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装甲兵工程学院坦克装甲车辆技术发展纪实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8月26日 11:06 科技日报

  从北国冰城、关中古都,到京西重地卢沟桥畔,50年辗转征途,50年滚滚雄风,50年至上追求,50年薪火相传,为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和建设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装甲兵工程学院与时代同步,与时风中舞,不断发展壮大,不断走向辉煌。

  “开展科研是军队院校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科教兴国,科技强军,伴随着学院全面的大踏步前进,学院的科研工作也与时俱
进,开拓创新。”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梁永生少将如是说。在学院50周年校庆宣传材料上,记者看到这样一首诗作:“科海泛舟半世纪,技术腾跃五十秋。强手协力铸精品,军旗指处竞风流。”就是反映该院科研发展的一段慷慨陈词。

  每10天就有一项成果通过鉴定

  一次,外军司令来访,登上我们的两栖装备,却不想甲板上太滑,友军司令差一点儿摔倒。这一场面让陪同的装甲兵工程学院人有些尴尬。“站都有些困难,还谈什么战斗力!”从哪里跌倒的就要从哪里爬起来!这就催生了“舰船甲板防滑技术研究与应用”。该技术针对性、实用性强,技术、材料、工艺配套,效果好,解决了海军主战舰艇甲板防滑的难题。他们研制的舰船甲板防滑专用新型高速电弧喷涂铝-氧化铝管状粉芯丝材,成功地解决了粉芯丝材喷涂中冶金过程稳定性和合金化关键技术难题,代表了当前国际电弧喷涂丝材研究发展新方向,在喷涂过程冶金理论上取得了突破,取代了国外造价很高的铝-氧化铝实心丝材,填补了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

  “着西装穿草鞋”说的是坦克装备上的技术材料不般配。针对现役装备履带板使用寿命短、耐磨性不足的突出问题,在徐滨士院士领导下开展的坦克履带板铸造材料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坦克履带板材料换代技术研究,经过5年时间的实验室及实车试验表明,研制的新型材料平均寿命超过了10000公里,在有多名院士参加的技术鉴定会上,该技术被一致评价为世界领先水平。有关方面已批准在某型坦克履带板配件生产中应用,并已在一些坦克的履带板中试生产。按照估算,新型履带板若在全军坦克上使用,除军事效益显著外,年均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千万元以上。

  “逢山过山,遇海过海。”这是人们爱夸赞的车辆装备类型。轮式两栖车辆虽能如此,但水上航速的提高,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小车体形状和底盘下的零部件所带来的航行阻力,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核心所在。经过一批科研专家的潜心研究,装甲兵工程学院目前已在影响车辆速度提高的关键技术上,取得了开拓性的突破,经过整车系统仿真,采用机械式整体快速提升机构、肘内传动技术及特殊转向装置等多项创新技术的原理性样机,现已改装完成。此项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对我军新型轮式两栖车辆的研制和改装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这样科研一心想着为部队服务,为提高战斗力服务,50年来,装甲兵工程学院科研成果丰硕喜人。特别是“九五”以来,科研成果更是层出不穷,突飞猛进。据统计,平均10天时间,装甲兵工程学院就有一项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这样的科研质量、成果数量,不能不让人惊呼称奇!

  要做就争做一流的科研

  “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学科统揽、重点突破”,这是装甲兵工程学院确立的科研工作指导方针。学院科研部部长刘德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院党委高屋建瓴,全力推进学术交流、学科建设,在重大课题研究方面下功夫,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努力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数家珍,刘部长全面介绍了这些方面的情况。

  近5年来,学院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0多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学术论文12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78部。这是学院在学术方面的一个成果。在学术交流方面,该院注重发挥地处北京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在国际和国内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下属专业分会、国家产学研中心、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军事统筹学会军事未来研究会等8个国家级协会和学会机构设在学院。学院参加了全国一级学会的82个专业分会,聘请了26所大学和科研机构33名专家教授担任兼职和客座教授,还与日本大阪大学、波兰华沙工业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近几年来,学院派出专家30多批200多人次,同时接待美国、俄罗斯等70多个国家和军队代表团150多批1300多人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学院学报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

