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 正文
编织中的台海潜艇侦听网(选登七)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8月8日 11:07 舰船知识网络版

  不久前,台湾媒体披露出有关美台磋商在台建立潜艇监听系统之事,这一消息,连同2001年间美国向台出售大批反潜武器装备,促使人们不能不对美国此番对台武器销售的真正用意进行反思。

  美国售台反潜装备另有玄机

  2001年4月美台军售会议上,美国决定向台湾出售4艘“基德”级驱逐舰、12架P-3C“猎户座”反潜巡逻机以及8艘常规动力潜艇。然而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美台间就在台海周边建立潜艇监听系统事进行了磋商。

  此次美国向台出售武备,无论从军售额度上,还是在项目上都有很大的突破,特别是8艘常规动力潜艇的出售,更是打破以往美国不向台出售攻击性武器的禁忌。一般认为,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不顾中美间达成的8.17公报中有关对台武器销售的基本原则,执意向台出售潜艇等装备,意在提高台军的作战能力。但认真分析上述武器装备的主要性能,并将其与美台间有关建立潜艇监听系统一事联系起来,就会发现美国售台潜艇等武备中更深层次的用意。

  首先,我们不防解读一下美国对台出售的海军武备的性能,以及潜艇监听系统的功能。

  “基德”级驱逐舰具有吨位大,作战能力强和改装余地大等特点,但该舰最初的设计主要是用于反潜作战,其舰载武备具有很强的反潜功能,除装备了“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两架SH-60“海鹰”反潜直升机外,还配备有AN/SQS-53C声呐相控阵雷达,不仅能迅速进行主动侦潜搜索,亦能用主、被动方式跟踪100多个水下目标。

  P-3C反潜巡逻机是美国海军武器库中一种重要的搜寻和打击水下潜艇的机种。该机具有留空时间长的特点,其作战半径为2490公里,最大活动半径可达3800公里以上。机上配备有两台ARR-72声呐接收机、两台AQA-7“迪发耳”声呐浮标指示器等多种对潜侦测定位设施,并装备有鱼雷和“鱼叉”反舰导弹,可在大范围海域内对潜艇进行搜索和打击。

  台湾意中的常规潜艇,无论是德国的209型,还是荷兰的“海鳝”级,均具有较强的海上潜艇侦搜及反潜能力。

  海底潜艇监听系统则是在台岛建立潜艇监听中心,并在台湾南北两端铺设海底缆线,向北经钓鱼岛与琉球群岛连接,向南自鹅銮鼻出海,穿过巴士海峡连接菲律宾。水下监听系统,主要通过相关设施,获得海床上的音响信息,并经过大功率计算机的分析,从海流波动、海底生物运动、海底地壳变化中寻找人为讯息,即潜艇活动迹象。在监听过程中,该系统不仅可将所需信息分离出来,还可将其进行分类储存,并通过网络系统传输至相关机构或一线作战舰艇,为实施对潜作战提供最确实的潜艇信息情报。

  三种武备及潜艇监听系统构成了水面、空中、水下及海床的立体侦潜、反潜网络体系,这一合成反潜作战体系的形成,对台海军来说,一旦投入使用,其海上攻击能力的增强尚且不论,无庸置疑的是其侦潜及反潜艇能力必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当然,美国此举的“醉翁之意”决不仅仅如军事评论家们所指出的,有利于台湾在未来战争中破突可能的海上封锁。其更深层次的用意在美而不在台。

  反潜作战网使美国有效控制了海底

  众所周知,自冷战起,美国从与前苏联争夺海底优势的角度考虑,在大力发展核潜艇等水下打击力量的同时,开始了其反潜联合作战网络建设。这一作战网络主要由侦察监视卫星、远程反潜巡逻机、反潜水面舰艇、潜艇及水下监听系统构成。美国海军正是利用这一作战网络系统,通过实施常规的不间断的海上侦察行动,以及分布于世界各海上咽喉要道上的水下监听系统网的有效工作,成功地捕捉到了前苏联过往潜艇的噪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象指纹一样存入档案,供美国潜艇艇长们在大洋中追踪前苏联潜艇目标。自1955年美国“鹦鹉螺”号潜艇首次靠核动力潜入水下后,美国始终以潜艇的低噪音在水下处于优势,而前苏联潜艇噪音系统的不完善,又使得美国海军可根据所获取的噪音信息,掌握前苏联潜艇的活动情况,并在大洋上成功地实施跟踪。由于前苏联潜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噪音很大,使得美国海军对前苏联潜艇的跟踪监控十分顺利。

