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军史评论: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9月11日 09:30 光明日报

  刘志青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一场战争,也是世界现代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场由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席卷全球的大战,给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经过协力奋战和流血牺牲,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与和平,改变世界的面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经验教
训及其结果,永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反法西斯战争教育了人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有迹象,从法西斯上台到“九一八”事变,再到德国进攻波兰,时间长达十几年之久。可是,以英法美为首的西方国家担心“西方文明的毁灭”,不敢同法西斯国家作斗争。它们宁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进行某些调整,放弃部分既得利益,或牺牲一些国家,以求得同法西斯国家的妥协。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英国法国对日本侵略中国持纵容态度;1938年,当德国提出要从捷克斯洛伐克获得苏台德区的要求后,英法说服捷克斯洛伐克同德国意大利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法西斯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要称霸世界,甚至不惜发动世界大战。其实,当时完全具备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制止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英法美是大国、强国,德意日都不是对手;苏联正在为争取集体安全、防止大战作努力;中国人民正在同日本侵略军作斗争;东、西方战争策源地形成后,帝国主义体系中已分化出一批倾向维护国际和平的国家;世界人民特别是欧洲人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记忆犹新,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很高;在德意日国家内部,也存在着反侵略的力量。历史的教训是,当时世界各国普遍没有认清法西斯主义的真实嘴脸。

  战争爆发后,世界各国仍然有足够的力量同法西斯抗衡,可是对战争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加紧备战。英国以英吉利海峡、法国以马奇诺防线、美国以远离欧洲大陆为安全屏障,消极避战。即使宣战,也未交战,出现了“奇怪的战争”。结果,英国遭到德军轰炸,各大城市损毁严重;法国投降,国土被德意迅速占领;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打得美国措手不及、晕头转向。苏联军事思想僵化、教条,对德军“闪击战”缺乏认识,片面强调战略进攻,忽视战略防御和战略退却,推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军事战略。由于不能做到知己知彼,苏联实际也相当于没有做战争准备,在苏德战争初期没有抵抗住德军的进攻。中国当局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把主要精力用于“围剿”革命力量,疏于国防建设,使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丧失了大片国土。不可讳言,世人的麻痹思想助长了法西斯分子的侵略气焰。

  惨痛的教训使世界各国逐渐觉醒,奋起抵抗法西斯的侵略。中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一切抗日力量聚集起来。英国在新任首相邱吉尔的领导下,坚守孤岛誓不投降。沦陷的欧洲国家,先后发起抵抗运动,终于举起了反抗法西斯主义的大旗。接着,苏联、美国直接参战,增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力量。1942年1月1日,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联合国家宣言》把26个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种族、语言、宗教信仰、肤色的国家集合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实现了政治、军事、经济的国际大联合。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事,它为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扭转反法西斯战争被动局面、最终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法西斯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

  经过反法西斯战争,欧洲的中心地位不复存在。20世纪前半期,欧洲两度成为世界大战的主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消耗欧洲自工业革命和殖民时代以来所积累的家底,动摇欧洲作为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使欧洲大国衰落到难以自保的地步,彻底埋葬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洲至少有3200万人死亡,5000万人身处异乡,1600万人无家可归,原有的工业体系破坏殆尽,农业生产一片萧条,粮食、燃料和纺织品极度匮乏。欧洲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5%,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低于19世纪初期以后的任何时期。

  反法西斯战争使国际共产主义力量极大地增强。战争期间,欧亚许多国家的共产党成为领导本国与本民族人民进行反法西斯侵略斗争的脊梁,在战斗中逐渐积聚起巨大的力量,赢得国际国内的广泛尊重与信任,这就为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与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解放区军民为主体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于敌后战场抗击侵华日军的大部和几乎全部伪军,解放国土近100万平方公里,成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力量。这支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发展壮大,代表着中国的走向,不仅具备主宰中国命运的巨大能量,而且影响到国际政治的变动。

  反法西斯战争为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创造了契机。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普遍增强民族解放意识,发展了民族解放力量。英、法、荷、意等传统殖民国家在战争中严重削弱,不仅无力继续控制,而且还要倚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力量同法西斯进行斗争,这就使民族力量获得了发展空间。战后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都不希望恢复业已支离破碎的殖民体系。于是,战后初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尤以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这一弧形地带最为活跃,印度、巴基斯坦、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埃及、突尼斯和摩洛哥等先后取得了独立。

  此外,反法西斯战争促进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军队武器装备的更新,引起了军事理论、作战方法乃至整个军事领域的变革。迅速发展的先进军事科学技术,也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战后根本改造旧工业,建立新的生产和工业部门,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人类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各大洲、大洋,正式宣战的国家60余个,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80余个,被卷入战争的人口约1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0%以上。在这场战争中,军民伤亡1亿多人、死亡6000多万人,消耗军费13000亿美元,物资损失高达42700亿美元。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源地,德国、意大利、日本不仅给世界造成浩劫,而且自身也蒙受了巨大损失。德国在战时将国家预算的92%用于军事支出,军费开支高达6220亿马克,占国民收入的15%。战后20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国家分裂,使一个强大统一的德国从欧洲大陆中部消失。战后意大利国债高达9000亿里拉,财政赤字达到4020亿里拉,1946年工业生产指数只相当于1938年的57%。日本的国民经济全面崩溃,1944年的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8.5%,1945年7月以后每人每天只供应280克食物,其中17.8%是杂谷、薯类等代食品。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战争使人们对和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人类经历了冷战和冷战后的时代。因领土、宗教、民族、经济等问题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从来没有停止过。因地球南北之间贫富的差距继续拉大、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以及强权政治在国际舞台上肆虐,战争的隐患无处不存在,战争的导火线随时都可能被点燃。世界军费连年增加,2004年高达1万亿美元,军事大国占有其中绝大部分,更加增添了火药味。但是,经历过反法西斯战争,人类对战争的认识更加成熟,遏制战争的愿望和能力极大增强。即使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侵占别国领土,也不敢像当年法西斯主义那样赤裸裸地行动,而是打出“维护地区稳定”、“人权”等旗号,把侵略战争美化成解放战争,欺骗国际国内人民,把可能引起的全面战争控制在局部范围内。这是当前和今后战争形态的基本走向。同时,世界人民也认识到,争取和平光凭主观愿望是行不通的,必须把发展国民经济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以此增强遏制战争的能力和手段。经过60年的努力,无论当年的受害国家,还是施害国家,政治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当前,各种国际性的经济合作组织越来越多,合作越来越密切,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的稳定和各国的繁荣。这也是当前和今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形态和基本走向。(作者为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研究员、博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