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 正文

仿古木帆船航海与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 18:49 舰船知识网络版

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成立大会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理事长唐晓峰致辞


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理事会会议

  仿古木帆船航海与纪念郑和下西洋

  张序三 郑明 2004年6月22日

  (一)以史为鉴

  我们两个老水兵,一辈子投身于海洋、航海、造船和海军事业。对中华历史上沟通中外、经略海洋、推动祖国强盛、抗击外敌侵略、保卫民族尊严,为人类进步和各国共同繁荣做出贡献的中华民族英雄是深怀敬仰的。其中明朝郑和以其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为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上添加浓重的一笔,是极其辉煌的。因此海内外学者称誉郑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是很恰当的。我们认为研究郑和与纪念郑和七下西洋首航600周年活动,从世界的历史、地理范畴来看极有意义,从现实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和外交、军事层面来看也很有意义。特别从明清两代在海权的荣辱综合对比来看;明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复台,有一系列辉煌灿烂的海上活动;而到清代后期中英鸦片战争中舟山两战,定海水师全军覆没;中法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又是一系列悲壮惨烈的海上活动。这些“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经验教训,使得现在开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更具有丰富的内涵,由之可引发深刻的启示。

  (二)科学航海的实践

  有鉴于此,我们总想充分利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契机,贯彻中央提出的“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方针,以中华仿古木帆船航海实践来纪念郑和下西洋,弘扬中华海洋文化,增强公众海洋意识。从1998年起几位热心人士开始 汇报建议国家开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到现在国家已正式批准隆重纪念,又一直在为把郑和纪念、研究活动搞的更深刻、更生动、更有效地与现实需要相结合而努力地探索着、推动着。在2003年推动成立了北京宝船航海文化中心,以文化产业的运作模式,策划了“扬帆中华”项目,并与开发“绿眉毛”仿古木帆船的舟山朱家尖风景旅游管委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在2004年1月末提出了《扬帆中华 环球航海——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项目计划书(第四稿)》。其要点是用物化了的中华海洋文明的“绿眉毛”号中华仿古木帆船开展航海考察交流活动,重走郑和路。主题是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与研究,对海上丝绸之路做交流考察。目标和宗旨是热爱祖国、睦邻友好、发展经济、文化交流、科学探索、和平对话。

  2004年1月北京宝船航海文化中心在中国国际交流促进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第一次向海内外公众做了介绍,得到了有关方面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会后经协商确定由中国太平洋学会作为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科学探险学会、中国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华民族团结友好协会等作为支持单位。还邀聘了厉声、张威、李全海等15名专家、教授作为航海考察队的专业指导学者。准备制作:大型电视节目,精彩记录片、系列文集、画册、摄影集、光盘等弘扬中华海洋文化和郑和传统的文化产品。

  2004年4月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和南京市委宣传部决策,在国家广电总局等批准立项的由南京电视台与中国华艺音像实业有限公司合作摄制的大型8集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采用中国太平洋学会和北京宝船航海文化中心推介的“绿眉毛”号中华仿古木帆船进行水路拍摄,推进了“扬帆中华”项目的启动。

  “扬帆中华”项目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分步骤重走郑和路,借着南京电视台水路拍摄《郑和下西洋》大型电视纪录片的东风,“扬帆中华”项目于2004年5月29日在舟山启动,在6月份首访南京、太仓、长乐三港,在休整后计划继续访问国内外若干郑和到达过的港口,预计2005年7月前返回上海。参加届时在上海举办的“纪念郑和暨国际海洋博览会”,并提供具有丰富海洋文化内涵和鲜活历史科学考察内容的图文并茂的资料,搭建以“绿眉毛”仿古木帆船为主体的中华海洋文化平台。

  第二阶段将于2006年3月再次启程,在延续“郑和下西洋”和中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实施环球航行。初步计划途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个港口。并争取将仿古木帆船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海洋形象大使,以环球航海的创新方式配合传递奥运火种及相关宣传活动。

  (三)“扬帆中华”项目启动

  “绿眉毛”号是当前中国唯一最大的仿古木帆船,是郑和下西洋舟师编队中的一种重要船型,也是浙江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优秀传统船型。长31米,宽6.8米,吃水2.2米,排水量230吨,主桅高24.5米。她保存着祖国吴越先民鸟信仰的传统,是著名的“鸟船”中的典型船。由舟山岑氏木船作坊和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合作设计仿制建造于2003年,命名为“绿眉毛朱家尖”号。