  最初,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海域的阿留申群岛、琉球、菲律宾、新西兰、澳大利亚及关岛等处建有水下监听系统,这些系统可有效地担负对前苏联潜艇的侦察任务。然而,在90年代初,一连串发生在海上的事件,促使美国对其反潜监听系统的完善性进行了重新考虑。

  1990年间,先是一艘美国688级攻击型核潜艇在鄂霍次克海海执行对前苏联核潜艇的守听任务时丢失了目标,正在这艘潜艇在任务海域,依照以往的前苏联潜艇信息,静候目标出现时,美国海军总部却接到了前苏联潜艇已成功地避开美国潜艇的守听跟踪,悄悄地返回了公海的情报。

  时隔不久,又发生了美国核潜艇“奥古斯诺”号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与前苏联一艘核潜艇相撞的事件。

  接二连三的事件,使得美国海军得出一个不想接受,但又不能不正视的结论:前苏联在潜艇消音方面存得了重大突破,并取得了某种水下主动。这些事件意味着几年前还遥遥领先的反潜技术,正开始随着前苏联潜艇噪音的降低迅速发生变化,这对美国来说,不仅意味着以往搜集到的前苏联潜艇“声波记录”失去了作用,也预示着美国多年形成的海底攻击优势有可能丧失。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美国最终查明造成前苏联潜艇噪音降低的原因,即日本东芝机械公司,违反“巴统”禁止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3轴以上高性能同步数控装置的规定,将4台9轴螺旋浆推进器工作母机秘密出售给前苏联,使前苏联得以生产出高质量、低噪音的大型船用螺旋浆,并将其运用于各类新型舰艇推进器的生产中。

  在迫使日本对东芝公司进行了一系列处罚后,为弥补东芝事件造成的防卫漏洞,提高对前苏联潜艇的探测能力,在美国的极力促成下,日美双方在夏威夷召开会议,就提高对潜探测能力进行了研究,并最终达成几项协议:(1)双方应加强交换海洋调查资料的工作;(2)要在日美军事技术合作的前提下,交流反潜战技术;(3)为重新取得由于“东芝事件”而流失的苏联核潜艇声波资料,日本应建造新型“海洋监视舰”并装备日美共同研制的“萨尔塔斯”拖曳式声呐,批量购买P-3C型反潜巡逻机,并在横须贺设立管理和分析苏联核潜艇资料的反潜中心,美国海军对该中心拥有使用权。

  夏威夷会议结束后,日本海上自卫队即作出投资几百亿美元建造新式“海洋监视舰”和引进100架P-3C新型高性能反潜巡逻机的决定。紧接着反潜中心也开工建造,并在一年多时间内投入使用。

  台湾只是美国战略格局中的一个“小子儿”

  美国与前苏联争夺海洋优势的史实及“东芝事件”的发生与处置,至少给了我们四点启示:其一,对海洋优势争夺的价值与意义已远远超出海洋本身。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竞相发展核潜艇,在前苏联海军的鼎盛时期,美苏的战略核潜艇分别装载着双方约33%的弹道导弹弹头。双方均知道,拥有水下优势,就意味着拥有真正的核威慑及核打击能力。而监控住未来作战对手的核潜艇行踪,也就意味着在突发事件中占据了先机制敌的主动。为此对核潜艇的有效监控不仅具有战术意义,更具有统揽全局的战略意义;其二,美国在实施全球战略的军事行动中,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对潜监控系统,通过由侦察监视卫星、远程反潜巡逻机、反潜水面舰艇、潜艇及水下监听系统构成的网络,美国海军已可有效地对重点国家的潜艇,主要是具有战略打击能力的核潜艇实施监控。应该说,美国海军对任何国家近海进行的反潜侦察行动,都是这一作战网络运行的具体步骤,行动中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其三;长期实施的侦察行动已使美国海军对侦察对象的情况十分了解,一旦被侦察的目标失控,将会及时发现,并尽快采取补就和完善措施,使其恢复正常运行;其四,尽管美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但进行全球新部署、全球干预中仍会感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在作战方向、作战对手不确定的军事状态下,美国在加强自身军事力量的同时,更希望盟国分担其防务负担。而在盟国对与美合作心存芥蒂,尤其是在负担巨额军事项目的投资上心有不甘时,美国会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各种方式迫其就范,从而使其真正服从、服务于美国的战略意图。

