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42(组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 15:23 央视《见证》 |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 ![]() ![]() 长沙岳麓山上的岳麓书院,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讲学之地。山顶之上,有民国伟人黄兴和蔡锷的墓园。 1942年元旦,湖南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把岳麓书院装扮得更清幽了。可这里已经无人读书,阵阵炮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岳麓山上,中国守军布置了重炮阵地,第九战区司令薛岳也将自己的指挥所搬到岳麓山上,誓与长沙共存亡。一周之前,12万日军渡过汨罗江 近代的湖南屡受刀兵之苦,从湖南乡村走出去从戎的军人比比皆是。湖南人性格刚烈,杨度的《湖南歌》中就有这样自豪的词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俗话说,“无湘不成军”,抗战前,曾国藩的故乡湘乡县人口也就一百二十余万,可外出从军的现役军人就在10万以上,据抗战前军政部的报告,全国军人的恤金以湖南最多,达134万元。在湖南抗战期间,湖南曾出兵200万人,出粮超过5000万担。 作家林语堂,在1935年写的《中国人》中不厌其烦地称赞湖南人:勇武耐劳苦。而在他的另一篇文章《北方与南方》中,他这样评价湖南人:以勇武和坚韧闻名,是古代楚国武士后裔中较为使人喜欢的一些人。 第三次长沙会战打得极为惨烈,第十军师长黄钟在其“三战长沙”的日记中记到:“终日在激烈战斗中,浏阳门,北大马路均起巷战,新军路肉搏四次……野外无鸟兽,城内无行人。此为激烈日,亦为决战日,鹿死谁手,唯在能守。” 相关专题:央视见证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