  装甲兵工程学院有个装备表面工程学科,在徐滨士院士的指导和带动下,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过8项国家级奖励,22项军队级奖励,13项获国家专利。该学科目前正向再制造工程领域发展。这是学院大力进行学科建设的一个方面。学院的模拟仿真工程学科,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91项。正在进行的装甲兵数字化部队作战仿真及实验室建设,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已建立了我陆军第一个军事模拟仿真工程本科专业。学院还在指挥自动化、坦克火控目标自动跟踪与多目标信息处理、车辆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远程技术保障支援、装备可靠性与综合保障性等研究方面处于学科前沿。在装备技术改造、新装备形成战斗力方面,学院也做出了不懈努力。如两栖装甲装备技术改造与试验,解决了水上机动性、火力系统、指挥控制系统、防海水腐蚀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已被用于我军第一个两栖机械化师的装备改造中。

  在重大课题研究方面,学院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对一系列重大课题,如装甲兵数字化试验部队的研究和建设,两栖装甲装备的技术改造与试验,多功能目标自动跟踪系统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装甲兵数字化作战仿真研究与实验室建设,中国数字化地球计划基础研究,等等都开展了深入地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时,学院还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中,军用软件可靠性研究的新领域;在军用材料工程和表面,不断研究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托举起“五种能力”和“十个中心”

  装甲兵工程学院科研工作着眼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的需求,紧贴部队作战训练和武器装备发展,瞄准军事高新技术前沿,围绕学科建设目标,坚持科研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军队建设服务、为科技进步服务的原则,系统地规划科研工作方向,发挥军事与工程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和人才优势,紧紧围绕新技术研究、装备保障技术研究、模拟仿真技术研究、战场指挥控制技术研究及装备技术改造与革新研究等重点科研方向开展工作。这是学院科研工作的全面定位。

  学院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吴玉金少将说,院党委研究决定,未来的科研工作,将继续完善科研创新体系的建设,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大科研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力度,推进科研体制创新;将坚持“一个重心”,强化“五种能力”,构建“十个中心”,形成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和时尚,谋求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这“一个重心”是,围绕装备发展和建设搞科研。

  这“五种能力”是,科技创新能力:结合学科发展与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把前沿科学技术纳入装备研究领域,增强科技创新力和竞争力;技术攻关能力:发挥学科综合和人才优势,努力在装备技术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解决若干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系统综合能力:建立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完善信息处理机制,为高新技术运用于装备发展建设架起桥梁;人才培养能力:加强科研人员队伍建设,营造使尖子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环境,培养数十名大中型项目负责人及以青年教员为主体的数百名科研学术骨干队伍,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服务部队能力:面向部队,密切与部队的联系,解决一批部队作战训练、保障的重大难题。

  这“十个中心”是,高新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军事需求论证中心,装备再制造工程开发中心,陆军作战仿真中心,车载武器系统研究中心,理化基础测试中心,陆军信息化建设研究中心,装备保障研究中心,车辆系统仿真与效能评估中心,信息及信息安全研究中心。

  托举这“一个重心”、“五种能力”和“十个中心”的,有这样一组过硬的数字:争取到2010年,学院年度科研经费过亿元,年度新立项课题超过100项,年度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项目超过10项。

  回首往昔,科技精英数十载奋发图强,齐心建伟业;展望未来,千百将士新世纪跨越高峰,携手谋打赢。面对新世纪、新军事变革,装甲兵工程学院科研工作使命神圣,任重道远。学院政委范兆东少将说,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以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以全军武器装备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跟踪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着眼军事发展的要求,认清形势,把握规律,抓住机遇,发扬优势,在崭新的21世纪,继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为学院早日建设成为全军一流,国内知名的重点综合教学研究型院校而努力奋斗,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再立新功!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