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将军纪事(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 09:38 央视国际
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将军纪事(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将军纪事(附图)

  挥戈鏖战豪情壮 两袖清风正气存——记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

  央视国际记者 曹劲

  砺神剑 谋打赢 志在祖国强盛大业

  壮军魂 带精兵 心系未来屡建奇功

  这是对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同志生前工作的真实写照。

  走进二炮某基地,一条醒目的横幅映入眼帘——“学习杨业功,打赢当先锋”。记者立刻就感受到了浓烈的战斗气息,一种神圣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经过几天的采访,深深地被杨业功同志的先进事迹所感染,所在部队官兵无不对这位“有能力、有才华、有干劲的干将、闯将、儒将”深感钦佩,也无不为这位“最不像官的领导和最能打仗的将军”深感惋惜。

  杨业功,1945年2月出生,1963年8月入伍,1966年2月入党,湖北省应城县人,历任班长、排长、副营长、作训处长、旅长、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2003年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组织和参加了国庆50周年大阅兵等多次重要任务,参与建设了我军第一支新型导弹部队,为锻造共和国的“拳头”部队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7月2日,他因积劳成疾,倒在了他所热爱的战斗岗位上,终年59岁。凡是曾经与他一起工作、战斗和生活过的人们,都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在大家的心中他仍然活着,在阳光下、在风雨中、在导弹部队的操作阵地上、在戈壁深处的拉动训练时、在官兵们的行列里、在指挥部的会议桌前、在军事斗争准备的最前沿……,仿佛到处都有他那不知疲倦的身影,正如他生前所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作为共产党员,其生命的真正价值是工作,也只能是工作”,他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内涵。

  (一)

  将军的风范与战士的情怀

  何日请缨提锐旅,决战决胜伏强魔。

  --杨业功

  杨业功既是一名共和国现代化军队的优秀将军,又是一名党的忠诚战士,他的一生展示了我军指挥员特有的威严与风范,又具有为部队建设舍得奉献一切的博大胸怀。他个头不高,留着标准的平头,眼睛不大,但很精神,胡子总是刮得很干净,身材不胖不瘦,坐着站着腰板都很直,俨然像一个新兵。他爱部队胜过爱自己的生命,把部下及连队战士看作自己的亲人。入伍四十余年,时刻不忘履职尽责,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用在了部队建设上。他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一心扑在军事斗争准备上。基地近年来建成的作战阵地,几乎每个都留下了杨业功的汗水。

  杨业功每年都有100多天跋涉在大山深处,有时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阵地点,他要在山上徒步跋涉十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有时一天下来,他常感体力不支,累得上车时连腿都抬不起,常常是随行的作战参谋和司机抬着他的腿才能上车,有时累得进不了饭堂,需要在饭前休息一会儿才能用餐。不知多少次,同行的人员劝他不要亲自去了,其他人选好点位后向他汇报,他坚决不干。他说:“指挥员如果不熟悉自己的每个战场,指挥打仗时心里就没有底数。” 出差途中,只要有阵地的地方,他总要专门下车去看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和阵地感情深得很哟。”

  杨业功把训练的标准始终定位在实战上,在他当旅长的时候,就经常把部队拉到野外陌生地域,进行实战背景下的训练。一次,天降瓢泼大雨,他组织部队进行野外训练。无论雨多大,路多滑,他都不坐车,和战士一样穿着雨衣徒步行军,走在部队的最前面,他说,领导干部就是部队的一面旗帜。那次拉动持续了7个多小时,在他的带动下没有一人掉队,顺利完成所有战术课目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某旅战士王磊第一次见到杨司令员是在一次演练期间,“半夜我被一声哨声惊醒,奉命参加发射车遇险的抢救工作。那晚天下着雨,又很黑,通过车辆发出的灯光,我朦朦胧胧看到一位将军冒着大雨,在泥泞的现场,操着浓重的湖北口音在指挥,当时我想这一定是杨司令员,衣服都让雨给淋湿了。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杨司令一边指挥,一边和我们一起忙着,根本分不清谁是司令员,谁是战士,直到险情排除了才离开。从现场下来,身边的战友都说这种事情司令员没有必要亲自到场,天气恶劣,杨司令年级又那么大了。但我们每名官兵都为有这样的司令员感到自豪。”

