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 正文
台湾后备力量有几许?(选登八)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8月8日 11:12 舰船知识网络版

  国民党逃台后,台湾当局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继续沿用1948年4月通过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并维持着所谓的“动员戡乱时期”。从最初的“反攻大陆”到之后的“反共拒和”,台湾当局在大力发展军事力量的同时,始终把建立与之相配套、相适应的后备动员体制,作为其“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期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岛内战争支撑潜力,满足作战所需。

  变化中的后备力量内涵

  逃台之初,台湾当局依据“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制定了所谓的《国家总动员法》,并依此逐步颁布了《动员时期船舶管制办法》、《航空飞行器管制办法》等具体的动员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战时动员体系。

  1991年5月,台湾当局宣布终止长达43年之久的“动员戡乱时期”,此后在十余年的时间内,随着李登辉掌权、民进党执政等台湾政局的快速突变,其战争动员的组织体系,特别是战时后备动员的内涵,在调整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台湾的后备动员分为“全面动员”、“军事动员”,以及“战地动员”三部分,而其中又划出“人力动员”、“物资动员”、“财经动员”、“交通动员”和“精神动员”五个重点项目。在军政和军令两大系统军事运行体制的情况下,最初的军事动员归属于军令系统的军管区负责,而具体项目的动员方案与动员计划均由相关部门拟定并执行。终止“动员勘乱时期”后,自1983年起,台湾的后备动员改为在行政系统运作,由台“国防部”接手,前期由台湾警备总司令部督导的民防体系也移交台“内政部”主管。这一变化实际上是适应了台湾“守势防卫”军事政策的调整,把军事动员从沿续内战的模式转入到防卫台湾澎金马的作战模式上,使其与李登辉所推行的“独立政治实体”的政治主张相吻合。》

  李登辉执政后期,在抛出“两国论”之后,台湾当局又于2000年1月间炮制出台了所谓的“国防法”,提出了称之为“生存战略”的“全民防卫”观点,声称要将台湾的人力、物力、财力、科技等,在“民防与国防结合,寓国防于民间”的政策指导下,使其在战时能达到“国防与民生合一”的目标,以台湾民众“集体意志”去抗击战争。这一目标、这一用意,说到底,就是要广大的台湾民众、众多的企业集团及社会各行业结成所谓的“生命共同体,为台独所引发的战争共同承担,充当炮烣;就是要将少数人分裂祖国的图谋,以立法的形式强加给台湾的广大民众。

  李登辉以“生存战略”规划台岛“全民防卫”的企图,在民进党执政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00年台湾“总统”大选前,民进党为在竞选中造势,抓住台湾9.21大地震和灾后重建之事,抛出了长达5万余字的“防灾白皮书”,提出了制定紧急命令法、民防法和全民防卫动员法等立法主张。陈水扁执政后,更是一再表示要将“全民国防的理念转化为具体作为”,声称要从健全全民动员运作机制起步,从军事动员扩大到台湾全岛的全面动员,并最终达到“化民力为我力、融我力为战力”的目标。

  对此,陈水扁不仅是四处演讲,大肆宣传,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具体地实施。2001年12月初,台湾“立法院”通过了所谓的“民防法”,确定了台湾“民防”的体系与组织架构。依照此法,未来台岛各市、县应编组“民防总队”,乡镇市区公所应编组“民防团”,村应编组“民防分团”。“民防法”的通过与实施,无疑标志着台湾“全民防卫”的主张已从虚转为实,从理念转为具体的机构。

  从李登辉时期在“国防法”中将“全民防卫”视为台湾“生存战略”的提出,到陈水扁执政通过“民防法”将“全民防卫”制度化、实体化,可看出台湾当局在台岛后备力量建设问题上的良苦用心。表面上看自国民党逃台之初制定的《国家总动员法》,以及近年来抛出的“国防法”、“民防法”涉及的都是台岛战时后备力量的动员,但细细品味,不难感到随着台湾执政者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认同差别,其后备动员的内涵已逐渐发生着变化。

  调整中的后备力量

  台湾后备力量动员体制及立法与岛内政治生态的变化密切相关,而近十年来,其后备兵力建设却也是台军“精实案”、“精进案”等兵力整建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实案”是台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精简活动,台军称其为是关系到未来发展的巨大工程。全案自1998年起至2001年分三个阶段,本着“精简高层、充实基层”的方针,裁减总部及各军兵种司令部员额,将台军现有员额自45万减至40万左右,同时依照扁平化结构调整作战部队编成,从编制和装备两方面强化陆海空三军的立体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