  5月29日在舟山普陀朱家尖的码头上,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镇和专程从各地赶来的支持单位: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学会、香港浪骑游艇会的领导同志,在热烈的民族锣鼓和鞭炮声中向航海考察队总领队和船长分别授赠了国旗和古今对照郑和航海图,又和全体船员共饮了壮行酒之后,木帆船徐徐驶出舟山海域。跨东海,进长江,战暴雨、抗浓雾、争顺风,一路上经过上海、南通、镇江等大港,在穿过江阴、南京大桥时,仿古船高耸的帆桅不亚于万吨巨轮的体态,“绿眉毛”号的主桅几乎擦到桥底。沿途各种轮船都向这艘久违的中华仿古木帆船以各种形式表示欢迎和赞叹,甚至于向它靠拢接舷登船参观。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报道了“绿眉毛”号仿古木帆船在舟山的启动仪式。

  6月2日下午“绿眉毛”号到达南京最繁华的中山码头港区。南京市有关单位早已安排这艘木帆船进入南京银河国际游艇俱乐部小港内驻泊。南京的市民和有关媒体抢在这次邀“绿眉毛”号来访问的主人——南京电视台之前都来到中华木帆船边上一睹为快,舟山的船员们也兴奋地和大家交谈起来。帆船上全木结构的每个传统部件都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船员们用人力表演了主帆、头帆和尾帆的升降,更使观众回味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

  南京是明朝永乐皇帝做出郑和下西洋决策的国都。南京市委宣传部和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经国家广电总局等有关部门批准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安排“绿眉毛”号仿古木帆船出海来进行水路拍摄,促成这次“扬帆中华”航海活动的启动。南京市在6月4日举行了盛大的《万里追踪寻郑和,大型纪录片“郑和下西洋”水路拍摄仿古木帆船的南京启航仪式》。江苏省委、南京市委、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国太平洋学会的领导同志都来参加和祝贺这个大型纪录片水路拍摄活动和“绿眉毛”号仿古木帆船航海活动。南京形象使者–––金陵八钗为舞狮点睛捧上了墨盒,主席台上的领导点睛之后,8匹雄狮在震天的鞭炮声和动地的威风锣鼓声中欢腾跳跃起来,使人们回忆着当年郑和下西洋舟师在将要出发和班师回朝时的喜悦和欢庆。南京市文化系统组织一些民俗演出单位在“绿眉毛”号停泊的码头前做了精彩表演。在南京的三天活动里,南京电视台等媒体围绕着“绿眉毛”号拍摄了电视片和新闻片,南京市召开了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大型电视记录片《郑和下西洋》的摄制情况,南京市关于组织开展“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系列活动(1405-2005)方案和中国太平洋学会关于“扬帆中华”航海活动的起步情况。许多学者、市民、学生纷纷来参观“绿眉毛”号,江苏郑和研究会、江苏省造船工程学会还和中国太平洋学会与北京宝船航海文化中心为主组成的航海考察队员们做了交流,互相赠送了纪念品,航海考察队赠送了“绿眉毛”的船模,江苏朋友们赠送了郑和研究的书藉、刊物及象征南京的吉祥物,生动地体现了这次航海活动的历史文化内涵。舟山普陀区朱家尖旅游风景管委会在南京有关部门协助下,还向南京公众介绍了他们美丽的海岛景观和独特创意的“绿眉毛”号仿古木帆船,为当地旅游经济做了生动地宣传。‘绿眉毛’号的一次航海出访带来了多方的效应。

  6月6日早上“绿眉毛”号离开了南京港,伴送它出港的小艇围绕着她转了好几圈,成功地拍摄了它在宽阔的长江中各种姿态的身影,南京的朋友门依依不舍地向它告别。6月7日“绿眉毛”号到达太仓港锚地。6月8日在太仓的引航船导引下,进入当年郑和下西洋舟师编队集结的太仓浏家港。太仓市有关单位已安排它靠泊在现在运输和卸载货物十分繁忙的海发码头旁,从太仓到刘家港镇各级领导都很重视,海事、水警派出所都派出工作艇引航和配合水路拍摄。6月9日太仓市和中国太平洋学会领导共同参加了《万里追踪寻郑和,大型纪录片“郑和下西洋”水路拍摄仿古帆船的太仓起锚出海仪式》,上百人的舞狮与锣鼓队,表达了太仓人民怀念郑和下西洋起锚出海的光辉历史和大力弘扬郑和海洋文化传统精神的热情。江苏省太仓市在郑和下西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历史遗存,与郑和的关系极为密切。南京电视台努力地挖掘和捕捉了许多展现郑和舟师在江之尾海之头––––太仓的雄风与史迹。“绿眉毛”船上的航海考察队在太仓市学者陪同下参观了著名的太仓浏家港天妃宫和郑和纪念馆;纪念馆向航海考察队赠送了该馆保存的妈祖神像照片,航海考察队也向他们赠送了“绿眉毛”船模。南京电视台派出的随船摄制组与航海考察队的摄制人员共同拍摄了仿古木帆船驶离浏河古港的水上实景,一起继续航行,拍摄长江和东海沿途郑和下西洋舟师曾走过的水路及沿岸景观。