  莽莽长剑整齐列阵,巨型战车轰鸣前行。1999年10月1日,在国庆五十周年阅兵的导弹方阵中,有一位年过半百的军人在最前面的引导车内,精神矍铄,神情专注。他就是二炮受阅方队总指挥杨业功同志。

  国庆五十周年阅兵,杨业功受命担任二炮阅兵大队大队长。自进驻阅兵村后,他天天跟班训练,深入一线进行指导把关,特别是对计划安排、训练组织、道路勘察、装备保障等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他都亲临现场,亲自把关。在严格的阅兵训练中,他始终坚持和受阅官兵一起训练。烈日炎炎,炙热难耐,他都纹丝不动。毕竟是年过半百的年纪,他虽然很多时候也感觉身体有些吃不消,但一直坚持着,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大家鼓劲加油。分列式阅兵中,他以普通一兵的身份,驾驭着大国长剑去接受检阅,这一刻,永远铭记在了他的心中。阅兵训练中,他常对大家说:“你们看我的,我做不到你们可以不做,但我做到的大家也要做到。”

  杨业功抓部队一向高标准,严要求,在阅兵训练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他采用拉线、背“十字架”等办法,从每一细节、每一点滴之处抓部队的作风养成,保证每一名火箭兵都能以最好的形象接受江主席和人民的检阅。

  在采访中,某旅副营职助理员俄立宾回忆了这样一件事情:“1992年的一次导弹试验,当时我还是一个新兵,见到基地副参谋长这么大的官还是第一次,因此印象较深,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时天气特别冷,平常都有-25℃左右,洗漱完后把毛巾往牙缸里一塞拿着毛巾就可以走,门把手用手一碰就被冻住,开门只敢用身子,执行野外任务远离营区,房子很久没有住过人,即简陋又透风。晚上睡觉时只有一床被子、褥子、大衣,我们想这回晚上只能当‘团长’了。就在我们为晚上怎么睡觉发愁时,杨司令来了(当时是副参谋长)。我记得很清楚,我当时睡的时候是靠墙的铺,他就直接走到我的床跟前摸了一下我的床问我:晚上冷吧?我又不敢讲冷,就说不冷。他讲不冷是假的,要讲实话,冷就是冷嘛。我都能感到冷你们能不冷吗。他就回头对身边的参谋讲:你带车去把自备车上所有的毛毯取来发给战士们,他们的条件太苦,这样的天气别把战士们冻坏了。后来他的司机讲副参谋长自己都没舍得拿。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杨司令对战士的冷暖是记在心上的。”

  杨业功喜欢部队,把部队当成了自己的家,他痴迷导弹事业,爱导弹爱得深切,就在他重病住院的时候,牵挂的依然是部队的建设和训练。他曾说:“在军事斗争准备一线工作这么多年,我就是倒下也要以战斗者的姿势倒下。”

  (二)

  继承革命传统与时代开拓精神

  始终坚持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政治方向;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树立为国为民、不辱使命的责任意识;发扬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走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路子。

  --杨业功

  杨业功同志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部队高级将领,每一个岗位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他不忘我党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以身作则,从我做起,兢兢业业,求真务实,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五种革命精神,不图安逸常思进取,不畏困难勇于开拓,不计得失敢于负责。1995年7月,基地奉命进行军事演习。在无准备、无经验、无发射场坪的条件下,他白天实地勘察、晚上图上作业,精心制定出合理的实施方案;他冒着酷暑,带病工作,边设计边施工,组织部队仅用平时四分之一的时间抢修出所需要的发射场坪。实弹发射时,他冒着危险留在现场近距离观察发射情况,为日后发射和构建阵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任基地副司令员期间,他又多次参与指挥了重要军事任务,在天气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深入现场把关指导,使任务按计划顺利进行。任基地司令员的5年,正值基地步入超常发展的新阶段、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时期,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基地实现了人才裂变式的发展。他胸怀祖国统一大业,心系部队建设,夙夜在公,勤奋敬业,开创了基地部队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从当作训处长到任基地司令员,杨业功钻深山,上高原,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外出差,在他的越野车上,常备有“三件宝”:开水瓶、方便面、军大衣。三件“宝贝”究竟有多大用处?杨业功认为,在野外条件艰苦,带上开水瓶、方便面,就可以充饥解渴,坐车行军也是休息的好机会,盖上大衣可以保暖,碰到气温突变还可以御寒。