  截止2001年,“精实案”已全案完成,至此台湾军队总兵力由1995年的45万人降至38万余人。2002年台军在检讨“精实案”成效的同时,已着手规划“精进案”,依照“精进案”的总体规划,除对台军组织体制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外,还要继续对台三军兵力以不按比例的方式进行裁减,其中陆军将再裁减3万名,海、空亦将各裁减3%至5%,约为3000人左右,预期在2006年底,再使台军总员额减至35万人。依照“平时养兵少、战时用兵多”的建军目标和“精简常备,广储后备”的精兵政策,在大幅度裁减常备兵力的同时,台湾后备力量也在一并规划和发展中。

  依照新通过的“国防部组织法”,台“国防部”新增设动员局等机构,原属台参谋本部的军管区司令部也将改编为后备司令部,同台军陆、海、空、联勤总司令部、宪兵司令部一并,改为直接隶属于“国防部”。新增的动员局负责台岛战时动员的政策制订与组织协调,而军管区司令部则直接负责动员政策的执行,统筹军队动员业务,担负兵役、动员和后备人员管理、训练与协调。如此调整使得台湾后备动员从以往单纯军队动员延伸为全民防卫动员,进一步扩大了台岛后备动员的外延。

  “精实案”实施中,台湾陆军常备作战部队由“师”级形态改为具有空、地及特种作战能力的“联合兵种旅”,但原有的新训师、动员师等后备和预备部队仍维持“师”的编制,这些“师”平时只维持一个框架,一旦需要即可迅速扩充为实体部队。此外原与军管区合属的海巡部划归于“海岸巡防总署”,改隶台“行政院”,此一调整不仅使军管区的动员职能相对更为专一、强化,也使万余人的原台军常备兵力,在调整中直接成为可用的后备力量。

  台军的后备力量就狭义而言是指归属军管区的成建制的后备兵力和归属“海岸巡防总署”的后备兵力,而就广义而言则包括所谓的“民防法”所确定的各级民防组织。从目前情况看,除去政治、经济、心理、科技等直接、间接有助于达成支持战争的领域和系统机构外,台湾可纳入后备力量的主要有三军动员部队、军管区后备部队、民防团队和海岸巡防总署相关系统4大部分,据台“国防报告书”披露,台岛目前列管的后备军人共计387万余人,其中陆军约306万人,海军约45万人,空军约36万人,占台湾总人口数约18%。后备军人中军官31万余人,士官137.1万余人,士兵218万余人。

  三军动员部队的后备军队均以村、里、邻为单位,每20人左右编成“后备军人小组”,分别归属于所在乡镇市区的辅导中心管理,并依照“年度动员计划”按编实、扩编、战耗补充等,编成“三军动员部队”待命动员。遇有战事,陆军后备及预备部队编组为动员师、新训师、后备师,担负地区守备与要点防卫任务;海军后备及预备部队编组为师、团、营,担负地区守备或厂区、库房防护任务;空军后备及预备部队编组为营、连,担负地区守备或基地防卫任务。

  其余列管的全部后备军人则为军管区负责训练管理的后备部队,以户籍为基础,按乡镇市区的范围,编成后备营连,战时应召担负城镇防御、反空降和反渗透等任务。

  未列入三军动员部队和军管区后备部队的台岛民众,依照“民防法”则组建为民防队,各市、县编组“民防总队”,乡镇市区公所编组“民防团”,村编组“民防分团”。依据台湾地区现有大小近60个县市、约60个镇、300余个乡的行政区划,其民防队的编组和人员将十分庞大。目前台湾人口总数为2300万,其中15-64岁的人口数约为1500万人,这部分人应为台民防队的主要人力来源。此外,台湾还在港区、电力、电信、天然气、供水等重要事业单位中编组有特种防护团,以应付突发事变。

  2000年自台军划规台“行政院海岸巡防署”的海巡部队是台后备力量中的重要组织部分,人数约2万人。海岸巡防团下辖海洋巡防总局和海岸巡防部局两个实体机构,其中海洋巡防总局下设16个区域海巡队、3个机动海巡队和1个直属船队,共有各型舰艇100余艘,平时担负海上巡护、海上救难、海上缉私、海洋环境保护等任务,战时纳归台海军统一调度;海岸巡防总局设有北、中、南、东分局和岸巡总队、大队、中队等机构,平时担负海岸、商渔港及河流入海口附近地域的安全检查和搜巡,战时配合陆上部队执行近岸防卫任务。

