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军事历史专区 > 正文

军史评论:从“凡尔登战法”到“尼韦尔大屠杀”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7月09日 18:29 中国国防报

  从“凡尔登战法”到“尼韦尔大屠杀”——军事谋略与求异思维

  草庐公

  写文章,贵在求新。模仿之作,常为败笔。于是有人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叫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称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实为蠢才。

  文武相通,用兵打仗更讲究谋略上的新奇。新奇,才能在敌人想不到的时间、想不到的地点和方向,用敌人想不到的方式使用力量,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功效。

  求新,必须有求异思维的品格,不受传统习惯和成功经验的限制,不被现有的作战手段、作战条令、战法原则所框定。求异思维,需要独立思考,最忌“从众心理”;需要随机应变,克服“思维定势”;需要战胜自我,防止“先入为主”。

  求异思维,需要多用质疑的眼光审视现实的一切,但它并不是离开自己的进击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西线进行的“固垒作战”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1916年10月,为了夺回德军花费12万发炮弹才占领的杜奥蒙炮台,法军第2集团军司令官尼韦尔将军想出了一个新招。10月20日那天,持续了近一个星期的法军炮火突然改为徐进弹幕射击。德军按常规判断,以为法军要发起冲击了,便将严密伪装起来的630门重炮一齐推出,企图阻击法军的冲击部队。可是,德国人失算了,法军步兵并没有跃出堑壕冲击。原来,尼韦尔改为徐进弹幕射击,使了一个“引蛇出洞”之计,目的是诱使德军暴露炮位。结果,法军炮兵先敌射击,不到两天就把德军炮兵炸得七零八落。法军乘机冲击,仅付出轻微代价就夺回了杜奥蒙炮台。由此,尼韦尔的战术轰动一时,被人们誉为“凡尔登战法”。

  德军吃了苦头后,对“凡尔登战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尼韦尔却被成功的经验迷住了双眼。一年半后,他再次将“凡尔登战法”用于对兴隆堡防线的进攻。结果,在第一天的战斗中,法军就丧失了9万多名士兵的生命。事后,战史学家将法军的失利称为“尼韦尔大屠杀”。

  从“凡尔登战法”到“尼韦尔大屠杀”,说明了一个道理:第一次使用的手段总包含着成功的希望。倘若沿着第一次成功的道路继续走,那就可能要落入陷阱。因此,军事家应当永远去寻找“第一次”。

  哥伦布立鸡蛋,亚历山大挥剑解开“戈蒂恩结”,都是超出人们的正常思维,第一次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了看似非常复杂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的局部战争——马岛之战、贝卡谷地之战、美军袭击利比亚、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每次都是“第一次”,没有重复性。于是,军事评论家惊呼:“在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中,不确定性在提高,稳定性在下降,作战方式只有‘一次性效应’。”

  军事上的创新活动就是在创造“第一次”。在战争史上,那些创造奇迹的军事家不是新手段的发明者,便是使用新方法、新手段的第一人。

  谚语说得好:新奇———这是平凡的初次上演。请不要望着“新奇”出神,问题的关键是“初次”。

  战争史上有过这样的现象,一些新手段的创造和正确方略的提出者并不是实战经验丰富的将军,而是一些“外行人”或初出茅庐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松姆河畔的战场上,英军和德军隐蔽在各自的战壕里,用猛烈的炮火互相射击,谁也不敢冲出来拼杀。一天黎明,突然从英军阵地传来隆隆的响声。接着,一些像大铁柜子的怪家伙怒吼着向德军阵地直扑过来,还不断从铁柜两侧喷出条条火舌。德军被这些庞然怪物吓呆了,慌忙向它射击,但子弹碰在铁壳上纷纷落地。德军阵地顿时大乱。士兵弃枪逃窜,跑得慢的不是被怪物射倒,就是被它碾成肉饼。这就是首次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然而,坦克的发明者并不是名将之花,而是一个名叫斯文顿的英国随军记者。他目睹了英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场面,想到如果能给拖拉机穿上装甲外衣不是可以抵御对方的枪弹吗?于是,他马上建议把“霍尔特”型拖拉机改装成战车。这一建议很快得到军方的采纳。不久,在英国一家水柜工厂里出现了特殊的“水柜”———坦克。

  这个故事颇有些耐人寻味。为什么当时那些久经沙场的战将没有想到造坦克,一个战地记者却想到了呢?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位记者头脑里没有既定的框框。他只知道从客观需要寻求对策,不局限于用现有条件解决问题。与此相反,战场上的大多数指挥员只知道按照“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的逻辑去思考,却很少想“战场上需要什么武器,我们能否去设法制造”。

  在军事理论的创新上也有类似的情况。《战略论》是一部在西方很有影响的军事理论著作。然而,该书的作者利德尔·哈特并不是真正的职业军人。他当过军事记者,对军事历史兴趣甚浓,成了一位军事历史学家。他不是将军,却被西方军人尊称为“将军师”。利德尔·哈特有句名言,一个伟大观念或思想的提出对军队建设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力、作用力,超过一位伟大的将军。他从对战争史的研究中,提出著名的“间接路线战略”,深刻影响了西方的战略观念。利德尔·哈特的成功在于:不是在前人既定的军事原则中思维,而是在创新思维中探索新的原则。他没有框框。

  框框不仅束缚人的思想,往往还形成禁区,压抑人们的创造个性。框框是无形的,然而,决不是虚无的。人们长时间在一种条件下,按照同一方式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套路。这种套路实际上就是框框。

  影响军人探求“第一次”或曰“初次”的另一个心理原因就是思维的直线性:上下一般粗,把战略上讲的一些原则、做法,照搬到战役、战术范围中去;把作战目的同作战手段等同起来,混淆战略与策略;用学习战例代替研究战史,把局部经验作为一般规律等等。

  列宁曾经说过:“认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可以变成(被片面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引导到僧侣主义那里去。”从表面看,直线思维似乎在前进,实际是在原地转圈子。

  在每一条思维路线上只有一个始点、一个“初次”,所以,要想不断地寻求到新奇,就得不断地变换思路,不断地变换思索问题的起始点。

  相关专题:军事历史专区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