  6月10日一早“绿眉毛”号离开太仓港,由于顺流出长江,航行比较快。6月11日经停舟山沈家门母港做了补给,没有过夜,抓紧借风南下。6月13日到沙埕港湾后专门抵近航行参观了沿岸的风光,并向多数船员大半生曾以之为生的浙江海面告别,接着进入了东海的福建海域。当船经过还待统一回归的马祖岛时,又有意靠近到约一、二海里的距离,使大家看到岛上同胞的活动情况。当晚在四母礁抛锚。6月14日早上赶到闽江口七星礁,比计划提前一天。按南京电视台摄制组。拍摄五虎礁的要求,6月14日和15日两天都在壶口岛北侧锚地附近锚泊,开始由长乐市武装部安排,利用当地渔民小船配合拍摄;后来又商请福建省公安边防总队派出巡逻艇配合,把五虎礁做为郑和下西洋舟师伺风开洋的标志,从岸上、江里和海上,从日出到日落,都录取了极为详尽和精彩的镜头。在顺闽江而上时,途经长乐市新建的滨江的郑和广场前,又反复地做了模拟进港和出航的水路拍摄。到了福州马尾的闽江江面时又以罗星塔为背景做了水路拍摄。6月15日下午才靠泊于长乐的营前客渡码头。仿古木帆船上再次高高悬起“绿眉毛朱家尖号扬帆中华”的条幅和“让舟山海洋文化扬名全球”的横幅,向长乐市人民表示敬意。6月16日福建省造船工程学会组织木船设计建造专家,福建师范大学与福州市考古工作队组织的 “福建与郑和”课题组全体学者,长乐市郑和研究会和妈祖文化研究会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先后来到船上参观。特别是从北京出差来到长乐的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马瑞田教授,在张永华船长的解说之后,亲自体验了掌舵,高兴地说,我第一次登上了中华仿古木帆船,又当上了舵手,看来这次我为举办中国(长乐)妈祖文化国际论坛来长乐,处处都有妈祖的保佑,使我工作非常顺利。

  长乐市政协和旅游局领导 (兼郑和研究会领导)代表市领导,向船员们表示了慰问和祝贺,中国太平洋学会和“扬帆中华”航海考察队向长乐市领导赠送了中国人民海军《环球远航》影集,表达了当代中国人民继承郑和传统精神、重走郑和路的愿望与决心。长乐市领导安排全体船员和航海考察队员参观了全国闻名的长乐“郑和史迹陈列馆”和“显应宫”。“郑和史迹陈列馆”里有郑和亲自建立的“天妃灵应记之碑”。馆旁的宋代三峰寺塔八角七层既是导引郑和下西洋舟师的最古老的航标塔,也是俯瞰太平港驻泊舟师的瞭望塔。显应宫是宋代建筑,保存有被称为巡海大臣的郑和下西洋舟师领导人群塑和妈祖海神彩塑,都是国内唯一的出土文物。显应宫的领导和专家们向航海考察队赠送了兼有郑和与妈祖塑像照片的横匾镜框,航海考察队向显应宫赠送了“绿眉毛”船模。双方都深感中华悠久的海洋文化把渔民、船员、海船、海神联系在一起,既有民俗信仰,又有传奇文化,既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又有优美的艺术价值。《郑和下西洋》摄制组的同志们在经过9个昼夜的航海,深感这次水路拍摄,对原来在陆地拍摄是重大补充,而且更有决心、信心沿着郑和下西洋航线的海内外主要地段去继续拍摄,以重现祖先航海的艰险与奋斗精神,探寻古代航海科技,收集散佚海内外的中华历史遗存,诠释600年来郑和研究的迷点,展现中华海洋文明。让全世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中国今天的和平崛起对国际政治秩序和社会繁荣的重要性。

