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军营报告文学:呼吸英雄王杰的气息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 20:17 解放军报

  葛逊 常国虎 黄建东

  历史不会忘记,40年前的7月14日。原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营地爆连班长王杰奉命到江苏省邳县张楼乡组织训练民兵,炸药发生意外爆炸,紧急关头,王杰毅然扑向炸点,用身体掩护了在场的12名官兵和人民武装干部。王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壮歌。

  从此,一个伟大的名字——王杰,像春雷一样响彻神州大地。一句名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成为永恒的战斗精神。

  1

  “王杰。”

  “到!”

  王杰虽然牺牲多年,但连里每天的点名,连长呼点的首先是“王杰”,全连官兵齐声答到。从百十名血气方刚的精壮汉子胸腔里发出的声音,如声声雷霆,撼人肺腑。来到王杰生前所在连,王杰就成为每一名官兵共同的名字。

  四十年来,王杰班里一直摆放着王杰的一张床。

  这是一张温暖过英雄生命的床,在英雄离开的岁月里,全连官兵始终和它朝夕相处。官兵们说,这是一种敬仰,也是一种纪念。每当忙碌了一天的战友回到房间休息的时候,王杰班班长就将王杰的被子轻轻地打开,让它陪伴着战友一同入眠;每天清晨,当嘹亮的军号声响起的时候,王杰班班长又将被子慢慢地叠上,工工整整地放在床的一端。这个简单而又机械的动作,24任王杰班班长天天如此,日日如是地重复着,像传递王杰精神一样,从来没有间断。

  这是连队培养英雄传人的第一步。随后,是年年坚持不懈的“八个一”:每年新兵入伍,做的第一件事是参观王杰烈士事迹陈列馆;教的第一首歌是《王杰的枪我们扛》;发的第一本书是《王杰日记和故事选》;上的第一堂课是如何当好王杰传人;开的第一个班务会是畅谈学习王杰的体会;每个官兵的床边,都贴着一句自己喜爱的王杰格言;写的第一封家信,就是汇报学英雄的感受,与家人一起分享精神成果;每年的第一个支委会,都专题研究如何继承发扬“两不怕”精神,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确立新的重点和目标。

  连队的官兵每天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在连队门口,摆放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标语牌,每进出一次,大家就加深一次印象;走廊上,每隔几步,就贴着“学王杰精神,当王杰传人”、“王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等激发斗志的标语;教室后面的墙上,王杰扑向炸点的大幅油画悬挂在正中央。在饭堂、在电脑教室的醒目处,都贴着王杰的格言。英雄的格言无不闪耀着崇高的思想光辉,每个官兵都能从中得到力量,受到启示,他们像一颗沐浴甘露的种子,一旦放进这片英雄的沃土里,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就开始孕育萌发。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战士们从这些点点滴滴的熏陶中获得的是如何做人的体会:一切真正的英雄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所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我们当兵就要当王杰式的英雄兵!

  2

  烈日与风雨,汗水与泥泞,心跳与喘息,奔跑与跨越……青春军旅永远与艰苦相伴。在王杰生前所在连官兵的眼里,实践“两不怕”精神,就是要苦中找苦,艰中求艰,在奋勇拼争中锤炼自己的打赢硬功。

  袁明,这位来自河南的战士,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家里连自己的衣服都没洗过。新兵下连时,听说要分到王杰生前所在连,高兴的又唱又跳,当即打电话给千里之外的母亲:“妈妈,我马上就要成为解放军英雄连队的一个兵了!”

  远在家乡的袁明母亲为儿子高兴了几天,但不出一月又连续接到儿子诉苦的电话:“妈妈,这部队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太累了。”原来,几天军营生活的新鲜感一过,袁明就有些厌烦了。特别是连队训练顶着烈日,摸爬滚打,一天两天还能顶住,天天这样,袁明就感到无法适应了。有一阵子,他晚上睡觉老是翻来覆去睡不着,总在想方设法逃离部队。

  他又打电话向母亲诉苦,母亲放心不下,千里迢迢来到连队,小袁看到了母亲,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抱着母亲哭起了鼻子。

  对于袁明的这种表现,连队的战友们并没有嫌弃他,每天照例给小袁宣讲老班长王杰是如何看待苦与乐的,又是如何在抗洪中冲在最前面,在冬训中第一个跳进冰河里,在开山中把所有重活揽下来……大家在用无形的手扶着他,拉着他,拽着他,日复一日,潜移默化,袁明慢慢明白过来,从此和大家一起,每天照例上训练场。

