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长篇特写:导弹司令杨业功的生命之光(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 06:20 解放军报
长篇特写:导弹司令杨业功的生命之光(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长篇特写:导弹司令杨业功的生命之光(组图)



长篇特写:导弹司令杨业功的生命之光(组图)
冯根锁摄

长篇特写:导弹司令杨业功的生命之光(组图)
  1999年9月1日,杨业功在组织第二炮兵国庆受阅部队训练时的情景。前排左一为杨业功。
长篇特写:导弹司令杨业功的生命之光(组图)
杨业功在检查部队装备时的情景。本报特约记者 冯根锁摄

  1995年7月,新华社授权公告:我人民解放军将向东海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

  中国新型导弹部队首次公开亮相,发射6枚导弹全部准确命中目标!担任导弹发射现场总指挥的,就是时任第二炮兵某基地副参谋长的杨业功。

  十年磨一剑。从那时到去年7月,杨业功从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到司令员,在其人生的最后10年,用自己激情燃烧的生命之光为加速导弹部队战斗力建设点火,推举起中国新型导弹剑啸海天:参与组建了我军第一支新型导弹部队;建立了我军第一个新型导弹作战运行流程;成功指挥了我军首次新型导弹发射;构建了我军第一个新型导弹阵地模式……

  斯人已逝,长剑倚天。让我们沿着中国新型导弹腾飞的轨迹,去探寻这位导弹司令生命之光永不枯竭的光源吧!

  “手无长剑谈何化剑为犁,赢得和平先须铸就利剑”

  【病情报告】患者:杨业功,男,55岁;就医单位:东北某医院;入院时间:2000年6月5日;诊断结果:肥厚性梗阻型心脏病;治疗情况:实施心肌消融术并放置心脏起搏器;出院医嘱:全休3个月,忌劳累。

  2000年6月5日,正在北方某地组织导弹发射演练的杨业功,突然感到气喘心悸,被人用担架抬上车,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杨业功这次入院,正值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关键时期,一度把他拖入危险境地的疾病,更使他备感时间的紧迫。

  20世纪90年代初,杨业功受命走上建设我军新型导弹部队的创业历程。

  新型导弹部队建设是一项开拓性的系统工程,无经验可循,无模式可鉴,摆在杨业功面前的是一大堆难题:一缺教材,二缺人才,三缺器材。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动员大会上,杨业功激情满怀地吟诵了陈毅元帅的这首诗,既是激励官兵更是以此自勉。

  新型导弹未列装,人才建设抓在前。杨业功和党委“一班人”迅速定下了组建新型导弹部队的总体思路。很快,来自基地各部队的一批批骨干,从四面八方向某地集结。后来,这个首期集训班被人戏称为新型导弹的“黄埔一期”,其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

  那些日子里,杨业功每天和官兵一道,寸步不离导弹生产车间,跟踪新装备的每道生产程序,了解新装备的每个系统性能,掌握新装备的每个测试流程。短短几个月,杨业功带领官兵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编写出《新型导弹操作要领》等数十万字的专业训练教材,并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被批准作为我军第一代新型导弹训练教材。

  “司令员是累死的啊!他心脏里放置的起搏器,就是那段创业岁月的有力见证。”回首这段艰难经历,时任新型导弹试训队队长的高津泣不成声。

  那年隆冬,杨业功带领试训队奔赴西部高原执行新型武器低温试验任务。荒无人烟的野外试验场,狂风挟着飞雪,刮到脸上如刀割。长剑一脱掉战袍,手放上去马上就被“粘”在上面。为获得低温条件下的第一手资料,杨业功和官兵们一起,坚持每天凌晨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风雪中组织部队携装拉动三四个小时。每次回营,他都被冻成了“雪人”。

  “你不能不去吗?就在指挥部坐镇指挥吧。我们保证交给你可靠的数据。”看到杨业功疲惫不堪的样子,高津在凌晨试训队出发前心疼地劝他留守大本营。

  “第一手资料我必须亲手获得。遇到困难,指挥员怎么能离开战位呢?”一连半个多月,杨业功一天不落地跟班试训队,斗风雪、战严寒,在现场亲手记录了上万组数据,顺利完成了新型装备寒区试验任务。

  其后,杨业功又带领试训队官兵,转战大江南北、翻越崇山峻岭、穿越原始森林,大胆探索试验,获取了新型导弹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的试验数据,为新武器的研制、生产、定型、列装,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春去秋来,长剑淬火。杨业功与战友们创造了我军一个个新型导弹之“最”:探索出“没有装备能训练,有了装备能打仗”的组训新形式,实现了我军第一支新型导弹部队当年组建、当年实弹发射的目标,创造了第二炮兵历史上首次成功回收导弹仪器舱的纪录,为新型导弹腾飞筑就了坚实的“基座”。

