方式。在打垮伊拉克以及北约刚刚接收波兰、捷克、匈牙利之后,美国及其盟国把目标移向南斯拉夫,企图通过肢解南斯拉夫来实现其控制世界的战略。巴尔干是俄国南进战略的主要基地,南斯拉夫与俄国又是历史盟友。在北约东扩、日美军事合作加深这一对俄两翼合围日紧的形势下,俄国迫切希望打开南面的战略出口,为此,位于巴尔干的南斯拉夫和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对今天的俄国就有了特别的战略意义。而打败南斯拉夫,就将意味着打断俄国在巴尔干的战略支点。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21世纪的北约将继续执行其核心使命,即保证北约成员抵抗侵略,但与此同时,它还将承担跨地域使命,如在波黑和科索沃采取的行动。

  20世纪的美国外交策略要点是:用不断制造小国、特别是海上岛屿小国的方法,确保海上运输线和地缘及资源关键地区控制在美国及其盟国手里。对世界的控制首先表现为对欧亚大陆中心即中东中亚地区的控制,对中东中亚地区的控制首先是对其两翼即巴尔干和南亚地区的控制。90年代初,由于苏联解体,世界进入无序状态;但到90年代中期,西方以俄国和中国为对手的“接触与遏制”政策(实际上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外交政策的延续)呈现雏型。90年代末,以波捷匈加入北约、日美防卫合作指针重新修订及日美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研制设想开始酝酿为标志的对俄国、中国呈两翼合围势态的战略布局已大体成型。今后这种合围进程并不会因新世纪的到来而放松,相反它将趁俄国衰弱和中国羽毛未丰之际,日益加紧。而要达此目标,根据美国对付前苏联及前南斯拉夫联邦的经验,一旦条件成熟,以某种形式有限地(一个过于分裂的中国对他们也不利)肢解中国将是美国及其盟国不会放弃的选择。美国从控制欧洲的经验中清楚地认识到,在亚洲实现均势战略,即让日本、中国、俄国及印度等国在均势中相互制衡的战略,最有利于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不仅不排斥世界多极化趋势,而且还会在相当程度上保留和推动这一趋势。问题在于,美国所要求的只是一个便于美国控制和操纵的多极化趋势。在对华政策上,美国可以接受的既不是一个强大的、更不是一个弱小的、而是一个在综合国力上可与日本、俄国和印度掣肘而又不能与美国抗衡的中国。美国从自己的建国经验中得出,国家强大的首要基础是拥有广大的版图,而阻止一国崛起的最彻底的办法,就是肢解它的版图,让它在分裂中内耗,在内耗中为大国所操纵。二战后,西方用这种办法肢解了德国,英国用这种办法削弱了本可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印度。20世纪末,西方又用同样的方法促成了强大的苏联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在安排好欧洲地缘政治版图之后,美国及其盟国就可能如法炮制,把目标指向崛起的中国,使中国在(有限的)分裂中彻底失去成为世界级大国的机会。

  从美国亚太地缘政治的需求看,使台湾、南沙群岛继而西藏地区与中国事实分裂,符合美国及其盟国称霸世界的长远战略。

  台湾是中国进入太平洋的最直接的门户,是日本南下必经之途。控制一个与中国分离的台湾,美国就北可遏制日本,南可威慑东盟,西可堵截中国;而动摇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地位,就可使中国失去最接近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基地,从而进一步失去对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这一具有生死攸关意义的战略要地的天然控制力。目前台海两岸政治分裂和南中国海主权纷争的现实,已为美国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良机,而日美防卫合作范围的扩大及美国在东亚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设想的提出,是美国在下世纪促成台海两岸无限期分裂、南中国海主权纷争长期拖延下去(也是变相分裂)的切实步骤。

  西藏是中国进入中亚中东及印度洋地区的前沿地区之一。20世纪美国外交政策基本围绕着占世界石油储藏量2/3的中东地区以及由此向太平洋和大西洋伸展的石油运输线展开。中东和中亚是世界能源和地缘的中心地带,是美国国家绝对利益所在。苏联解体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出现的中亚五国已把俄国与中东富油区隔离开来,目前除中国外,这一地区已无有实力的大国。因此,在下世纪,分离中国西部、特别是中国西藏地区,并以此阻止中国力量向中东中亚地区伸展,将是美国及其盟国对华重要的战略目标。

  维持国家主权的决定性力量,是一国的国防能力,而一国的国防能力又最终取决于该国的技术能力。有什么样的技术能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军事攻击手段和方式。仅就有限战争而言,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主要是国家的综合国力(除工业技术要素外,上世纪中叶清帝国的综合国力并不比英国逊色),而是一国的军事技术能力及由技术能力决定的军事作战能力。上世纪的鸦片战争及本世纪末的美国打击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战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21世纪人类将面临在外层空间卫星(继而是深层海域)监控技术引导下的、以争夺低层空间(制空权)和浅层海域(制海权)为主要内容的更为深刻的军事革命。在现代战争中,二战时期的飞机和战舰群间的大规模混战已为在卫星监控下的导弹远距离精确打击和准确拦截技术所代替;比较本世纪中叶美国入侵朝鲜、越南的战争模式和本世纪末美国及其盟国军事打击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战争模式,不难发现,后两场战争已标志着美国及其盟国的军事作战方式初步实现了上述转变。在新的战争模式中,“诺曼底”式的大规模陆海空军进攻已让位于在航空母舰上形成的、在太空卫星监控技术引导下的导弹远距离海上和空中打击;传统的人与人的正面交锋已让位于物与物的冲突;陆军(若不与其他军种混合)的作用将大幅度下降。

  在未来战场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将不取决于一国陆军的数量及其传统作战能力,而取决于该国的海军和空军质量及其所拥有的现代作战能力。建立在卫星监控技术基础之上的海上远距离导弹精确打击和准确拦截技术,是现代作战能力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掌握了外层空间(继而是深层海域)监控技术,也就掌握了低层空间的制空和制海权;掌握了制空和制海权,也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上世纪末英国和日本的海上胜利使中国失去了香港和台湾;本世纪末,美国在海上、继而空中的胜利,使伊拉克和南斯拉夫变相损失了部分主权;下世纪,中国若不能建立起海上和空中进而外层空间的相对优势,就可能失去对台湾、南沙群岛乃至西藏、新疆的主权。我们不能以宿命论的态度来理解中国没有分裂的历史(其实沙俄时期我们已失去了大片领土),我们必须以更为积极的姿态阻止中国出现再次被分裂的可能性,迅速将以本土自卫为主的国防模式,调整为以制海权和制空权为主的国防模式。不然的话,我们不仅不能阻止北约军事干涉南联盟科索沃危机的模式在中国的台海乃至西藏地区重演,而且不能为中国崛起创造一个最基本的国际安全环境。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