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驾驭神舟的勇士这样炼就(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 06:33 解放军报
驾驭神舟的勇士这样炼就(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驾驭神舟的勇士这样炼就(组图)



驾驭神舟的勇士这样炼就(组图)
吴川生

驾驭神舟的勇士这样炼就(组图)
航天员转床训练

驾驭神舟的勇士这样炼就(组图)
“神六”发射回收模拟图

  “神六”冲天,举世瞩目;英雄凯旋,万民欢腾。通过媒体的传播,世人再一次领略了我国航天员迷人的风采。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他们沉稳、果断、机智、无畏的战斗精神和良好的素质?带着对航天员训练生活的好奇与景仰,记者近日走进培养中国航天员的摇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请中心负责人吴川生介绍了迎战“神六”任务的航天员训练中鲜为人知的一个个生动细节。——编者

  卧床训练:航天员在脚高头低的床上要整整躺卧5个昼夜,除大便外一切活动都不能改变
卧床姿势


  记者:人进入太空首先面临的是失重环境。航天员要迅速、良好地适应失重环境,必须通过地面上的失重体验和训练。而在地球上要模拟失重环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我们听说过航天员的失重飞机训练和浸水实验训练,请问卧床训练是怎么一回事?

  吴川生:卧床训练是在地面模拟失重常见的一种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失重对人体的影响、失重时生理系统失调机制和防护措施等的研究。根据人的头部与水平方向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头高位(人平常的立位姿态)、水平位和头低位卧床实验。对比航天飞行的实际情况与地面不同头位的卧床实验,结果表明-6度头低位卧床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与航天中航天员的变化更类似,因此,航天医学专家们一般都采用-6度头低位卧床方法来研究失重环境对人体生理变化的影响。

  航天员一般两人一间房,躺在特制的床上。床上没有枕头,只有一床薄被。人们常说“高枕无忧”,说的是枕着枕头睡觉舒适。而航天员进行卧床训练时,不仅没有高枕,而且床是倾斜的,平躺上去脚高头低,就这样他们要躺整整5个昼夜,坚持120个小时!卧床期间除大便外一切活动都不能改变卧床姿势,斜卧着吃,斜卧着睡,斜卧着小便,只有大便时才能上厕所,但不能坐立和走路,只能由医护人员推着去,所推的床也是-6度的卧床。在实验室的终端有一间监控室,能24小时监视每位航天员的卧床情况,也能直接同每个人对话。

  转床训练:航天员平绑在一张可折叠的床上,头忽低忽高,心脏供血忽快忽缓,一次训练要持续几十分钟;一次次的“折腾”,只有一个目的——提高航天员的耐受力,以适应航天失重环境

  记者:我们听说进入今年夏天后,航天员适应训练进入了新的阶段,加大了训练强度。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吴川生:有一次,我走进航天员立位转床试验室,正碰见航天员做“颠三倒四”的转床训练。试验室的一边是教员监视台,屋正中摆了一张立体转床,说它是“床”,不如说像个“槽”,床的四周都有床沿,整个床能调节,使受训者的头和脚紧紧地顶在床的两头。立体床的中央有一个支架,它能使床立起来或倒下去,就像小朋友玩的跷跷板,只不过“板”的两端一边是头,一边是脚。航天员穿着蓝色训练服,平躺在床上,胸部和腿上系紧了束缚带,脚和头都顶住床沿,监视器上显示出他的血压、心率等数据,一次训练要持续几十分钟。

  利用立位转床进行体位反复变化的训练,又叫血液重新分布训练,俄罗斯和我国在发射前都对航天员进行这种训练。当飞船进入轨道后,人立即进入失重环境,体内的血液会立即朝头部方向转移,特别是入轨的前几天症状特别明显,往往引起头部充血、肿胀、鼻塞、头痛、视觉和感觉功能改变,甚至出现空间运动病等等,统称为航天员适应综合症。5~6天后,由于人逐步适应失重环境,这些症状才会减轻。当返回地面时,又会面临超重的影响,这时人的血液又向下肢转移,由于头部缺血容易出现头晕、黑视甚至晕厥等明显的立位耐力下降的症状,特别是中长期航天飞行的航天员此症状更为明显。