  人生路上,艰难困苦不应是前进中的绊脚石,而应是腾飞时的助推器。

  那年6月,集团军组织工兵专业比武,王杰生前所在连的新兵邵长云向连长主动请缨,积极要求参加。

  “邵长云虽然训练基础比较过硬,但毕竟经验不足,比武事关连队荣誉,让老同志上比较稳妥。”“锻炼新兵,多培养训练尖子,还是让小邵参加比较合适。”连队会议室里,支委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参赛人选。最终,党支部经过慎重研究,还是决定让邵长云参加集团军专业比武。

  小邵得知自己获准参加比武,非常兴奋。同时,他也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全师只有3名战士参加工兵专业全能比武考核,其中有2人是技术过硬的老班长,只有自己一人是刚下连仅有半年的新兵。他暗下决心:这次专业比武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就是掉几斤肉也要为连队争光。白天,他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别人一天挖4个单人掩体,他挖8个;别人中午休息,他一人躲在操场上加班苦练,身上的衣服几乎整天都是透湿的,手上的血泡消了又起,胳膊上的伤痕好了又破,每天吃饭的时候,十个手指疼得发麻,连筷子都抓不住。晚上大家都睡了,他搬个小凳子,坐在走廊的灯光下,抱着《地雷》、《爆破》等理论教材一边“啃”一边背。临比武前一天,因强化训练,体力消耗过大,加上着凉,夜里发烧高达摄氏39度。营连领导劝他不要参加比武了,但他执意不肯。第二天,小邵打起精神走上比武场,他不负众望,以惊人的毅力和过硬的技术,力挫群雄,夺得集团军工兵专业比武考核全能第一名,荣立三等功。

  3

  现代化装备,信息化战争,战争形态改变了,对军人的要求也变了,迎接一场信息化战争的练兵,有了与过去练兵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王杰生前所在连深知“战场无亚军”的道理,因此,他们直面挑战,带着练兵场上的汗水,开始了一场向着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急行军。

  在王杰生前所在连,官兵们打开电脑,轻点鼠标,就能轻松链接宽带局域网,看到王杰烈士事迹陈列室、连队大事记、军事教案、娱乐空间、干部在线等网页,这些网页的设计是出自一位士官之手,他就是现任王杰班班长袁涛。

  想当初,袁涛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连电脑也没摸过,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浪潮,袁涛敏锐地感到,只有掌握信息化知识,才能打赢信息化战争,作为“两不怕”精神的传人,必须主动迎接新知识新技术的挑战。在连队鼓励支持下,他自费买来《WINDOWS入门》、《FLASH制作》等十多本书籍,开始钻研电脑知识。一有空,他就苦读苦学,那年他探亲回家休假时,谢绝了一次次同学、朋友聚会的邀请,自费报名上了一个电脑培训班,整天遨游在计算机知识的海洋里。回到连里,他毛遂自荐,承担起连队创建网站的任务。

  白手起家,一无所有。袁涛勇敢地踏入信息化的“雷场”。他广泛涉猎有关网页制作的书籍,用积攒的津贴费买来《DHTML动态超文本传输语言》、《ASP动态服务网页编程语言》等专业书籍。深夜,在电脑房,他经常是青灯伴影,彻夜苦读,有时为弄懂一个问题,他会跑到10多公里远的中国矿业大学请教计算机系的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打掉了一只又一只“拦路虎”。

  也曾有人问他,你是“王杰班”的传人,你们的连魂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当兵的人怎么钻研起信息化来了。袁涛回答说:“不怕苦不怕死依然是我们不变的传统,但如果我们仅满足于简单机械的训练,即使手上的老茧用尺子量,流下的汗水用脸盆装,也打不赢信息化战争。现在不但要苦身子,更要苦脑子,作为当代的新型士兵,就是要在信息化建设中当尖兵!”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攻关与反复检测,连队网页由他制作完成,局域网也筹建完毕。袁涛的成功带动了整个连队的官兵,每天晚上,连队图书室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电脑房灯火通明。现在,王杰生前所在连所有士官都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士官组训任教能力不断攀升。

  1999年3月,南京理工大学把研制的某型模拟电子探雷器试训任务交给王杰生前所在连,军区要求,3个月时间内要编写出教案,7月份要在“全军军兵种暨南京军区科技练兵现场观摩会”上进行演示。

