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历史专题 > 正文

军事历史纵横谈:胜利时埋下失败的种子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00:23 中国国防报

  戴 旭

  历史的魅力在于它既真实又不可靠。这个“不可靠”的含义是:每换一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便会得出一个不同的结论。

  秦赵长平之战,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是以秦胜赵败盖棺论定的。那一战中的两个统帅
都很出名,赵括以“纸上谈兵”的失败闻名千古,白起以坑杀40万人的赵军著称于世。赵括这个败将的失败不必再说,白起这个胜利者的胜利倒颇值得一再推敲。

  白起在战场上打败了赵括,这是谁都认账的,但白起一夜之间活埋了40万名赵军降兵,他的胜利就不能不被打上历史的问号了。汉尼拔当年一个下午屠杀了5万名罗马军人,平均每分钟杀死100多人,被称为迄今无与伦比的歼灭战。如果白起的军队是在战场上向拒不投降的赵军发起攻击,一夜全歼40万人的赵军,相信不会有谁再提起汉尼拔那个小小的坎尼之战了。问题在于那40万名赵军将士是俘虏,是听了“缴枪不杀”的许诺之后才过来的。白起却向他们举起了屠刀。所以历代史学家无一例外地把这一纪录摈弃世界战争史之外。

  非止如此,这一杀,白起武德低下的本性显现出来的同时,也暴露了他战略水准的可疑。

  40万人的赵军降秦,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他个人和整个秦军、秦国的威望,对各国诸侯也都是一个巨大的震撼。如果秦国乘此国威军威,施以政治和外交谋略,不仅赵国割地求和,其他各国说不定也会纷纷给秦以“最惠国待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一举可以达成。让我至今不明白的是,战国时期是中国兵学格外发达的时期,白起怎么会犯下如此低级的战略错误?白起这一杀使整场战争性质发生彻底转变,也使他自己和整个秦国、秦军从一个战役的胜利者瞬间成为一个战争的失败者。

  杀降不武,岂止不武。赵国和其他诸侯国不仅觉得白起不可信,甚至觉得整个秦军和秦国都狡诈不可信。各国的军人看到投降秦军是死,和秦军拼到底也是死,拼,说不定还能拼出一条活路来。所以秦军以后休想再得到一个降兵,不得不面对远远超过40万人的拼死之士。从此秦军对其他诸侯军的每一仗都要打得艰难得多。因为对手的作战意志大大加强,秦军的作战效果和士气因此大受影响。各国的国君由此看到一旦投降,结果是城被抢空、人被杀尽,于是都收起了议和的念头,纷纷定下抵抗暴秦的决心。苏秦就是乘着这种有利的“国际环境”、轻而易举地说服6国合纵联合抗秦的。6国的相印都归于他一身,6国联军召之即来,吓得秦军从此15年不敢出函谷关。白起本可以乘初胜大胜之威,势如破竹,创造一个又一个如长平之战的辉煌,提前助秦王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但现在这一切都成为不可能。

  战役是战略的组成部分,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通过一个战役的胜利而破坏整个战略计划,通过一场战争破坏而不是达到政治目的,这样的“胜利”能叫胜利么?

  长平之战是精明和强大的胜利者用无知和傲慢写成的历史上的大败笔。可悲可叹的是这样的败笔居然还有人效法。项羽破釜沉舟打败了章邯。秦军降了项羽。项羽也和白起一样,把20万人的手无寸铁的秦军一股脑活埋了。项羽这个大英雄大失民心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也可以说他的胜利就是从这里转化为失败的。此后刘邦军队与他作战虽屡战屡败,但就是不降他,终于在垓下十面埋伏把他逼死在乌江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