  2002年12月的一天,杨业功带人在勘察时,天降大雨,寒气袭人,从一大早一直忙到下午一点多,大家都累坏了。他便让司机从汽车后备箱拿出开水和方便面,为大家充饥御寒。大家都笑着说:“司令员的宝贝还真灵,现在精神头又起来了。”然后,他带着大家又投入到忙碌的勘察工作中。

  杨业功当司令员几年,多数时间是在勘查阵地、执行任务、参加开会的奔波中度过的,经常和他在一起的人,都能讲起几件杨司令员换房间的故事。

  2000年,杨业功到某地参加一个战备工作会议,主办单位考虑到他级别较高,便安排了一个条件较好的套房。他到达后,立即找到工作人员要求将套房换成单间。在一阵推让之后,随行的一位旅长见对方盛情难却,便悄悄对他说:“司令员,你就住下吧,反正是他们花钱接待。”听到这话,杨司令员有些不高兴了,他严肃地说:“他们出钱和我们出钱有什么区别,花谁的钱还不是花人民的钱?就是睡睡觉,我有一单间足矣。”最终,大家只好把他的行李搬到了一个普通的单间。

  杨业功下基层不喜欢前呼后拥地搞陪同,更不喜欢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他给基层提要求:“禁酒、减菜、少陪同”,他还倡导在基地开展治理,下发文件规范基层接待机关工作组的具体事项。

  一次到某旅检查工作,他对招待所准备午餐的同志反复强调只要四菜一汤,可负责的后勤助理出于热情,还是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当招待员端着第七道菜走进屋来,杨业功非常生气地把筷子一放说:“你们以为我是在讲客套是吗?定了标准就一定要执行,你们怎么可以坏了规矩?”最后,让他们把多了的菜全部端给了招待所的炊事员和招待员。后来司令员再到该旅出差,他们一直坚持用四菜一汤来招待。

  杨业功很关心基层官兵,每次下部队都要深入班排,看看战士睡得暖不暖,吃得香不香,询问文化活动开展得怎么样,有时还和战士一起就餐、劳动,给战士留下难忘的回忆。

  他一生酷爱学习,孜孜以求。多年来,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以及微电子、航天、指挥自动化等现代高科技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分析思维水平,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基地作战要求的理论成果,并研究形成了新的作战方法,为提高了部队的整体素质及作战水平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始终把学习作为一种职责,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作为工作、事业、生活的第一需要。他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优化知识结构,补齐科技知识的“短板”,努力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本领。

  1993年11月,杨业功组织某新型导弹实施发射任务,部队没有发射经验,他对新装备也不了解不熟悉。年近半百的杨业功连续15天坚持跟班作业。他来到装备前,对每个部件、按钮都要问个明白、学个清楚,对每个流程、每一步操作都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正是通过这种惊人的毅力,他很快掌握了多种新型导弹的控制、瞄准等专业,成为基地少数既懂指挥又懂技术、既懂原理又懂操作的领导干部之一。

  他总有一股超前学习的钻劲,提前储备知识,自觉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升华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刻保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他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是撰写心得体会,还是处理文档,都是自己动手在电脑上操作,他对电脑操作的熟练,主要缘于他的不断学习。

  杨业功任基地副司令不久,部队还没有普及电脑办公,只在每个部设打字室,由战士打字员打文件。他便建议举办电脑培训班,逐步帮助机关干部掌握电脑操作,实现电脑办公,裁减机关打字员的目标。1998年底,基地举办了第一期机关干部高科技培训班,他带头报名参加学习并担任队长。他每天坚持上课,从指法练习到拆字练习,每一步都一丝不苟认真完成。有时为了更好达到练习效果,还主动和年轻干部比赛。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打字速度越来越快,为他办公带来很大方便。为了提高电脑操作技能,他经常向机关的电脑“专家”们请教。为了方便记忆,他就拜指控室副主任张家彬为师,把助记词进行了改编,并戏称为“杨氏口诀”。

