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化战争制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 00:24 中国国防报 |
从“空间制权”到“功能制权”——浅析信息化战争制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 晏嘉徽 慎言 古往今来,战争制权的获取,一直是交战各方竭力求取的目标之一。而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军队行动能力的提高,时至今日,战争制权的争夺已先后经历了制陆权、制海权、制空权,并向着更高的制天权迈进。不过,无论上述制权的争夺怎样激烈和重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紧紧围绕夺控有形的物理空间展开。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上述制权的争夺虽然依旧会存在并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一种新的,以夺控某种主要或综合作战能力优势为主的制权行动将会凸现出来,甚至会成为未来制权争夺的核心与焦点,我们这里姑且将它称为“功能制权”——也就是围绕能力要素而非空间要素展开的争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目前已被世人广泛认可的“制信息权”论。 上世纪末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内的广泛运用,人类战争开始由机械化形态向信息化形态迈进。在这种新的战争形态中,信息开始取代传统的物质和能量,成为决定军队作战效能和影响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与之相适应,一种新的制权理论应运而生,这就是制信息权论。它是关于信息要素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信息化军队建设及其作战运用的系统论述,是主张信息时代“信息制胜”的一种战略理论。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伴随着社会、经济、军事领域的革命性变革逐渐形成,并被世人广泛认可的。 显然,作为一种新的作战要素,信息并非一个传统的空间概念或要素。它既可以存在于陆上、海上、空中,也可以存在于太空甚至无影无形的认知空间内。因而,在制权理论的发展上,当人类步入信息化战争时,传统制权理论和实践在保留其合理部分而存在的同时,将会向新的,以能力要素为主的“功能制权”论发展。所以出现这种趋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体化战场的出现,使以往泾渭分明的战场空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融合性趋势 以往战争中,人类战争活动的脚步虽然从陆地迈向海洋,跨入空中并向着更高的太空迈进,但由于受传统的体制编制、作战理论等的影响,这一不断扩大的战场空间又呈现出不断分隔的离散状态,也就是陆、海、空、天战场的泾渭分明和独立自主。与之相对应,也就出现了强调各自重要性的制陆权、制海权、制空权及制天权。其间,特别是上世纪中叶后,这些作战空间虽然出现了互为依托的发展趋势,但它们的独立性并未完全消除,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得到了强化——像空中打击作用的提升等。于是,军队作战行动的空间及制权理论继续向着夺控某一物理空间(或新或旧)发展,并呈现了一览众山小的“瞰制”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头”作用。 上世纪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军事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现代化军队包括组成它的各军兵种部队,在不同空间内的行动能力大幅提升,像陆军不仅可以凭借传统的坦克、装甲车等在陆上展开行动,还可依靠自身装备的直升机等在空中展开作战行动;海军不仅可依靠传统的舰船在海上展开作战行动,还可依托自身装备的各型飞机展开规模庞大的空中行动;空军不仅可以凭借传统的各类飞机展开强大的空中攻防行动,还可依托自身的空降兵、特种兵等展开一定规模的陆上攻击行动,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现代信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往相互独立的各作战空间已被其链接成一个上下左右贯通的有机整体。于是,步入新世纪后,现代战场在向更加广延的多维空间辐射、拓展时,以往相对独立的各战场空间又显现了不断增强的兼并融合,最终将会催生出一个天地合一的“统一场”。其结果,自然会使得现代制权斗争的一体化程度提高,多个领域的制权斗争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在作战中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形成了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和高度融合的关系,尽而导致某一有形空间地位作用的淡化甚至消失。 一体化作战的出现,使以往相对独立的诸军兵种作战行动呈现出日渐增强的整体性趋势 以往战争中,或是由于作战能力的限制,或是由于作战理论的制约,战场上行动的各军兵种部队通常只在或主要在自己的空间范围内展开作战行动,攻击自己空间内的敌方目标。到了本世纪中叶,随着协同作战理论等的发展,这种“各扫门前雪”的战法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相对的空间界限依旧存在。像空军主要在空中行动和打击空中目标,海军主要在海上行动和打击海上目标等。这些无疑也强化了相应的空间制权理论和实践。不过,这些在未来战争中将得到极大改观。 众所周知,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间的较量。在这个战场上,任何单一军兵种、武器平台和某空间内的作战行动,都无法独自挑起克敌制胜的大梁,唯有通过更加紧密的联系,形成1+1>2的整体合力,才可能有效地战胜对方。于是,不分军(兵)种,不分空间,将所有侦察预警、指挥控制以及机动、打击、防护、保障等力量融为一体,围绕一个统一的作战目标或任务,展开一体化的联合作战,便成了未来战争一个主要和基本的作战样式。而在这种高度统一、高度一体的联合作战中,以往某一具体空间的行动显然已不具有“唯我独尊”的地位作用。 一体化军队的出现,使以往以有形空间界定的各军(兵)种呈现出不断增强的模糊性趋势 众所周知,以往军队所属军兵种的划分,是以有形的物理空间来界定的,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陆军、海军、空军及新生的“天军”。依此类推,它们作战活动的空间也就相应地被划分在了陆、海、空、天,也就有了以空间为主的制陆、制海、制空及制天权之争。不过未来战争中,这种传统和严格意义上的军兵种及空间制权论有可能逐步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正如人们看到的,在一体化战场和一体化作战的双向催动下,以往按活动空间组织和构建武装力量的作法,正在得到悄然但也可能是不可逆转的改变。比如:2004年伊始,德国国防部公布了重塑国防力量的蓝图,计划将军队总规模从28万人缩编为25万人,同时准备采用全新编制,取消陆海空三军体制,统一组编成“快速反应部队”、“稳定部队”和“支援部队”三支部队。“快速反应部队”由3.5万名官兵组成,将在全空间、全领域执行联合军事行动;“稳定部队”由7万人组成,将采用多种手段执行中低强度军事行动;“支援部队”由14.5万名官兵和大部分文职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医疗救护、后勤保障和在国内的日常执勤。德军的转型,反映了世界新军事变革中各国军队体制编制变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建立一体化联合部队。未来战场是陆、海、空、天、电等多维一体化,客观上要求军队必须有能力实施无缝隙的联合作战,而现代军事技术和装备的发展,无疑为一体化军队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作为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先行者和近年来一系列战争的主角,美军对于未来战争和军队的发展,有着更深的感受,它的走向也往往具有牵引作用。而伊拉克战争刚一宣布结束,在全世界都为地面战的复活感到庆幸或疑惑的时候,美国却首先拿陆军开刀。按照美国防部的设想,到2007年最迟2010年,美军将全部裁掉现有的陆军师,改成机动性和灵活性更高的旅或群。与此同时,其全部军队将依据战略攻击和战略防御的基本功能进行重新组建。美国国防部在2001年公布的《4年防务审查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包括陆、海、空等各军兵种部队在内的“常设联合特遣部队司令部”和“常设联合特遣部队”。在这一目标完成前,美空军已准备组建17支——目前已组建了10支航空、航天远征部队,并计划组建一支由48架F-22A隐形战斗攻击机和12架B-2A隐形战略轰炸机组成的全球隐形特遣分队,作为应付局部战争的主要打击力量。……所有这些计划和构想的实施一旦完成——最迟将在20年后,美国军队现行的编制体制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陆、海、空军等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以“功能”为主组成的各种作战集群,如火力集群、侦察集群、指挥集群、保障集群,等等。一旦如此,传统的,以争夺某一空间为主的制权论,自然会转向以争夺信息优势、火力优势、机动优势等为主的“功能制权”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