  可以看出,随着台湾队在“精实案”与“精进案”中的逐步精减,台湾后备力量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充实。

  适应中的后备力量

  台湾不仅通过机构与组织建设强化其后备力量,也在通过各种演习训练,提高其后备力量适应突发事变及战时需要的能力。在台湾每年数十项的演习中,有三项主要的后备动员类演习:一是以军民联合防空为主要内容的“万安演习”;二是检验完善后备部队动员计划的“同心动员演习”;三是验证战时台湾各行业人力、物力动员情况的“自强演习”。

  “万安演习”自1978年起实施,演习由台“国防部”负责,台军管区司令部组织执行,演习以有预警方式,在各地区分场次进行,每一场区的演习中,参演人员多达数万人、各型车辆近万辆,重点演练核生化侦检、消除,以及电力、电信、供水、天然气等特种工程抢修与紧急疏散、避难、灾民收容救济等科目。以往该项演习均在台澎地区进行,自2001年起,台当局开始“万安演习”由台澎延伸至金门,在首度金门地区的“万安演习”中,假想大陆对金门实施空中突击,防空警报发出后,该区的宪警及民防人员迅速出动实施道路交通管制,民众及车辆进行紧急疏散避难,尚义机场航班停止离场,各港口船只管制进出,金门全岛在人车疏散的情况下净空达20分钟之久,以此使民众体验和适应战争状态。

  “同心演习”是配合每年一度的台三军大规模联合演习“汉光演习”专设的动员演习,演习均采取无预警方式实施,旨在强化台岛后备军人“立即动员、立即作战”的能力,测试后备部队的动员效果,以及各项动员计划的可行性与指挥作业能力,考验后备军人闻令应召的守法习惯。每逢演习,参演所在区域编入“三军动员部队”的人员,均要到指定地点办理报到手续。据称,每次演习报到率可达95%以上。

  “自强演习”是一项验证台岛各级地方行政部门及公、民营工厂对台军战时支援配合能力的演习。每年度的演习指定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参加,参与者一般多为与军队后勤运输补给有直接关系的工厂企业,如汽车制造公司及中油公司等,这些工厂企业,平时主要进行民营产业的生产,但其产品与军事行动密切相关,战时工厂的产品、机具及人员将依据需要征为军用。

  为了充分地挖掘台湾的战争潜力,最大限度地用可投入战争的各类资源,台湾当局从立法到后备力量的组织建设,直至日常养成训练可谓是用心良苦。但不知台湾当局可曾想过,即便是有了38万人的正规部队,300余万人的后备部队和众多的民防团队,但在与未作战对象的力量对比上,仍然是绝对的弱数;即便是通过立法和组织将广大的台湾民众强行拉入战争准备,但唾弃分裂的台湾民众决不可能将其血肉之躯献身于台独所引发的战争。台湾海峡不要战争,海峡两岸不能分裂,中华民族趋向统一。为此,台湾当局在为推行台独政策进行战争准备时,定要三思而行。

  独家授权选登请勿转载

  注:该书于2002年7月由中央台办所属的九州出版社出版,九州出版社委托北京普尔中佳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发行。定价20.00元。

  联系人:李勇、郑福臣。电话:(010)68706225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相关链接
台湾能否抗住军事打击中的“第一击”(选登十)(2002/08/08/ 11:21)
美台军事合作到底能走多远?(选登九)(2002/08/08/ 11:17)
台湾后备力量有几许?(选登八)(2002/08/08/ 11:12)
编织中的台海潜艇侦听网(选登七)(2002/08/08/ 11:07)
浅析台湾2002年度军费预算(选登六)(2002/08/08/ 11:02)
从法国“拉法耶特”舰到台湾“康定”舰(2002/08/08/ 10:55)
陈水扁介入“尹案”是一石三鸟(选登四)(2002/08/08/ 10:47)
陈水扁整肃台湾军队的三招棋(选登三)(2002/08/08/ 10:42)
剖析陈水扁“决战境外”战略(选登二)(2002/08/08/ 10:38)
《直击台湾——台湾军事观察》选登之一(2002/08/08/ 10:29)
新书选登:直击台湾--台湾军事观察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