  杨业功虽然身居高职,但却喜欢和普通战士打成一片。

  一个周末的下午,他带着机关工作组到连队检查,欣赏了连队吉他队的表演后非常高兴。在与官兵座谈的过程中,他了解到连队组建吉他队遇到的困难,当场找来机关相关部门领导现场办公,为连队解决了1万元的活动经费,并把他们的做法在全旅推广。很快,该旅秧歌队、舞狮队、街舞队等一大批特色文化活动小分队亮相军营,活跃的军营文化给官兵带来无限乐趣。

  一次,两个连队想进行一场篮球比赛,活跃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可没有裁判却难坏了他们。“裁判我来当!”杨业功知道后,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直接来到球场。一声哨响,篮球赛在一片加油中激烈开战。

  杨业功情趣高雅,时常以书写情,以诗言志,以歌抒怀。听他的儿子杨波涛介绍,家中客厅的书法作品《兰亭序》,是他写了一百多遍后选出的“文无败字,字无败笔”的最好一幅。

  (三)

  不懈的追求与沉重的责任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确保打赢,永不变质。

  --杨业功

  在杨业功同志41年军旅生涯中,时刻把“一心谋打赢,一切为打赢”作为戮力奋斗的永恒目标。当兵打仗,带兵打仗,这8个字像军语一样,被杨业功写进了自己的特殊字典;像血液一样,融入了杨业功的生命。视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发展利益为神圣使命,生为打赢,死为打赢,这就是杨业功。战备训练上,他率先提出建立战备数据库,推行作战方案表格化,探索“代码”指挥替代传统的语言指挥,指导机关和部队大胆创新战法训法,总结适应新型导弹部队特点的训练模式。在阵地建设上,从定点、勘察、设计、施工到伪装,都倾注了他大量的精力。

  基层战士怎么做才算谋打赢?不少官兵对此很迷茫,杨业功的回答是“不管是训练,还是施工,只要能坚持标准就是在谋打赢。”何以见得?有此例为证。

  1997年11月,时任基地副司令员的杨业功到部队检查光缆铺设工作。当时有人建议:“首长,您在家休息,我们去检查后把结果报告给您就行了,何必亲自去呢?”他却不答应,执意要到现场看看。

  虽是初冬,却已非常寒冷。在光缆施工现场,他找来一根竹竿,系上细绳,作了标记刻度,亲自趴在沟沿上,每半米进行一次测量,检查沟深是否达标。哪怕是浅一点,他也要叫人当场进行修改返工,有时干脆卷起裤腿,跳进光缆沟,自己动手修整。当时,光缆沟里有半米多深的积水,尽管身上的衣服都被打湿了,冰冷刺骨,他却全然不顾。看见年过半百的司令员都跳进水中干活,本来感觉又苦又累又冷的施工官兵突然感觉心里热乎乎的,大家越干越来劲,标准也越来越高,施工进程大为缩短。

  杨业功时刻把部队放在心上,时刻把打仗放在心上,时刻把战备放在心上。2000年夏天一个暴雨如注的晚上,他勘察阵地后连夜赶往基地大院。在途经某旅发射一营的岔路附近时,他示意司机拐弯。

  当时已是午夜时分,肆虐的暴雨丝毫没有减弱,随从人员不解首长意图。当弄清了杨司令员是要去看这里的战备公路的目的后,都劝他别去,第二天让工程办的人去看看就行了。但他忧心忡忡地说:“下这么大的雨,我们的战备公路会不会被冲垮,如果部队现在就出动,会不会受到影响,不去看看我不放心啊!”车刚停下,他抓上雨衣和手电筒就一头钻进了瓢泼大雨中。在战备公路上,他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仔细查看了路面和所有的排水沟,直到确认没有问题后才上车往回赶,等回到基地时已是凌晨四点了。

  他曾参加过很多次重大军事演习,也参加了很多次实弹发射,和他一起执行任务的官兵都知道,如果找不到司令员,就有人告诉你:他在发射现场。熟悉杨业功的人都知道,他不太喜欢坐下来听汇报、做指示,他更愿意亲历亲为,深入到工作一线。他说,要想了解最真实的东西只能相信自己的眼睛。

  1993年冬,他率部队进行导弹发射试验。当时的温度将近-40℃,年轻人穿两条棉裤还直打哆嗦。本来身体就不太好的他为了亲自拿到试验数据,坚持每天凌晨4点就带队出发,一跑就是三四个小时,装备车一停,他就跑过去亲自观察、询问、调试。一连 15天,顶着寒冷行程2万多公里,终于取回了某新型导弹试验的第一组详实数据。这组从实验一线取得的数据,为部队的训练发射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也为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95年,部队执行一次重要任务。时任副参谋长的杨业功先带人勘察阵地,然后又组织部队占领阵地,紧接着又转换角色组织实弹发射。由于过度劳累,他病倒了。一些官兵想过去看望他一下,可在窗口看到的情形却让他们感动不已:司令员正在帐篷里一边输液一边看地图呢!