  在回顾了美苏争夺海底优势的史实,分析了“东芝事件”的前因后果后,明眼人对美国向台湾出售4艘“基德”级驱逐舰、12架P-3C“猎户座”反潜巡逻机以及8艘常规动力潜艇,并就在台海周边建立潜艇监听系统展开磋商一事,可能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对这一军售“用意在美而不在台”的结论可能会有所认同。事实上,台湾媒体已向人们提供出相关的背景。据称,在此之前,美国对台海周边一些潜艇的出港与返港情况失控,并从中感到侦潜作战网的缺失和不足,因而要设法进行补救和完善。加强台湾海军的侦潜装备,在台湾周边建立潜艇监听系统,正是这一补救和完善措施中的重要环节。当着台湾当局和军方高层为着得到潜艇等梦寐以求的装备而感到欣喜时,可曾想到自已永远都是美国战略格局中的一粒“小子儿”,兴衰荣辱实难自已。

  目前,这些军售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落实中。2001年11月间,台湾“国防部”已批准了采购4艘“基德”级舰的军购计划,4艘舰连同“标准Ⅱ”型导弹,总预算约为250至270亿元新台币,这笔预算将自2002年起逐年列入“国防预算”采购经费内。而在此前后,美国潜艇评估小组赴台,与台湾军方就购买潜艇的作业程序达成共识。10月中旬美方就潜艇建造事宜邀请全球合格的潜艇制造厂商招开说明会,要求与会各厂商在11月中旬提出为台湾建造潜艇的方案。2002年1月中旬,美国防部官员表示,美国海军拟于今年2~3月间,向台提供建造8艘常规动力潜艇的4种“首选设计方案”,供台选择,并表明将在6个月内确定承造厂商,最快于2005年起造,2011年交付首艘潜艇。P-3C反潜巡逻机的购买事宜似乎也不存在问题。然而建立潜艇监听系统的计划,却因美台对如何分担高达千亿元新台币(台湾年均军费预算为2600左右亿新台币)的经费难以达成共识,不得不延后缓建。

  “基德”舰加之正在运作中的8艘常规潜艇和P-3C反潜巡逻机的采购案,已经拉抬起台湾军费预算的总额,使之达到或超过台湾二代武器采购期间的年军费预算额,如若再加上潜艇监听系统建设费用,台湾在今后10年间的军事投资定是居高不下了。对此台湾当局也许可以不在乎,但因经济衰退而饱尝其苦的台湾民众也可以不在乎吗?

  独家授权选登请勿转载

  注:该书于2002年7月由中央台办所属的九州出版社出版,九州出版社委托北京普尔中佳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发行。定价20.00元。

  联系人:李勇、郑福臣。电话:(010)68706225。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相关链接
台湾能否抗住军事打击中的“第一击”(选登十)(2002/08/08/ 11:21)
美台军事合作到底能走多远?(选登九)(2002/08/08/ 11:17)
台湾后备力量有几许?(选登八)(2002/08/08/ 11:12)
编织中的台海潜艇侦听网(选登七)(2002/08/08/ 11:07)
浅析台湾2002年度军费预算(选登六)(2002/08/08/ 11:02)
从法国“拉法耶特”舰到台湾“康定”舰(2002/08/08/ 10:55)
陈水扁介入“尹案”是一石三鸟(选登四)(2002/08/08/ 10:47)
陈水扁整肃台湾军队的三招棋(选登三)(2002/08/08/ 10:42)
剖析陈水扁“决战境外”战略(选登二)(2002/08/08/ 10:38)
《直击台湾——台湾军事观察》选登之一(2002/08/08/ 10:29)
新书选登:直击台湾--台湾军事观察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