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深水救援设备整体现状不太理想(组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 21:40 新浪军事 |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 ![]() AS-28“战利品”深水独立救援艇由下诺夫哥多德市(原苏联高尔基市)“青金石”中央设计局研制,由该市“红索尔莫沃”造船厂生产,代表着俄深水救援设备最先进的水平。8月4日,俄海军太平洋舰队一艘AS-28在堪察加沿岸白桦湾海域沉没,充分表明俄深水救援设备整体现状不能令人满意。 1958年,苏联首次研制生产用于救助遇难潜艇艇员的深水装置,第一种666型试验型 1967年,“青金石”中央设计局研制出1837型SPS“救援潜水弹”,由专用载体,救援船或潜艇,必要时也可由战斗潜艇和水面舰艇,运送到使用地点。 后来,为保障工作下潜深度超过500米的遇难潜艇搜索救援工作,又研制了1855型“战利品”深水独立救援装置(SGA)。90年代初,又研制了18270型“贝斯特”深水潜水装置(GSA),主设计师是克雷洛夫。下诺夫哥多德市“红索尔莫沃”造船厂共建造了4艘“战利品”、2艘“贝斯特”。 2000年8月,在巴伦支海打捞失事的俄海军北方舰队“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时,“青金石”中央设计局研制的两种深水独立救援装置,GSA“贝斯特”和SGA“战利品”,是俄救援设备的绝对主力。它们的任务是下潜到108米深处的海底,努力进入潜艇内部,如果能够成功,则可以分批疏散艇员,挽救海员生命。行动开始前,俄海军总司令库罗耶多夫曾表示,这是专门用于救助潜艇艇员的深水装置,作业原理是这些装置像弹药一样,从水面舰艇“发射”,下水后自动接近潜艇救援舱,与其对接,之后协助遇险艇员从事故潜艇进入救援弹。艇员疏散需要6-7个小时,两个深水援救艇轮流作业,一个在深水作业时,另一个应浮出水面充电。 救援行动中,“战利品”曾成功登上“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救援艇围板平台,但被迫停止其后的对接行动,根据水面救援行动指挥中心的命令,浮出水面。主要原因是它使用的老化蓄电池,水下工作时间不能超过2-3小时。 之后,两种深水救援装置在水下轮流作业12小时,试图与“库尔斯克”号潜艇尾部救援舱围板平台对接,未能成功。另外,这两种救援装置排水量都不大,约50吨,在强海浪条件下,能否安全浮出水面登上舰艇充电都是个大问题。 总之,无论是“战利品”,还是“贝斯特”,当时都没对救援遇难艇员起到应有的作用。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装配外部摄像机、对接潜艇救援舱的技术能力较弱、蓄电池寿命过短、氧气储备不足、通信不畅、电能不足。 之后,“青金石”中央设计局开始对两种现役深水救援艇进行现代化改进,视资金到位情况分阶段进行。主要改进项目是首先更换无线电电子设备,然后采用新技术方案,提高在遇难潜艇救援舱倾角较大、水下潜流较强时的对接能力,更换能源系统,完善运动控制系统。但是,过去5年内,到底实现了多少改进项目,却不得而知。(北斗) 相关专题:俄小型潜艇沉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