  实弹发射前,杨业功忙前忙后,一会儿检查把关,一会儿询问情况。最后三分钟,操作号手全部撤离到安全地域。当时天很黑,但大家看到仍有一个人站在掩体外,指挥员连忙大喊:“谁还没撤?!”“是我,我要再到掩体看看导弹飞行状况。”那是杨司令员,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杨业功是个有名的导弹通,部队基地各种型号的导弹知识他都精通,在多次重要任务中发挥积极作用;他也是个阵地通,对基地作战区内每个阵地他都熟记于心,这为他把握全局,整体运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03年8月,他到某旅检查工作。这一天,旅里精心准备,用多媒体课件向他汇报阵地部署情况。作战室里,随着多媒体讲解员的轻点鼠标,一张偌大的阵地部署图展现在大家面前。就在讲解员兴致勃勃的讲解时,他却突然站起来,指着一个标注在路北的阵地说:“这个阵地的位置标错了,应该在路南。”在场的人都很吃惊,拿出原始资料认真核对,果真如此。他严肃的对大家说:“其实干任何事情都不难,就看你们用不用心,如果这是战时,你们可就犯了误国误民的大罪。你们要记住,只要是与作战训练有关的事情,不管有多小多具体,我们都要把他看成大事,力求做深做细做扎实。”

  2000年,某旅提出实施全系统、全要素、全员额、全程序、全装备训练。这是在基地训练史上一次破天荒的举动。对此,不少人疑虑重重,认为“五全”训练动用装备多、风险太大,不宜轻易实施。杨业功得知后当即表态:“只要有利于提高战斗力,啥例都可破,你们大胆地干,绝不能为保安全而束缚手脚,降低训练标准!” 然而,没想到的是,该旅第一次按全要素组织部队训练就出了意外:夜间拉动中,一辆装备车因路基过软发生侧倾。刚刚起步的“五全”训练革新在一片惊叹声中面临“流产”。杨业功立即赶到训练场对旅领导说:“安全工作要高度重视,只要你们严格科学施训,出了问题我们基地党委不搞‘一票否决’!”在他的极力主张下,该旅的“五全”训练不但没有减少训练要素,反而增加了训练中的实战内容,每次训练都带实战背景,并将机关组织指挥和各保障要素“捆绑”训练,使军事训练真正实现了与实战接轨,部队实战能力快速提升。这一训练方法被二炮机关誉为训练的一次“革命”。

  他平时非常重视新型导弹部队的人才培养问题,常说,没有装备打不了仗,有了装备没有人才也打不了仗。他提出了循序渐进培养操作指挥员的建议,使基地所属部队的连队干部,绝大多数成为技术骨干,不少人还是优秀的操作指挥员。

  前几年,大批大学生干部充实到基地部队,不少人一到部队后就直接担任指挥员,但在实践中,发现由于基础不扎实一些人根本就难以胜任。他提出,在任指挥岗位前,先过技术关,让他们先担任主要操作号手,在主要号位上操作熟练后再通过考核选拔指挥员,这样也就能达到了指技合一的要求。与此同时,它还提出了资格论证、持证上岗、岗位互换等多种培训手段。通过这些措施,强化了导弹操作指挥员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装操作训练,使指挥员基本具备了会指挥、能把关、能排除一般故障的能力。

  爱下部队,爱查实情,是杨业功多年养成的习惯。他经常到坑道施工的现场,了解施工情况,现场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作战要求。每一个坑道从选点、施工到伪装,他都要去上百次,使战场建设始终保持在高水平。

