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炮兵学院开展模拟仿真教学训练取得良好效果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3月25日 17:12 解放军报 | |
吴江都吉君本报特约通讯员黄海斌 置身沈阳炮兵学院实验室,“战场”气氛扑面而来:空中战机轰鸣,海上舰船齐发,我炮阵地严阵以待。只见指挥员迅速确定射击诸元,定下战斗决心,一声令下,一发发炮弹呼啸着射向目标。硝烟还未散尽,“炮兵射击评估系统”立即对射击效率给出综合评估。这是该院开展模拟仿真化教学训练的一个镜头。 课堂在“模拟”中拓展 学院曾发生过一件令人尴尬的事,有名学员第一次进雷达车上机操作,虽然课堂上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但操作中的一个失误使价值数万元的磁控管被电流击穿,为此这名学员受到了处分。后来,教员不敢轻易让学员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学员不满意,教员有苦衷。 高技术装备科技含量高、维护费用昂贵。从人才培养和教学需要来看,熟练操作手中武器装备是对每名学员起码的要求。而学院用于教学的器材装备难以满足实际需要。高新装备的训练器材缺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经过调研,学院领导把目光锁定在开发训练模拟器上。为了研制开发“地炮雷达训练模拟器”,学院抽调精兵强将,开展集体攻关。经过近3年艰苦攻关,第一台模拟器终于成功。有了模拟器,学员在接触实际装备之前,经过模拟训练,进入实装操作得心应手,当年毕业考核这一课程,95%的学员取得优秀。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就这样被打破了。 近年来,这个学院研制的训练模拟器先后有23项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0余项成果被部队推广使用,其中《嵌入式炮兵对海射击指挥系统》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教改在“模拟”中推进 如果说最初开发模拟器是为了解决装备器材不足、经费紧张等现实问题,那么到了后期,则变成了一项提高综合教学效益的教改之举。 第一台模拟器投入教学训练后不久,学院便出台了一项重大教学改革方案:借助高技术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训练模拟仿真化。这是一场以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而这场变革的核心就是模拟和仿真。 门类众多的模拟器引发了教学手段的深刻变化。从单兵训练到合成演练,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交叉,《火炮直瞄、间瞄射击训练模拟系统》、《炮兵射击指挥训练计算机模拟系统》、《炮兵侦察夜间训练模拟器》等38项成果走进课堂、走上训练场。《纵深炮兵连战斗行动想定作业模拟系统》把战场景况、飞机编队、多点爆破等情形立体反映出来,教学形象逼真,使学员置身于近似实战的环境之中,而这在过去只能“纸上谈兵”。《船载炮兵作战术模拟训练系统》的出现,使学院再也不用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出校门就能排兵布阵搞演练。 传统教学模式在模拟仿真化教学面前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以往一些难教难懂的兵器原理被多媒体课件演绎得通俗易懂,教员教起来轻松,学员听起来明白。《火炮与弹药学基础》曾是教员公认难讲的课,开发了多媒体教材后,利用计算机三维动画等技术手段,把火炮(弹药)的构造及原理等通过分解动作,直观明了地显示在屏幕上,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目前,学院的110多门主干课程全部有了多媒体课件。 育才与“模拟”同步 在模拟仿真化教学训练中培养人才,这是该院实施这项教学改革更深层次的考虑。 《地炮雷达训练模拟器》主要研制者夏忠武,当年受领任务时只是普通的年轻教员。而该模拟器的研发不仅需要精通雷达专业知识,还要熟悉计算机、通信技术、控制理论等相关学科,研发任务的需要逼着他把知识的触角伸向多个领域。多传感数据融合、威胁评估、弹道积分等一个个技术难关被攻克,每一次攻关就是一次知识积聚,当任务完成时,他已成为不可多得的技术专家。如今,夏忠武不仅成长为学院军事装备学的学科带头人,而且还是硕士生导师、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在学院,伴随着一类训练模拟器的问世,一批该领域的专家型人才也随之脱颖而出。 为普及多媒体教学,学院组织全院教员观摩了一堂演示课。兵器教研室吴畏教员借助多媒体技术讲授兵器原理课,声、光、电的结合让枯燥的理论变得有声有色。这堂课让大家大开眼界,全院迅速掀起模拟仿真化教学的热潮。学院制定了《加强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制作三年规划》,购买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建起虚拟实验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为大家搭建模拟仿真教学平台。 同时,学院还通过定期举办“多媒体教学法竞赛”、“课件观摩评比”等活动,激励教员在模拟仿真化教学中创新发展。如今,一批多媒体教学人才脱颖而出,他们制作的多媒体教材在全国多媒体软件大赛上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