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济南军区某部在鲁中山区野营训练见闻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 17:07 解放军报 |
精读基层这本书──随济南军区某部野营训练见闻 本报特约记者 傅开强 数九寒天,滴水成冰。1月6日至12日,记者随济南军区某部官兵在鲁中山区进行了一周的野营训练。从温暖如春的办公室到朔风如刀的山野小路,记者从环境落差中感悟到一个真理──基层官兵永远是我们的老师。 面对一个冻苹果反思:基层官兵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我从济南驱车追上这个部队的行军队伍时,部队的野营训练已经进入第二天。尽管对野营训练的艰苦早有心理准备,但是零下十多摄氏度的气温和凛冽的山风,确实让我尝到了寒风刺骨的滋味。 经过再三请求,这个部队的政委洪胜兵和政治处主任许世浩,才批准我来到特侦营梯队和官兵一起徒步行军。 “高抬脚,轻落步,呼吸均匀要平速……”刚加入行军队伍,营长李建军便向我仔细介绍徒步行军要注意的问题,让我感到心里很温暖。 拉练中,尽管我一直半开玩笑地对一同行军的官兵说,不要搞“倒服务”,但他们对我的关照还是特别用心。1月8日下午,部队行军途中组织休息时,战士陈文亚递到我手上一个冻 苹果。“首长,别看苹果冻成这个样,还是挺甜的!”看到我推辞,陈文亚解释道。陈文亚诚恳的目光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并撞击着我的心:“基层至上、士兵第一”,喊了多年,而基层的分量在机关干部心中到底有多重?面对这个冻苹果,再想一想我们有时对基层官兵的态度,心中不禁一阵阵不安。 摸摸官兵身上湿透的衣服,我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对基层的疾苦知道多少 “我们部队的军事训练强度大,每年在营区外的时间长达5个多月,官兵们平均一年要穿破两身训练服、两双胶鞋。”1月7日,趁官兵们休息之机,已经同记者混熟了的部队长赵业光和我唠起了嗑。 赵部队长说的这些,我已经在和官兵拉练相处的几天里亲身感受到了。官兵身上的背囊、装具和枪支加起来得有30多公斤。他们身上的衣服每天几乎都是湿漉漉的,却无一个人叫苦叫累。 晚上,部队到达预定地域。听到露营命令,官兵们按照战备要求选择宿营地。于是,山腰上、采石坑内、沟坎下,到处闪动着战士们的身影。时间不长,官兵们便建起了自己的“家”。 据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夜晚最低气温零下13摄氏度。躺在帐篷里面感觉到一股股寒风直往睡袋里钻,呼出的气,不一会就凝聚到了帐篷顶上变成了霜。躺下半个多小时了,自己的脚还是冰凉冰凉的,睡袋也没有焐热,身体冻得缩成一团。此时,我对“爬冰卧雪”这个词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领导经常讲的机关要“身入基层、心入基层”的要求有了更深的理解。 与基层官兵比比精神状态,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 几天来,记者行走在这支队伍里,始终被身边官兵们昂扬的精神状态感动着、鼓舞着。 英俊魁梧的九连长吕必祥,今年30岁了,还没有结婚。拉练中,有的战士掉队了,他迎上前去鼓励几句,哪个战士累了,他把枪抢来背在自己肩上。吕必祥说,其实我心里想得很简单,就是如何把这帮兵带好,把上级的任务完成好,要是换了你也会这样做的。 侦察营司务长常河娃,由于年龄偏大,部队已把他作为拟转业对象报到了集团军。这次拉练前营领导安排他留守,但常河娃十分诚恳地说:“这可能是我这一生中最后一次参加野营训练了,还是让我参加吧!”拉练这几天,常河娃起三更睡半夜,大家刚到宿营地,他就端来姜汤和可口的饭菜。这个部队的野营训练队伍中,像常河娃这样已上报转业的干部还有十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