  (四)“绿眉毛”号扬帆中华航海考察活动特点

  1、目标

  “扬帆中华 环球航海——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航海考察交流项目活动是为了更具体生动地贯彻中央提出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的“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方针。特别是以实践“科学航海”,向海内外公众显示仿古船做为中华海洋舟船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推进“热爱祖国”的感性认识和深刻领会,重新航海访问郑和去过的外国港口与海内外学者共同回忆“睦邻友好”的历史,展望共同繁荣的未来,使郑和传统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团结全世界朋友的精神力量。

  2、内涵与形式

  以郑和下西洋舟师中主要船型之一的、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仿古木帆船“绿眉毛”号,由中国船员、学者、记者驾驭,高悬中国的五星红旗,分步骤重走郑和路,航海访问国内外郑和曾到达过的港城,访寻先人足迹,进行实地采访调研,开展学术交流座谈,拍摄影视图像,推动历史文化考察等弘扬中华海洋文化的活动为主线,促进国内公众和海外华人从历史和现实等侧面增强热爱海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建设海洋的认识和行动。

  3、任务

  “扬帆中华”首访三港的活动首要任务是配合南京电视台和中国华艺音像实业有限公司完成国家批准立项的《郑和下西洋》8集大型电视纪录片的水路拍摄工作,包括仿古木帆船南京起航仪式,太仓起锚出海仪式,长乐祭海开洋仪式及沿江驶离浏河古港,沿海驶出五虎礁,航向大洋等水上动态场景的拍摄。

  本次活动还要为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和现实中做出贡献的我国海洋历史文化名城作宣传,先后要介绍南京、太仓、长乐,他们分别是下西洋决策始发地,部分舟师集结起锚出海地和全部舟师集合伺风开洋地。还要介绍仿古木帆船“绿眉毛朱家尖”号的开发制造地——舟山普陀朱家尖。

  本次活动是“扬帆中华、环球航海——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航海考察交流活动”的启动。在“绿眉毛”船上的航海考察队要争取考察所到港口的原有的,特别是新发现的郑和史迹,向当地有关学者、民间人士,学习、采访、交流郑和研究和纪念活动成果,并及时与各种媒体联系加以报道,积极配合并参与国家组织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

  4、航海组织

  在“绿眉毛”船上有航海考察队和船员队。设总领队(北京宝船航海文化中心主任)薛冠超,副领队(朱家尖旅游风景管委会代表)胡牧,航海总监孔繁才大校等3位,随行记者与电视记录片摄制组7位,船长张永华、大副陈文兴、大管轮朱永祥、水手长徐志宏等有三、四十年船龄的专业船员9位及造船老匠师岑全富共20余人。经历这次进长江跨东海的行动,提高了大家远海航行与水路拍摄的水平与经验。

  为保障此次航海活动,设指挥组,机动于各有关港城进行指挥调度联系。总指挥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张序三中将,总指挥参谋为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郑明少将、李方来(军职总工程师)、周祖昌大校等共4人。北京媒体由北京宝船航海文化中心新闻中心金柱、胡宝庆、刘凤秀等3人坚持昼夜值班安排联络。整个组织是精干而有效的,依靠各有关单位的支持才得以圆满完成任务。

  (五)有待继续完成的“扬帆中华”事业

  “扬帆中华”分步骤重走郑和路,策划多时,今年5-6月才开始首航三港的第一步。已证明了仿古木帆船航海是安全可行的;效果与投资比是较高的;所到港城和中央媒体都做了相当显要的跟踪报道,中央电视台、交通部网站等都参与了传播;宣介了四座中国海洋历史文化名城,特别使很多公众知道了朱家尖镇在浙江舟山,有著名的海岛景观和多彩的船舶文化;为2004年纪念郑和下西洋599周年,献了个薄礼。开创了民间文化产业与地方政府、新闻媒体、学术团体、企业单位,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的合作道路,初步实现了以有限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取得了多方面收益的帆船航海运营体会;还探索了中华仿古木帆船安全航海与进港驶泊、演示活动及与各地学者交流开展学术考察等方面的经验。对这次航海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中国太平洋学会和北京宝船航海文化中心也准备认真总结,加以改进,筹集充裕的资金,以利把“扬帆中华” 航海访问考察活动,航行得更远、持续得更长。希望有关领导和各界人士给予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