  在杨业功眼里,只要是关乎军事斗争准备的事,哪怕是一个小符号、一个小数字,都必须准确无误,精益求精。在一次演习中,各项工作准备就绪。按作战要求,发射车在进场准备时必须提前确定方向定位线。某旅的一名指挥员认为这是演习,不是真打,便随便目测了一下方向定位线。杨业功来到现场后问:“精确吗?”指挥员说:“差不多。”语音未落,杨业功便火了:“差不多是差多少?马上重测!”事后,训练按战时标准测定方位线这一小小细节被作为法规写入了专业教程,沿用至今。

  杨业功常说,战场无小事。他始终告诫官兵“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他总是把问题想得复杂一些,结果想得坏一些,标准定得严一些。对此,很多人不能理解,杨业功却有他自己的理由:战争没有“概略瞄准”,要打胜仗,就要做到丝毫必纠。

  2003年11月,杨业功被诊断患“十二指肠腺瘤癌变”等疾病,先后两次手术。住院期间,他时刻牵挂着部队建设,几乎每天都要打电话询问部队情况,只要来人,三五句话就会谈到工作。还让基地后勤部王副部长拿着图纸到了病房,询问工程设计建设的情况。

  在医院作手术准备的几天里,杨业功凭借输营养液提供的体力,躺在病床上完成了1万多字的述职报告。他在述职报告中这样写道:我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我以毕生精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感到非常欣慰。此时此刻我更加想念基地的领导班子,想念和我朝夕相处的战友,想念部队的山山水水。常忆起哪些工作没有干完,哪些工作没有干好。请同志们放心,病魔只能摧垮我的身体,摧不垮我的钢铁意志。一旦康复出院,我还要和战友们一起战斗在军事斗争准备第一线……,谁能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向党组织的述职报告。

  (四)

  神圣的权利与朴实的家风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惟吾德馨。

  --杨业功

  杨业功是从湖北应城的农村走出来的。童年的时候生活很苦,还放过牛。了解杨业功的人都认为,他能保持农民儿子的本色,在于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杨业功同志坚持立党为公,用权为兵,廉洁自律,不搞特殊,胸襟坦荡,道德纯洁,处处表现出一名优秀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

  杨业功同志在领导岗位上任职多年,经他审批的费用数以亿计,但他从来没有拿公家的钱为自己谋取半点私利。在他的老家,自费捐资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

  有一次,杨业功高中时的母校利用校庆召集了一些有头有面的校友聚会。见到他,大家都为校友中能出他这么一名将军而自豪。聚会快要结束的时候,校长说出主要的议题,无非是希望大家能为学校建设捐资出力。

  在场的几十名老同学,有的阔绰地拿出支票填上捐资数目,还有的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提供一些物质器材。轮到杨业功的时候,他把准备好的一万元钱交到了校长手中,说:“老校长,我从工资的积蓄中拿出一万元,虽然不多,略表心意。”昔日的同窗看到他自己花钱捐款,都感到不可理解。

  “权力是人民赋予我的,我没有任何特权。”儿子杨波涛对父亲的这句话记忆犹新。

  1987年10月,杨业功调任某导弹旅长,从就职这一天起他就自书“携礼莫入”四字贴在自家的门楣上,用来约束自己,警示他人。

  1988年春节前夕,该旅不少官兵都想趁此机会到领导家里串串门,不过很多人都因为杨业功家门上“携礼莫入”四个字而却步不入。一名发射连长认为,这不过是领导做做样子,用以表现自己清廉的形象,便提着从老家带来的一些山珍贸然敲开了他的家门。

  “你是连长?”杨业功问道。“是的。”

  他拉着这位连长来到门口,说:“看到了这四个字了吧,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如果你不认识这些字,说明你不能胜任连长之职,我会撤了你;如果你认识这些字,那就说明你明知故犯,我要批评你,你得承认自己的错误。”

  一番话说得这位连长满脸通红,连声说:“旅长,我错了,我错了……。”

  杨业功不仅自己做到清正廉洁,还严格要求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于是,他的“约法三章”随之而生:你们不许干预我的工作;不许享受任何特权;不许收受任何钱物和好处。

  第二次“约法三章”是他在上海住院以后提出的。手术前,他怕给组织和医院带来不便,专门向家人和工作人员交代:

  一是无论我的手术是否成功,基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找医院麻烦;

