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年轻军事专家让中国的战略轰炸机群耳聪目明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2月05日 09:27 科技日报

  一个漆黑的夜晚,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出动战略轰炸机群,对“敌舰”实施远程奔袭。轰炸机群在云中完成准确编队,呼啸着向“敌舰”扑去,首发炸弹就穿破浓浓云雾准确击中目标。刹那间,海面上水柱骤起,火光冲天,“敌舰”葬身于汹涌的波涛……这次演习中,机载导航仪大出风头。而其背后,却是一名18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者。今天,我们向您推介这位空军领航轰炸专业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

  乡村小学里,我不是你说的“神童”。但是,我心中有溪水对海洋的憧憬。清华园里,我不是你说的最出色的学子,但是,我心中沸腾着守卫蓝天的冲动。绿色军营里,我不是你说的“尖兵”,但是,我心中昂扬着蓬勃向上的激情。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生命中有那么多感动。是村头母亲守望的眼神?是窗前妻子温柔的祝福?是靶场老兵深切的叮咛?是梦中蓝天深情的呼唤?我爱你,敬爱的母亲!我爱你,亲爱的妻子!我爱你,挚爱的老兵!我爱你,可爱的蓝天!面对深爱着的一切,我唯有带着感动,我唯有怀着憧憬,请火红的青春作证,捧出一颗不带半根草的心灵。

  一次中央军委组织的重大联合军事演习现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出动战略轰炸机群,对“敌舰”实施远程奔袭。一声令下,顷刻间,一只只战鹰腾空而起,直穿云霄。

  目标区上空阴云密布,海面波涛万顷,浓雾弥漫,云底距离海面的高度仅为300左右。在能见度如此低的情况下,轰炸机群在云中完成准确编队,之后呼啸着向“敌舰”扑去。首发炸弹就穿破浓浓云雾准确地击中了目标。刹那间,海面上水柱骤起,火光冲天,“敌舰”顷刻间葬身汹涌的波涛之中。轰炸演习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演习中,机载导航仪大出风头,这种仪器为领航员提供一系列参数,帮助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准确识别目标,顺利完成轰炸任务,一句话给战机领航员领航,机载导航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此次执行轰炸任务的空军航空兵某师戴师长所慨叹的那样,没有机载导航仪,他的航空大队就不可能顺利完成任务,更不可能获得“神威大队”的美誉。然而,谁又知道机载导航仪凝结了空军第三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刘宝生多少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和他的同伴一起,18年如一日,他默默地工作在军事科研领域,心甘情愿地做一名幕后英雄。

  2004年1月末的一个上午,在空军第三研究所,记者终于见到了副总工程师刘宝生。他从自己的车里走出来,微笑着向我迎过来,我兴奋地紧握住他的手,是的,见到这位如此年轻的新中国的军事科技专家,我有些兴奋。要知道他今年刚刚满40岁。

  几个月前,记者第一次接触到刘宝生的简历,我惊异于他如此年轻有为。当时,不足40岁的他已经先后承担重大科研课题18项,14项获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他是空军领航轰炸专业最年轻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先后获中国科协“求是”奖和空军科技工作重大贡献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空军刻苦钻研科技知识的优秀青年标兵、首届“空军十大杰出青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被确定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空军级专家、空军院士培养对象,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2次。2003年,刘宝生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清华园,我来了!”

  刘宝生驾车带着我缓缓地向他的办公室驶去。我时时打量着他,心想,这位清华园走出的高材生一定从小就表现不凡吧。

  实际上这就是我问他的第一个问题。他淡淡地一笑说,小时候,他其实很平常,父母是北京市,延庆县,永安镇的农民,家境不好。有时,只有小学水平的父亲就只能在地上用小树棍教他和哥哥学算术。到小学三年级,自己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学得也比较好。刘宝生特别向记者提到那时父亲立下的一条家规:在家里,谁要是在看书学习,谁就可以不干自己那一份家务活儿,其他人替他干。说到这,他嘴角露出几分笑意,不好意思起来,因为自己是这条家规的最大受益者,最初的学习动力就是躲家务活儿。

  到初中时,学校对他更加重视,甚至为刘宝生单立了一条规矩:只要他在数学方面遇到困难,可以请学校的任何一位数学老师帮忙解答,任何老师只要能帮上忙,都不得拒绝。“那年是1978年,”刘宝生不无感慨的说,“这条规矩是经不起推敲的,但是,或许那个年代的许多人有太多的焦急感,觉得时不我待了。”

  刘宝生说,1979年对他来说不同寻常,那年,在老师和校领导的安排下,他几乎同时参加了当年的中考和高考。虽然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擦肩而过,他还是如愿地考入北京市第二十六中学。1981年,清华园里出现了这位永安少年的身影。

  回首这段生活,眼前的刘宝生感慨中带着几分遗憾。喝一口茶,他缓缓地说在这段时间,自己对惟一的哥哥有点愧疚,对在文革后期几次政治运动中的表现略感遗憾。

  望着窗外,刘宝生缓缓地说,那时家境贫困,父母忙于挣工分养家,哥哥留在家里照顾他,虽然哥哥大他两岁,但是两人是一起入学的,平时哥哥自然干得家务活更多一些,那条父亲定的家规有时还向他这边倾斜。后来,自己的数学比哥哥好一些,这又给哥哥形成了很大压力,也没有人给他疏导心里的压力。一次数学考试,自己的分数比哥哥的高出许多,老师的言语给哥哥太多压力甚至刺激,哥哥终于无法忍受了,初中没有读完就回家帮助父母干农活了。刘宝生说自己没能为家里分忧,也没能帮助哥哥,反而给他造成了很大压力。后来,在与哥哥聊天中,哥哥在无意间也谈到当时的压力。“如果不是这样,他至少可以考上中专,对哥哥,我很愧疚。”刘宝生看着我,充满真诚。

