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舰作战:导弹数量不足难担大任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 08:13 人民网 |
台海军基本实现了舰艇指挥管理自动化、导弹化、反潜立体化,大大加强了其反舰实力。台军反舰由以往的以舰炮为主,转为以导弹为主、弹炮结合。其反舰导弹性能较先进,作战运用较灵活。 台空舰、岸舰、舰舰型反舰导弹可封锁台湾海峡北口和台岛以东部分海域,形成反舰导弹火力网,可对登陆的航渡编队进行攻击,摧毁护航舰队和登陆船只,直接杀伤登陆部队的有生力量和毁伤船上携载的武器装备,影响登陆攻击部队的进攻节奏,同时,将严重削弱后续输送能力,影响首波攻击的弹药保障及后续部队的及时接替。如台“雄风”-2型反舰导弹可在飞行中段由位于舰只前方的观察直升机向导弹提供与目标有关的数据,对目标实施超视距攻击。 台军反潜武器性能较先进,对反封锁作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台军反潜导弹完全从美国进口,引进的“阿斯洛克”(ASROC)反潜导弹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深水反潜武器,引进的MK-48重型线导鱼雷也具有良好的战技术性能。美售台可能是MK48-3型或MK48-4型。MK48-3的特点是:自导进入工作时间短,自导盲区小,线导上有自检查装置;采用双管道通信,提高了信息量。MK48-4型鱼雷在MK48-3的基础上,对搜索和攻击方法进行了改进,具有“发射后不用管”能力,即使鱼雷发射后断线,仍能根据自身雷达和最后相关数据自动计算接敌参数,继续搜索前进。 台反舰导弹数量非常有限,一旦发生战事,难以满足作战时大量使用的需求。台目前尚不具备自行研制反潜导弹的能力,作战潜力有限,引进的“阿斯洛克”反舰导弹和MK-48鱼雷不能在浅水区使用,而台湾海峡的大部分海区水深不足50米,使其无法有效在海峡内使用(只适于在海峡外的东海、黄海和南海使用),导致台海军反潜作战能力非常有限,在2003年的台军“汉光”演习中,台海军的制导鱼雷频出故障,舆论哗然。同时,舰载反舰导弹的发射通常不能超过6级风浪,这对在气候变幻无常的台湾海峡进行作战的舰只要求是太高了一点。 反坦克作战:反抢滩上陆的“拳头” 台军引进反坦克导弹性能较先进,杀伤破坏力大。从美国引进的“陶-2A/B”和“海尔法”反坦克导弹,装备在台陆军的美制AH-1W型攻击直升机和OH-58D型武装侦察直升机上。这些导弹性能先进,抗干扰能力强,射程较远,杀伤破坏力大,机载发射,机动性好,与载机结合可隐蔽攻击登陆舰只和各类装甲目标。其中“海尔法”反坦克导弹的有效射程达到9公里,能在登陆的装甲力量发现它之前抢先实施远距离打击。 “标枪”反坦克导弹是台从美引进的新一代单兵反坦克导弹系统,它便于步兵操作,轻便灵活,性能优异,在2003年的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投入了使用。该导弹采用红外成像寻的器,射手凭借日/夜红外成像瞄准装置搜索目标,锁定目标后导弹会记忆目标的红外线影像自动追踪攻击,具备“发射后不管”的性能。导弹锁定目标后,会飞至目标的上方引爆装药弹头,攻击坦克顶部装甲脆弱的部分。除了“顶攻”模式之外,“标枪”反坦克导弹也可以采取直接攻击模式来对付在碉堡中或有良好掩护的目标。台军仿制反坦克导弹性能较弱,但可有效对付上陆的轻质装甲目标。台军仿制的“昆吾”反坦克导弹,属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性能较为落后,破甲能力虽弱,但也能达到500~600毫米,以这破甲厚度对在登陆作战中可能会大量使用的水陆两栖坦克和轻质装甲目标来说,能造成致命的打击。其装备数量较大,约1万枚,在抗登陆作战中仍可发挥作用。 总评 从总体上说,台军精确制导武器数量、质量和技术水平有高有低,参差不齐,虽种类较为齐全,也有一些高性能导弹,但其整体存在一些致命缺陷:一是台军高性能导弹对发射平台的依赖程度较大,使用受限,特别是当发射平台被摧毁后,导弹将失去作用。二是台军高性能导弹受指挥系统限制和地形、气象环境影响,武器控制系统配套组成困难,导弹的作用难以迅速、准确发挥,无法将各种导弹形成有效合力。三是台军高性能导弹主要依赖进口,自研导弹的关键部件也为引进产品,备份部件严重不足,且装备零部件系多国产品,种类繁多,许多故障难以排除,保养难度大,技术水平要求高,有时,必须请求生产国的技术人员进行援助,后勤和技术保障困难重重。★ 作者单位:解放军炮兵学院研究生系41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