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花边 > 正文

文艺评论家评说20集电视剧《热带风暴》(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 16:12 解放军报
文艺评论家评说20集电视剧《热带风暴》(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文艺评论家评说20集电视剧《热带风暴》(组图)



  触及现实生活矛盾的一次成功尝试——文艺评论家评说20集电视连续剧《热带风暴》

  阳春三月,正值“两会”召开之际,武警电视艺术中心摄制完成的20集电视连续剧《热带风暴》在央视黄金时间热播,这无疑是军队文艺工作者向广大观众奉献的一道文化大餐。为此,对该作品观众热论颇多,为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这部作品,我们特请部分文艺评论家举行座谈讨论,各抒己见。

  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最见作家艺术家的功力,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陈先义:《热带风暴》的现实意义是作品大胆触及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从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写当代生活,写当代生活中的矛盾”,作为一种倡导,在军内外文艺创作会议上一次又一次被响亮地提出来。再往前追溯,早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文学要干预生活”,曾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引起过文艺争论。表现生活、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如此重要,恰恰是由于文艺的本质特征决定的。那就是文艺要帮助人们认识生活从而增强改造生活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尽管理论界不断为之呼吁,走进我们视野的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总还是写历史的、写宫廷的居多。真正触及现实生活矛盾的作品十分少见。究其原因,无怪乎:一是写当代生活自然要深刻认识生活,要长久地深入实践,要下一番苦功夫对生活加以体验。这对于市场大潮的“金钱风”吹得人心浮躁的作家们来说,自然是很难沉得下心来的。与其到生活的漩涡中耗费时日,倒不如到历史的故纸堆里翻捡来得轻省。二是凡要写现实矛盾,总要过一下作品的审查关,矛盾写尖刻了,写深了,不好通过。于是,一部分作家便知难而退。这其中,也有迎难而上,且获得成功者,《热带风暴》便是其中的范例。这部作品一开始就单刀直入,直面当代现实生活,毫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形成了一个个扣人心弦的场面。

  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副局长马维干:我很赞成这个意见,反映当代军营生活的军事题材电视剧,最难也是最见创作者功力的恐怕就是怎样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热带风暴》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敢于正视矛盾,大胆表现矛盾,正确把握和解决矛盾。于海鹰、陆涛这些武警官兵在南方特区,经历了改革开放后许多他们从未遇到的新鲜事,既有社会变化带来的矛盾,也有部队生活内部的矛盾。比如,特区发展和部队建设的矛盾,亲属在当地就业和部队管理的矛盾,军人意识和社会观念的矛盾,保持本色和物质利诱的矛盾……作品对这些没有回避,而是以积极的态度表现这些矛盾。特区的灯红酒绿已经不同于当年南京路上的霓虹灯,部队刚到特区,亲属纷纷来找工作;营房窗外的欢声笑语让一些战士们神经衰弱,头脑简单的张武关闭窗户甚至涂上黑漆,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把事情搞得更复杂;陆涛用城区的旧礼堂换邱老板郊外的一大块地修建新的训练场,本是一件有利训练的事,没想到邱老板把旧礼堂搞成了文化城,于海鹰发现有不健康的东西,立即查封,坚决不当“保护伞”,部队反而成了被告;股票带动了狂热的股民,也影响了军人和亲属……这些矛盾,对于一直训练打仗的部队和军人来说都是新课题,该剧敢于正面描写这些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又把握好分寸,既没有夸大社会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没有把陆涛等人写成面目可憎的蜕化变质分子,而是写出这些人物在新的环境下,思想上的变化过程。

  现实生活的矛盾不仅可以写,而且可以写得很好。关键看你怎么写,怎么去表现

  武警总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丁临一:于海鹰这个人物是我们基层官兵的代表性人物,虽然稍许有些理想化,但颇具典型性。作品深入地触及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建设的重大命题,即如何紧跟改革开放的社会前进步伐,既能够与时俱进,又保持永远忠于党和人民的宗旨本色不变。于海鹰在经济特区复杂的社会变革与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逐步更新观念,学会了依法治军,依法执勤,正确看待和处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若干负面社会问题及事件,这根本上取决于他对我党我军的使命信念始终不曾动摇。而陆涛则在五光十色的社会变革中迷失了自我,不知不觉中为灯红酒绿所裹挟,令人痛心地倒下了。应该说,于海鹰、陆涛是两类具有代表性的当代军人典型人物形象。

