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军区现代“大篷车”搭起民兵训练新平台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 10:05 中国国防报 | |
本报讯 贺会中、特约记者边耀三、记者牛俊峰报道:“昔日牛拉马驮设施陈旧,今朝汽车载行功能齐备”。这是青海省少数民族民兵对“流动训练基地”变化的一个形象描绘。记者在前不久召开的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民兵工作会议上获悉,这种由多顶新式军用帐篷组成,集吃、住、管、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式流动训练基地,目前在青海省军区已有30多个,正成为支撑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民兵教育训练有效开展的新平台。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富民强省战略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青海省各级民兵组织在保安定、促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对此,青海省军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以应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编得实、靠得住、拉得出、用得上、供得好”为标准的民兵预备役建设新要求。鉴于部分边远牧区地旷人稀,民兵有近半数以上是藏族等少数民族,平日多以放牧为主,具有流动范围大、时间长等特点,要把他们集中到固定基地进行训练,工作难度较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省军区有关部门在总结借鉴早年开展“大篷车”训练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把现代化的训练设备和手段融入其中,用 机动车辆取代牛车马车,用制式帐篷取代老旧毡房,用野战炊具取代铁锅土灶,用电炉电灯取代牛粪蜡烛,从而使流动训练基地的设施不断完善,功能更加齐备。每年训练时,民兵放牧走到哪里,武装部门就择机把训练基地开设到哪里,采取集中训练、双语教学等方法,不断提高民兵的军事技能。他们还把政治教育特别是形势战备教育等有机融入到集中训练期,使民族地区民兵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遂行各种应急任务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成为当地应付突发事件的“拳头”力量、抢险救灾的突击力量、扶贫帮困的带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