  附:航海考察队及其指挥组有关人士相关背景资料

  张序三,中国人民海军著名将领。中国人民海军创建于1949年时,从陆军调往海军,不久就在华东海军的登陆舰、护卫舰担任副政委、副舰长、舰长,被派往前苏联海军学校留学回国后在驱逐舰上任舰长、大队参谋长,又升任基地参谋长、海军副参谋长、海军学院院长、海军副司令员等职。在二十世纪80年代曾率实习舰队南巡到南沙群岛的最南海域,曾参与指挥中国海军编队在太平洋上进行洲际火箭发射试验任务。八十年代参加全国首次大规模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期间,领导组织海军有关航海专家,会同国内航海院校的学者,共同完成古今对照郑和航海图的研绘课题,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一贯关心支持祖国航海事业,从中国航海学会组建起即担任副理事长。还担任中国海洋学会的常务理事和顾问。

  90年代初期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在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军事学术研究上,又作出了新贡献。曾连任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并坚持不懈地就海洋立法、海洋开发与保护、海洋权益、海洋战略等有过数十项提案,成为我国著名的海洋、航海专家和社会活动家,并被选聘为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从1998年起会同有关学者向中央建议在2005年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获得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在国内积极推动帆船航海活动和复原郑和宝船的工程,凝聚了国内外许多民间人士和学者积极配合国家开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

  郑 明,中国造船与海洋专家。八十年代海军建造“郑和”号训练舰的策划领导者,时任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海军少将;为我国自行研制驱逐舰、护卫舰艇、核潜艇、潜艇、海军歼击轰炸机、舰载直升机及武器系统工程等海军装备现代化事业曾做出重要贡献。2001年国家计委组织的“十五”计划献计献策征文活动中,以“对我国海洋战略的思考”为题所提的建议荣获一等奖第一名。

  二十一世纪初为开发“绿眉毛朱家尖”号中华仿古木帆船及其航海活动做策划与技术顾问工作,时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同时从2000年起倡议复原仿造郑和木质宝船工程,并进行策划组织、直接参加复原研究,时任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特约研究员、长乐、太仓郑和研究会高级顾问。从2000年起又倡议策划“扬帆中华、环球航海”以仿古帆船航海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支持推动成立北京宝船航海文化中心。从2003年起积极倡议成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在2004年得到北京社科联和社团办的批准,并被推选为副理事长。2004年5-6月参予指挥“绿眉毛”号仿古木帆船“扬帆中华”首航三港,水路拍摄《郑和下西洋》大型电视纪录片的航海考察摄影活动,时任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北京宝船航海文化中心顾问。

  薛冠超,北京宝船航海文化中心的创建人,专业摄影记者。二十世纪80年代曾徒步考察西北沙漠与长城,九十年代两次随中国南极考察队,一次随北极考察队赴南北极考察进行摄影采访与创作,出版有《中国南北极考察》影集,并为南极长城站储油罐作了中国传统京剧脸谱的设计与绘制,成为长城站一景。二十一世纪再次赴中国南极长城站追踪拍摄王刚义低温极限冬泳的全纪录。

  从二十一世纪起,开始策划“扬帆中华、环球航海—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航海考察交流活动。并支持山东翟墨以“白云”号帆船单人“中国海疆万里行”、北京张伟以“新奥运”号环球航海活动,与舟山朱家尖旅游风景管委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利用“绿眉毛”号仿古木帆船,协助英国帕拉丁影视公司的《郑和》专题纪录片进行海上模拟古帆船航海场景的拍摄活动。在“扬帆中华”首航三港,为南京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水路拍摄仿古木帆船的航海活动中担任航海考察摄影队总领队,经历20余天、1000余海里的帆船航海。

  孔繁才,中国航海专家。在海军工作四十年,十一次赴太平洋执行各种任务,安全航行26万海里。从1984年起任海军北海舰队航海业务长,海军高级工程师,曾任三届中国航海学会理事。1980年在我国海军编队第一次赴太平洋执行洲际火箭试验时,任护卫舰编队航海业务长。1984年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时,参加向阳红十号和海军J121船编队,任航海业务长。在南极时参加长城站的建设并组织航海人员测量了长城站附近的水深,是我国第一位在南极测量水深的人。2004年5-6月担任“绿眉毛”号仿古木帆船航海总监,和全体船员一起精心组织安全航海,保证了中华仿古木帆船在二十一世纪的探索性航海取得首航顺利安全的圆满成果。

  相关专题: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