  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部闫雪:作品围绕于海鹰和陆涛这两个在保卫边境的作战中生死与共的战友,被同时转隶于武警某特区支队工作的经历开始,展开了一系列的矛盾。这些矛盾纵横交织,一波三折,但集中到一点,便是在社会转型期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是坚持共产党人的操守,还是随波逐流,甘为金钱的俘虏。的确,于海鹰和陆涛不愧为战场上的英雄好汉。但在市场经济的灯红酒绿面前,陆涛最终不能抵御金钱的诱惑,在不知不觉中忘掉了共产党人的忠诚和誓言,成为金钱的奴隶,由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军事指挥员最终因参与走私而锒铛入狱,成为变了“质”的反面教材。相反,支队参谋长于海鹰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始终坚持一个正直的共产党人的操守,面对形形色色的考验,保持本色不变。在对陆涛的“变化”、“惋惜”、“挽救”的同时,也与他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有人说,于海鹰是理想的,生活中这样的人物毕竟是少而又少。然而,他的言行举止,他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出的坚定立场,他在屡受委屈时表现出的宽阔胸怀,却是那样感动人心。我们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我们共产党的队伍就应该多一些这样的人。我们丝毫没有感到于海鹰这个人物因作者过多地赋予他理想化色彩而显得不真实,相反觉得他呼之欲出,真实可信。在战场上他是英雄,在“糖衣裹着的炮弹”面前,他同样是钢铁好汉。陈先义:于海鹰和陆涛的矛盾,表面看来是两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但仔细分析,由他们矛盾能映射的却都是我们这个时代面对的重大问题。比如生活在特区,如何看待军人待遇与当地的巨大反差,如何把牺牲奉献切切实实变成自己的自觉实践;在金钱美色的考验面前,如何坚持共产党人的心灵圣土,把抵御诱惑变为自觉行动。再比如,对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军队不再经商这个事关国家和军队前途的重大决定,作者通过一个特区的武警支队前后变化,诠释了中央这个决定对永保人民军队本色的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些重大主题,作者都通过于海鹰、陆涛等一系列人物命运变化,通过一串串戏剧色彩的矛盾,给以形象地展示。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重大的主题故事化、把复杂的矛盾简约化,表现了作者驾驭题材的高超技艺。《热带风暴》以作品的成功实践说明:现实生活的矛盾不仅可以写,而且可以写得很好。关键看你怎么写,怎么去表现。为暴露而暴露,为写黑暗而写黑暗,甚至纯粹为追求利润而哗众取宠,自然是不可取的,因为它对社会百害而无一利。《热带风暴》写矛盾,恰恰与之相反,它帮助观众和读者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生活,从而正确地理解生活。所以,我认为,这部作品不仅对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乃至对我国整个影视作品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大辫子”、“泪珠子”及形形色色的言情戏、武打戏充斥荧屏的时候,《热带风暴》直面生活的做法和经验给文艺创作应该有诸多启示。

  丁临一:我认为《热带风暴》的思想冲击力与震撼力来源于它敢于直面现实生活矛盾,把20年来一系列无法回避的现实考验展示在当代军人面前。比如“股票风波”中,地方领导主动留给部队一部分认购证,应不应该要?于海鹰的妻子挤到抢购人群中排队,可不可以睁只眼闭只眼?于海鹰与陆涛的认识是截然不同的。这是最为直接的面对金钱、面对现实利益的选择,于海鹰坚持认为军队决不能因为自己的特殊地位与民争利,决不能破坏影响地方政府公正公平发展市场经济的决策者形象,这就鲜明地体现出了当代军人应有的高风亮节。牺牲奉献光荣,以权牟利可耻,可以说这是《热带风暴》中当代军人引人注目的精神亮点。

  在艺术创作上给观众一种不求奢华的朴实之美,在矛盾和冲突中刻画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郭运德:如果说“热带风暴”是通过一次反恐演习讲述经济特区某武警部队的成长历程,倒不如说是它跳开了就军营而写军营的习惯性艺术思维模式,直接触及且寓意了改革开放之“时代风暴”对于身处变革前沿的一个特殊群体——特区武警们的思想情感乃至价值观念的冲击与重铸。带有浓郁军人特点的观念冲突和人生选择,恰是这部作品的新意和亮点所在。变革时代波谲云诡的社会变化对每个生活在常态下的人都是一种挑战,更不要说受到特别规范约束的军人了。金澜特区急剧的社会变化、灯红酒绿的市俗享乐与军营清苦生活的巨大反差,都对武警支队的官兵们提出了严峻考验。于海鹰对所有这一切感到深深的痛苦和不解。也正是在不解带来的阵痛中,他学会了思索,开始用新的思想意识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有困难、有无奈、有激烈的思想波动,但更多的却是准确把握自我之后的精神升华。通观全剧,思想观念演绎变化的轨迹是深刻而富有意味的。

  闫雪:在表现于海鹰和陆涛两人矛盾冲突的同时,编导始终没有忘记他们是战场上走下来的生死与共的战友,亲如兄弟。于海鹰反对陆涛和生意人来往,担心他和邱老板同流合污,怀疑他和陈副市长有染,而陆涛以事实证明他的清白,同时却一直暗地里帮助于海鹰的妻子乔红还30万工程款。陆涛要转业,于海鹰像帮亲兄弟一样帮陆涛安置工作,直到陆涛被抓的时候,于海鹰还想给陆涛最后一次机会。于海鹰和陆涛,包括张武和韩非,他们不断地发生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不是互相整人互相伤害,而是战友间互相提携互相帮忙,你助我一臂,我拉你一把,他们在矛盾和冲突中加深感情,又在矛盾冲突中显现各自独特的人物性格。