  沙场初试剑,当今世界惊。本文开头所描述的场面,为杨业功和战友们的艰苦创业画上了圆满句号。当夜,杨业功在阵地指挥所满怀激情地挥毫写到:“手无长剑谈何化剑为犁,赢得和平先须铸就利剑。”

  “打得赢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要落实到每枚导弹发射上”

  【病情报告】患者:杨业功,男,57岁;就医单位:军队某医院;入院时间:2002年5月10日;诊断结果:因极度劳累引发重度心衰;治疗情况:经抢救脱离危险,转重症监护室;出院医嘱:全休3个月,3个月后来院复诊,忌劳累。

  2002年5月10日,连续20多天穿梭在深山密林勘察阵地的杨业功,因极度劳累引起心衰,被紧急送往军队某医院抢救。

  “他心脏做过手术,还装着心脏起搏器,哪能让他这样不要命地干呢?再晚一会儿送来他就没命了!”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专家一边组织抢救,一边责怪送杨业功来医院的基地门诊部潘主任。

  阵地,是新型导弹部队作战的重要依托。杨业功任司令员5年,每年有1/3时间奔波在崇山峻岭间勘察阵地,有时一天要跑千余公里,仅上下车就达百余次。这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的人来说,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把地图拿来看看,勘察确定的十几个点位都标上去没有?”刚刚摆脱“死神”的杨业功,醒后第一件事就是询问阵地勘察进展情况,在场的医生护士无不为之动容。

  住院不到半个月,杨业功硬是办了出院手续,立即让作训参谋通知原班人马出发,对上次未完成的选点任务进行收尾。奔赴勘察地域的路上,他对大家说:“军事斗争准备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必须珍惜比金子还珍贵的分分秒秒!”

  这一走又是十几天。

  回到家里,杨业功往沙发上一靠,竟发出阵阵鼾声。知冷知热的老伴替他脱掉鞋袜,一边为他洗脚一边给他按摩。当见到他双腿肿得像柱子,一按就是一个坑时,老伴心疼得一边流泪一边数落:“老杨啊,你已是快60岁的人了,就是机器转长了也得擦擦油啊……”

  一滴滴眼泪滚落到杨业功的腿上,一句句数落发自妻子肺腑。他给老伴掏心窝子说:“组织上把这副担子交给我,是对我杨业功的信任,不敢懈怠啊!”

  2001年底,组建4年的某导弹旅接受全军机动部队达标考核,总部、第二炮兵工作组在该旅进行为期一周的检查验收后,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杨业功上午送走工作组后,下午又“杀”回部队。部队官兵以为司令员是回来为他们道喜的,个个喜上眉梢。

  “把部队拉到训练场!”杨业功的语气里没有丝毫喜悦:“这次检验,你们的成绩只能算个及格。备用轮胎为什么不充气?野战食品为什么不装车?”一连串的诘问,使官兵们脸红心跳。“打得赢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要落实到每枚导弹发射上!两个月后我再来检查。”

  司令员“鸡蛋里挑骨头”,使全旅官兵看到了差距。他们严训严抠,固强补弱,从装备检查到战术演练,从图上推演到整体合成,大部分官兵都觉得已经做得天衣无缝了。转眼60天过去了,杨业功又准时“杀”回来,考核标准比总部检查验收还高,又给部队“挑”出了十几个问题。

  “有这个必要吗?”有的官兵有些怨言。上车前,杨业功扔下一句话:“只有在和平时期把训练推进到极限,战场上才能应付自如!”

  消极保安全,是和平时期提升部队战斗力的一大障碍。对此,有少数同志存在模糊认识:“现在又不打仗,冒这么大风险值吗?一旦出事故轻则做检查,重则丢乌纱,何苦呢?”

  2002年初春,杨业功心中思谋已久的“实兵、实装、全系统、全程序”训练在某旅拉开帷幕。对于这种把“乌纱帽”别在裤腰带上的做法,不少人颇有微辞。杨业功却铁了心:“风险再高,难度再大,贴近实战的高难课目必须上。给我们一把屠龙剑,不能锈成杀鸡刀啊!”

  这个旅曾多次圆满完成重大演习任务,多次受到中央军委通报表彰。一些官兵也有顾虑:一下子动用这么多主战装备,弄不好出个事故,部队多年的成绩与荣誉就会毁于一旦。

  风险似乎在考验杨业功。部队长途机动中,令人意想不到的险情发生了:在第一次夜间拉动中,由于连日下雨路基松软,一台发射车滑入稻田险些翻车。杨业功了解到情况后,没有批评时任旅长的高津,而是说:“安全工作确实重要,但我们绝不能为保安全而降低训练标准、牺牲战斗力。计划再周密些,只要有利于提高战斗力,就要大胆地去干,有责任我来负!”