  少年时代的刘宝生正赶上“文革”末期,他坦言由于年少无知,在“批林批孔”的运动中,在批“师道尊严”运动中,在“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自己有点盲信盲从,表现比较活跃。我宽慰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不要说十几岁的少年,就是许多经历十世沧桑的老人也难以把握好方向。”他似乎还是难以释怀。不过,像他那一代人中的大多数人一样,这些事情也使刘宝生走向成熟,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力求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再盲信盲从。采访中,刘宝生反复提到“要有批判性思维”。我深信这早已成为他的人生信条,不仅科研是这样,对待许多敏感的问题,我相信他也会坚守这一点。

  

“只因一路有你”

  “目前,你从事科研有后顾之忧吗?”我问刘宝生。

  “没有,”他立刻回答道。“你确信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确信!一点都没有。”

  看到他坚定的点着头,我感到欣慰,我们的科研人员终于可以不要为生活各方面分心,一门心思攀登科学高峰了。

  他解释说,自己之所以无后顾之忧,是因为“空三所”领导一直关心帮助,是因为妻子十几年如一日的大力支持。从科研到日常生活,所里的领导都时刻关心自己。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的认可,国家没有、也不会忘记辛勤贡献的广大科研人员。目前,自己的工资加上奖金等完全可以满足一家人的生活之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赡养二位老人,可以接济哥哥一家。刘宝生虽然没有提到,我也知道,他早已有了自己的车。

  一提起妻子,刘宝生显得十分骄傲,灿烂的笑容中透着无限的幸福。他向我历数其妻子的贤淑。两人虽是经人介绍才走到一起的,但那份恩爱、深情却是许多“青梅竹马”也难以比拟的。他回忆她那时来清华园看他,两人在一起的欢歌笑语;他回忆让她放弃提干机会,到清河毛纺厂工作时,她那义无反顾的神情;他回忆起让她放弃工作,在家照顾女儿时,她含笑点头时的瞬间。

  正在这时刘宝生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妻子打电话问他是否回去吃中午饭,他告诉妻子自己不回去了,并且下午有事也不能接女儿了。我抬头看墙上的钟,不知不觉,已经到中午12点了,待他放下手机后,我连忙向他致歉,因为占用了他太多时间。可他却一摆手,说没关系,妻子对他的作息时间早就习惯了。作科研、搞试验,数天、数十天不回是常有的事。

  “那你在家陪妻子、孩子的时间和工作的时间是怎样的比例?是四六开,还是三七开?”

  这个问题还真难住了刘宝生,他说具体的数字计算很难,连一个大体上的数字也难说出来。他感谢妻子女儿的理解。他强调说,妻子真的非常理解他,支持他。刘宝生说到这里显得语重心长“真正的情感是可以在一起经受许多许多。家人知道我在忙事业,我在忙我热爱的工作,没有将时间花在别的地方,只要科研不紧张,我尽可能的陪家人,假日、周末我们时常一起开车去野游呀。”

  刘宝生也喜欢“大人们的童话”:武侠小说,还是个地道的金庸迷、梁羽生迷。他眉飞色舞地向我讲述起第一本令他着迷的武侠小说《萍踪侠影》。实际上他在清华园的一些课余生活就是在金庸、梁羽生勾勒的玉人、侠骨、柔情的甜美中度过的。见他对《萍踪侠影》如此着迷,我就告诉他一个消息,《萍踪侠影》早已拍成香港电视剧了,拍得不错,有时间可以看一下,他很高兴地说,找个空闲欣赏一番。

  

“我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

  记者了解到许多从事军事科技的人员都无法回避一个心理上的矛盾:军事科研成果的杀伤力和人道主义之间的冲突。不知面前的这位优秀的军事科技专家是如何面对这种矛盾的?听完我的问题之后,刘宝生沉思了一下,他说作为军事科研人员,他们也一样尊重每一个生命,维护每一个生命的尊严。他是这样想的:首先,全球化的今天却无法改变民族、国家利益这一点,军事手段仍然是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的最有力手段,军事科技是一国军事力量的核心因素,所以自己以能为国家安全作贡献为荣。其次,党领导的是一支仁义之师,自己的军事科技成果会被正义地使用。第三,我军的军事攻击只对准敌人的军事目标,并且执行的是积极防御战略。他本人一直致力于“精确打击”的研究,避免伤及无辜平民。第四,面对那些执意危害中华民族利益的冒险家,高新的军事科技只会挫败其军事冒险的企图,可以捍卫整个中华民族13亿人的利益,甚至亚太地区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刘宝生说他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因为,目前中国有些军事技术亟待突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他说,比如GPS卫星定位系统,它的广泛运用,使我军航空兵的训练质量和战斗力水平成倍提高。但将来一旦打起仗来,导航卫星被人家关闭了,GPS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为了防患于未然,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他和同伴一起主动选定了景象匹配导航定位系统,作为研究攻关课题。这个系统是一种不受气象条件和外界干扰的导航定位新技术。我们真诚的祝愿他的这项研究能尽快取得成功。

  

小档案

  刘宝生一九六四年出生,一九八六年清华大学毕业进入空军第三研究所工作。一九九八年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二○○○年获中国科协“求是奖”、被评为首届空军“十大杰出青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二○○一年被空军确定为高层次科技人才、空军级专家。二○○三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评为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