  《热带风暴》在写矛盾这个现实题材创作的难题上,大胆探索,分寸得体,给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带来诸多有益启示

  陈先义: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热带风暴》在艺术创作上给观众一种不求奢华的朴实之美。在时下摄制经费一部戏动辄数千万、甚至过亿,搞什么明星大比拼、豪华场面争高下的时候,《热带风暴》不肆张扬,不请明星,不用豪华场地;在情节设置上,不用“激情戏”,摒弃三角恋爱。应该说,这部戏是以它平实朴素的风格拉近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排斥了一个时期的观众望而生厌的老套路,反而觉得耳目一新、真实可信。这同时也是《热带风暴》另一条成功经验。应该说,《热带风暴》不仅对影视创作,乃至对整个文艺创作如何表现当代生活的问题,都不乏启示意义。

  丁临一:《热带风暴》注重挖掘与表现当代军人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尤其是现实生活矛盾冲突对于主人公的心灵拷问。而正是在社会转型、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代历史环境下,面临“你到底要什么”这样一个根本性的人生问卷,于海鹰和陆涛这一对曾在战场上生死与共的战友兄弟渐行渐远,分道扬镳,从而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感慨与思索。郭运德:这部作品最值得称道的是,无论是褒是贬都没把人物脸谱化,而是始终紧扣军营生活特点,在军人情怀和战友情谊上做文章,让人在善恶美丑的取舍之余,对军人的情操和战友的含义产生一种崇敬和向往。于海鹰对张武因女友的困境而违规的认可、对战士被撞致死而爆发的搜捕冲动,退伍军人韩非对于部队和战友的一往情深和一次又一次的倾囊相助,肖明亮、陆涛主动为于海鹰承担处分,陆涛为解乔红燃眉之急不惜挪用公款,特别是于海鹰和陆涛尽管由于理念不同不时发生矛盾和争吵,但各自蕴藏于内心的发自肺腑的忍让、理解和宽容,都让观众无时不在领略生死之交的战友真情的无比珍贵。即便是有了升迁与罪犯的差异,角色彻底转变了,但战友之情没有消退,依然还是那样火一般的炽热。一幕幕的铁血柔情催人泪落。

  作品在把握时代精神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但个别情节的构思失之于意念大于形象,靠偶然的事件演绎故事,应视为作品的美中不足

  文艺报总编辑范咏戈:当反映特区武警历史的电视连续剧《热带风暴》把时间跨度选定为从改革开放到准备打赢现代化高科技战争的20年里,也就获得了一个精神和物质此消彼长、人们的观念难以守恒的表现空间,从而使这部作品在题材上具有历史规模。剧中人从于海鹰到陆涛,都在不可避免地经受着“热带风暴”的洗礼。人物的意蕴在心灵的较量中产生巨大的张力,从而使《热带风暴》在思想上具有史诗情志。因此它的创作在军旅电视剧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热带风暴》中,“变与不变”是一个宏大的时代主题。这一时代主题对剧中的每一个人来说,也是不可回避的人生答卷。一切在陆涛看来是适应和无奈,但于海鹰却从中看到了放任适应和无奈的危险。在一次次的作风纪律整顿中,他和陆涛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坚持军人职责和军人操守必然意味着和社会环境的某种不相融,以及和生死相交的老战友陆涛越走越生分。于海鹰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是一位在双重压力中走出来的当代军人代表。在物质时代,当一些人在灯红酒绿和轻歌曼舞中享受生活时,是于海鹰们在深夜的暴雨中站岗放哨,与逃犯搏斗;在世人常为一分钱计较的时候,是于海鹰们不计报酬,一心一意抓部队建设,所有心思都放在军营里。这种被陆涛称为“一根筋”的于海鹰精神,就是我们从剧中见到的职业军人精神,时代精神。常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补钙、充氧。于海鹰所代表的职业军人精神,正是时代的充氧机和精神钙片。于海鹰和陆涛从生死相交到狭路相逢,最后竟是于海鹰带领武警战士去执行对陆涛“双规”的任务。这种戏剧性巧合把“变与不变”的作品主题推向了极致,具有巨大的思想征服力。《热带风暴》难能可贵,是因为写事件过程易,写心灵史诗难。而它做到了。

  郭运德:《热带风暴》最大的遗憾是意念大于形象。整部作品的情节进展大部分依靠偶然的事件,而缺乏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内在的逻辑推动。因为缺乏生动鲜活的细节作铺垫,许多矛盾设置过于表层,特别是商品大潮冲击下于海鹰们到处碰壁和陆涛们如鱼得水的社会动因未能深入开掘,由于观众难以体验特殊时期特殊人群的深层思想困惑和复杂的心理矛盾,也就无法感受付出与牺牲的难能可贵,这自然也就减弱了作品应有的力度、韵味和震撼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