  二是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来看我,只要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工作,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三是家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受礼品和现金。

  杨波涛入伍时,杨业功反复叮嘱:到最艰苦的基层去,不要因为我而谋求任何特殊照顾。

  据杨业功的妻子杨玉珍回忆,1999年秋,儿子准备休假,老杨刚好在他所在的旅里检查工作准备返回基地。随行人员说,让波涛随车一起回去吧。可老杨却说,他不能享受这个待遇!硬是让儿子坐火车回了家。还有一次,老杨要到某旅检查工作,她让顺路捎几件衣服给儿子。到达目的地后,司机提出开车把衣服送去,可老杨硬是不让。后来,杨波涛只好请了假坐公交车赶到招待所拿衣服。

  1998年,他年近八旬的老父亲患上了严重的白内障,考虑到照料方便,便住进了基地532医院接受治疗。到病愈出院的那天,司令员让家人到住院部结清所有的费用。当时他担任分管后勤的副司令员,院领导便提出费用全免:“我们医院这几年能有这么大的发展,倾注了您很多心血,您的父亲就是我们的长辈,就算是我们对老人家尽点孝心吧。”听到这话,杨业功坚决不同意,让家属把该交的4200元医疗费用如数上交。他担心别人会把发票要去报销,回到家里,就找爱人杨玉珍要来发票,当场撕掉。

  “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该基地管理处处长陈敬龙对杨业功这句话体会最深。他说,杨司令员对日常生活的标准很低。住房陈旧,家居简陋,家具没有一件像样的,当旅长时买的沙发现在还在用,一张小方桌上的油漆已经掉得斑驳,有时客人多一点就只能到邻居家借些桌椅对付一下。他自己设计的箱床合一的双人床,伴随他几十年仍然舍不得扔。每次搬家他都向别人介绍:这张床打开可以放衣服,合起来可以睡觉,多好!作为一位将军,竟然用箱子当床。有位老战友到他家中拜访后感慨地说:“这是我见到的最简陋的‘将军府’!”

  杨业功一生节俭,不少内衣都打了补丁,一件秋衣穿了十几年也不舍得扔,一个普通的洋瓷碗,伴随他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这件衣服:儿子结婚他穿过,出差他穿过,就在他去世那年的春节他也穿过。细心观察会发现,这件衣服已穿了好几年,七颗纽扣有一颗不一样的是新换的,还有一颗掉了还没来得及修好……

  这个床头柜是他十几年前添置的。前几年,杨司令员看没有夹台灯的地方,便自己动手把一个废弃的乒乓球拍做成一个台灯架,还在上面加上了电插座和两个控制顶灯和路灯的开关。家具静默无语,却在向人们述说着一名军队高级领导干部的朴素情怀。

  采访中,大家对杨业功2003年的述职报告印象很深。杨业功在述职报告中说:“我家4口人都拿工资,我的月收入3000多元,家庭月收入6000多元,总存款年年上升,已经达到30万元,属于较高收入水平的小康家庭。”

  当今社会,家中存款很多人不愿让人知道,而杨业功却敢坦诚地向官兵亮出自己的全部家底。杨业功这种坦坦荡荡做人、清清白白为官的作风让不少官兵为之折服。

  基地医院院长侯冠成这样评价杨业功:“老司令员并不反对拥有金钱和财富,但来路不正的钱他分文不取,公家的便宜一点不占。”有一年,杨业功年迈的老父亲到部队医院住院,他将住院费一分不少全部交上;亲戚朋友到驻地景点参观游览,吃住行都是自己掏腰包;儿子上大学,有人要把他寒暑假来回的火车票报销了,杨业功却把儿子的火车票撕掉;有时司机给他买生活用品后开张票找他签字,他一看是给自己买的,把票一撕,拿自己的钱结账。

  杨业功走了。他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了权力的含义。现任基地参谋长高津深情地说:“他走得清清白白,走得堂堂正正。若说还有遗憾的话,那就是没能为国家、为军队建设再多干几年。”

  他站着是棵树,倒下是根梁。他那种革命加拼命的精神;那种永远充满斗志的激情;那种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情操;那种艰苦奋斗、节俭朴素的作风,就像一座座无字的丰碑,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高尚品德,诉说着一个共和国将军清正廉洁的风采。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