  对于这样一个科技含量极高的装备,王杰的传人们没有被吓倒。时任“王杰班”第22任班长的张波主动请缨。时间紧,任务重,多少个日日夜夜,张波与班里战友工作的器材室总是灯火通明。最难的是没有现成教材,他带领全班战士查阅资料,打电话找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咨询,登门到爆破协会、驻地中国矿业大学向专家教授请教。

  一次次试验,一遍遍修改,张波和战友们终于掌握了全部的操作技术,并亲手编写出了实用操作手册。“全军军兵种暨南京军区科技练兵现场观摩会”如期进行,张波作为唯一战士教练员,带领全班进行了“某新型模拟电子探雷器的操作与使用”汇报演示,取得圆满成功,与会人员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他的课题被南京军区评为“科技练兵观摩优秀课题”,张波也被军区评为“优秀‘四会’教练员”。

  从此,张波小有名气,战友们为他骄傲。同年底,张波带着全班应兰州军区之邀,为兄弟部队进行教学示范,受到高度赞誉,并带出一批教练员。看着张波和“王杰班”在练兵场上龙腾虎跃的英姿,参加教学示范的官兵们感慨地说:“用‘两不怕’精神打造出来的士兵,就是不一样!”

  4

  王杰/你用自己的身躯/塑成一座丰碑/站在大地上/向着明天/向着太阳/给我们以催人奋进的力量/你精神的光芒/永远将人们的心灵照亮/永远将我们的人生和征途照亮……

  这是今日“王杰班”集体创作的一首小诗。诗言志,如雷如光如火焰。

  40年,王杰没有走。王杰依然年轻。他留下的精神永存在连队中。到过王杰生前所在连的人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个连队激荡着五股气:一股铁心跟党的正气,一股争创一流的志气,一股敢打敢拼的士气,一股勇创新路的锐气,一股不怕牺牲的豪气。

  这五股气,是代代传扬的英雄之气,是王杰生前所在连的精神“品牌”!

  家在四川成都市的李科2002年12月入伍,新兵下连,被分配到王杰生前所在连“王杰班”,进了英雄班集体,感到很光荣,很自豪,也很骄傲。

  “跑死的是步兵,累死的是工兵!”来到连队后,老兵讲起的部队顺口溜就让李科心里直犯嘀咕,第一周参加训练,就让李科尝到了什么是工兵,基础科目就是拿着工兵锹,每天挖坑埋设地雷。李科的手打的水泡破了一个又长一个,特别是体能训练,在家缺乏锻炼的李科根本跟不上进度。李科一度感到懊丧:原来进这个英模连队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班长,我今天肚子疼!”因为训练怕苦,所以李科变着法子找理由不参加训练,光说“肚子疼”、“头疼”、“感冒”等理由就不下10次。后来实在找不到什么理由时,就在训练中故意摔倒,假装受伤,来逃避训练。

  班长与连队干部看在眼里,照样给他讲王杰故事,让他每天读王杰日记,背王杰格言。李科在日记中也找到一些动力,但训练一苦,李科还是逃避。

  2003年一次组织战术训练时,李科又是假装腿部前几天受伤,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组织训练的林之为班长当着全连的面问李科。

  “你是哪个班的?”“王杰班的。”

  “你会讲几个王杰的故事?”“知道不少。”

  “你知道老班长王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崇拜和学习的英雄!”

  “那你应该怎么做?”“……”

  李科最后不语了,林之为班长的激将法让李科感到,自己是王杰的传人,不能丢“王杰班”的脸,不能砸“王杰班”的牌子。从此,李科像换了个人,不再怕苦怕累了,“两不怕”精神已融入他的血液。训练场上,他和别人比着练,不久就被连队评为“进步最快个人”。第二年,他就被连队评为训练标兵。

  “两不怕”精神是超越自我、勇夺第一的力量源泉。

  历史曾这样忠实地铭记:1965年,英雄王杰为激励自己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令人备受鼓舞的自勉词: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今天,这句话已成为王杰生前所在连官兵共同的自励名言,他们把超越自我、勇夺第一作为实践“两不怕”精神的目标所在——无论干什么工作,参加什么比赛,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

  英雄的品牌效应在连队产生巨大的反响。今天,王杰生前所在连无论是在训练考核,还是在比武竞赛中,都是一路领先。基础科目考核,90%%的第一被他们夺得;专业比武竞赛,70%%的金牌被他们摘取;工兵专业29个课目,有20个课目的最好成绩由他们创造……经得起打,扛得住摔,强了又强,好了又快,历经千般苦万般累,王杰的传人要的就是这么一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