  在司令员的鼓励下,这个旅实兵、实装的全程拉动,由过去每年搞一次,改为现在每月拉一次,实战能力实现了大幅跃升。他们的这一做法,得到第二炮兵和总部的充分肯定。

  “投身世界军事变革大潮,不能勇立潮头就会被淘汰出局”

  【病情报告】患者:杨业功,男,58岁;就医单位:上海某医院;入院时间:2003年11月2日入住长沙某医院,3天后转上海某医院;诊断结果:十二指肠腺瘤癌变;治疗情况:11月12日,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次日实施第二次手术;出院医嘱:全休。

  “此次入院的直接原因是,昏倒在国防科技大学的课堂上;但真正原因是,多年来积劳成疾的总爆发。”基地门诊部主任潘瑞高在分析杨业功的病情时这样说。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投身世界军事变革大潮,不能勇立潮头就会被淘汰出局。”正是怀着这样强烈的紧迫感,杨业功在身体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展开了冲刺。

  外军为什么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出动大批战机实施空袭?为什么打击精度那么高?为什么战场装备物资保障那么快捷……几场世界局部战争硝烟尽管已散,但一连串的问题仍在杨业功脑海里挥之不去。

  识彼长,方知己短。在研究战备预案的会议上,杨业功不无忧虑地说:“现在我们做一份预案,在图上推演几遍都不算,还要反复到实地勘察,这样的决策效率怎么能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2002年初,杨业功把酝酿已久的建立训练、战备、管理综合数据库的方案提了出来。很快,有关业务部门呈上了报告。完成这一科研项目,计划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当天,杨业功在报告上批示:“军事斗争准备时不我待,事事按部就班的作风要不得,要采取超常措施尽快完成!”

  那些日子里,杨业功和科研小组的同志,反复修改设计方案,完善计算机软件程序,审查各种数据资料。一天深夜,他突然感到头痛欲裂,只得伏在桌上休息一会儿。

  “司令员,您还是回去休息吧……”大家都围上来劝道。“没关系,老毛病又犯了,过一会儿就会好的。”杨业功吃了片降压药,休息片刻又拿起桌上的资料。

  “这个阵地的位置怎么在路北?该在路南吧!”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拿出原始资料一核对,果真如此。杨业功严肃地说:“如果是战时,就会贻误战机,这是要上军事法庭的!数据库资料必须准确无误,为训练、战备、管理提供科学精确依据。”

  经过4个多月集体攻关,这套系统终于研制成功,并通过了专家鉴定。此系统的问世,使首长机关决策步入科学高效轨道,为战斗力建设构建了强有力的信息平台。

  “十年磨一剑,霜刃不曾试。”一度,导弹实弹发射机会少,成了制约第二炮兵部队战斗力提升的“瓶颈”。装备部高工靳双兴不会忘记:2000年初的一天,司令员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下达研制“缩比弹”的特殊任务。原来,杨业功在学习无人机技术时突发奇想,能不能研制一种缩小比例、可以回收的小型模拟导弹,用以检验训练效果、提升训练效益呢?

  此项科研涉及航天力学、航天材料学、电子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其难度可想而知。从设计方案遴选到设计参数论证,从电子元件选择到弹体材料应用,杨业功和大家一个方案一个方案地斟酌,一条公式一条公式地推导,一种材料一种材料地比较。经过300多个日夜紧张攻关,他们终于研制成功“新型导弹缩比飞行弹”。这一成果的问世,结束了新型导弹训练没有模拟导弹的历史。

  2003年,军委首长观看了缩比飞行弹发射演示后,对这一科研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基地作训处的参谋们不会忘记:那年冬天,杨业功刚从阵地勘察回来,就来到办公室把作训处全体人员召集起来说:“我军通信指挥基本是有线、无线两种方式,现代侦察技术突飞猛进,战场保密难度越来越大,能不能研制出一种敌方无法侦察破译的先进指挥手段?”

  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这一开创性科研课题很快上马了。杨业功和基地科研小组经过一年多的攻关,成果终于出炉,并通过总部专家鉴定。如今,总部以这一成果为“蓝本”,组织专家扩充内容,将推广全军使用。

  杨业功任司令员5年来,基地有近200项科研成果问世,其中“某型导弹仿真虚拟系统”、“新型导弹缩比飞行弹”等20多项成果在全军和第二炮兵获奖。这一项项科研成果,无不凝聚着杨业功的心血啊!

  “迎接挑战,勇立潮头。”这就是一名共和国将军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不能与你一起上阵了,但我会看着你勇敢走上战场”

  【病情报告】患者:杨业功,男,59岁;就医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入院时间:2004年3月30日;诊断结果:十二指肠腺瘤癌晚期,癌细胞大面积扩散;治疗情况:4月13日,实施抢救性手术;5月18日,下发第一张病危通知单;6月20日,下发第二张病危通知单……

  2004年正月初六早上,手术后返回部队的杨业功第一次出现在办公楼里,机关干部看到他拖着虚弱的身体,上楼一步三喘、虚汗直冒的情景,心中不由得阵阵悸痛。

  “司令员,您还是好好休息吧!”

  “部队即将开训,作为军事主官我怎能安心休息呢!”人们搀扶着他走进会议室。预定两个小时的会议,开了整整一个上午。开会时杨业功不时擦汗,用去了近一盒餐巾纸。

  回到工作岗位不到10天,杨业功病情进一步恶化,第二炮兵首长立即把他接到了解放军总医院。

  活着一分钟,就要燃烧60秒!在病床上的日日夜夜里,杨业功在与病魔顽强抗争的同时,时刻惦记着部队军事斗争准备工作,时刻怀念着他挚爱的巨车长剑。

  4月12日,基地副政委迟志江受组织委派,赶到医院准备为杨业功手术签字。见到老战友,杨业功谈得最多的是工作。他反复叮嘱:“请你转告其他领导,千万不要让同志们来看我,大家把本职工作干好,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手术后没几天,杨业功就打开电脑,给基地党委写述职报告:“此时此刻,我更加怀念朝夕相处的战友,常忆起哪些工作还没干完……请同志们放心,病魔只能摧垮我的身体,但摧不垮我的钢铁意志。一旦康复出院,我还要和战友们一起驰骋在战场!”这是杨业功写的最后一份述职报告,字里行间无不折射出一名军人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我已经来日无多了。”躺在病床上的杨业功不无焦虑地对老伴说:“这篇研究生毕业论文不完成,我闭不上眼睛呀。”他以惊人的毅力,在病床上完成了4万余字的毕业论文——《关于建立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应该把握的若干问题》的下半部分。

  6月19日下午,也就是杨业功去世前13天,某旅旅长陈楚华突然接到杨司令员从病床上打来的电话:“今年底,你们旅要接受上级的考核验收,我不能带着大家一起准备了,你们一定要把工作做细、做扎实……”握着话筒,陈楚华心里阵阵酸楚,泪水模糊了视线……

  病魔无情地折磨着杨业功,他原本70多公斤的体重,竟减至58公斤。他的床头堆满了书,但他羸弱的双手已经捧不起一本书。昏睡中的杨业功,只要睁开眼睛就常常显出焦躁的神情。这时,在病房轮流照顾他的家人,只要按他的示意念起书来,杨业功便会安静下来。

  6月23日下午,当儿子杨波涛一身戎装走进病房时,一连几日处于半昏迷状态的杨业功,顿时显出少有的清醒状态。

  “波涛,坐到爸的身边来。”

  “爸爸,我在你身边。”杨波涛坐在病床前,伏下身子脸贴着父亲的脸轻轻地说。

  夕照的阳光,从窗户透过来,把两个紧挨在一起的身影,投射在病房的墙壁上。共和国的两代军人,将军与上尉,父亲与儿子,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当杨波涛谈起自己作为零号手,亲手摁下点火按钮,发射成功一枚新型导弹时,父亲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上阵还须父子兵。”杨业功艰难地攥着儿子那有力的双手:“可惜,我不能与你一起上阵了,但我会看着你勇敢走上战场……”

  从未见过父亲流泪的杨波涛,此刻竟见父亲深凹的眼窝里,滚出两行热泪:“祖国和平统一实现的那天,一定不要忘了告诉我啊!”

  沉默了片刻,将军用断断续续的声音,艰难地吟诵出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爸爸,您放心吧!”此刻,杨波涛已泪流满面:“我一定把喜讯告诉您!”

  听到儿子的这句话,杨业功的脸上再次露出了笑容。

  死神在不断向杨业功逼近,他周身浮肿,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即使到了这个时候,他仍然牵挂着他所在的部队、他的工作、他的职责。即使在弥留之际,他嘴里还在念叨着“操作”、“出发”、“点火”……

  2004年7月2日凌晨3时50分,杨业功耗尽了生命之光的最后一点能量,依依不舍地与他挚爱的巨车长剑告别,走完了59岁的生命历程。

  30分钟准备——倒计时——点火!导弹司令虽然走了,但他的生命之光永驻,将永远为导弹发射点火,点火,点火……推举起中国新型导弹腾飞于茫茫海天!(来源:解放军报第1版)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