  利用立位转床不断改变航天员的体位,能够刺激肌体心血管系统对血液进行重新分布的调节能力,增强对航天环境的适应性,同时,该训练还可以改善航天员的前庭功能。

  记者:原来是这样!难怪让航天员“七上八下,颠三倒四”的。在地面这样训练,航天员的血流时快时慢,重新分布受得了吗?

  吴川生: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完全能承受,要是我们早散架了。

  记者:头低位最低多少?

  吴川生:最低-45度,一般从-15度、+50度做起,最后做到-45度,+90度为止,每一低位都重复几次。从监控显示器上可以看出,航天员的血压基本没什么变化,但心率变化较大。头部负低位时,心率减缓,一般只有60次/分;头部正立位时,心率加快,达到每分钟70多次。航天员教员介绍,头低位时血液向头分布,回心血量和头部供血增加,则心率减缓;头正位时,血液向下肢分布,回心血量和头部供血减少,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加快。在这忽上忽下的变位中,航天员的头忽低忽高,心脏供血忽快忽缓,一次次的“折腾”,只有一个目的——提高耐受力,以适应航天失重环境。

  转椅训练:转椅以每分钟30转高速旋转,一般人坐在上面,几圈下来就会感到天旋地转,两眼昏花,两脚发飘,站立不稳,有的连墙上的字都不认识

  记者:航天员在太空发生的呕吐、厌食、头痛、嗜睡等症状,俗称空间运动病。执行航天任务时,半数以上的航天员都发生过类似现象。空间运动病能中止航天飞行吗?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很好,为什么有的犯病,有的不犯病?

  吴川生:空间运动病不一定会中止航天飞行,但出现的头晕、失定向、肠胃不适,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会直接影响航天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因此,各国航天专家对此都极为重视和关注。作为航天员的生理功能或叫航天环境适应性来说,这些功能靠后天只能弥补和维持,但要从根本上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美国、俄罗斯在航天员的选拔中特别重视航天生理指标,选拔也非常严格。

  记者:空间运动病的防护有什么措施?

  吴川生:一是药物防护,二是前庭功能训练。虽然训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理功能,但可以使航天员前庭功能稳定性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同时,在出现症状时,可以从心理上提高对运动病适应的控制能力。前庭功能训练一般在秋千、转椅、旋转屋等专用设备上进行,让航天员按照一定的程序被动地承受线性加速度、角加速度等刺激,以此提高和维持前庭功能的稳定性。

  转椅训练是很难受的,转椅以每分钟30转高速旋转,一般人坐在上面,立刻会感到天旋地转,几圈下来就会两眼昏花,两脚发飘,站立不稳,有的连墙上字都不认识。航天员不仅要坐在转椅上高速旋转,还要摆动头部,增加难度。在旋转中前后摆动头部会感到人在向前翻转,这样的训练每分钟停一次,连续做十几次;左右摆头时,感觉人在左右晃秋千,每做一次要持续15分钟。

  操作训练: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被喻为航天员的“生命之门”,开关舱门的动作是否准确关系到“神六”任务的成败,以至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在以后的航天员面试中,向3组航天员提出的都是有关开关舱门的相同问题

  记者:据说在神舟六号任务前,航天员中心的飞船模拟器大厅里增加了一对伙伴,它们是水平放置的返回舱和轨道舱。请问这是为航天员专门训练准备的吗?

  吴川生:是的。神舟任务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一舱变两舱”,在太空中,航天员要进入轨道舱生活和工作。新增加两个横舱,要训练航天员开关舱门、太空生活及科学实验的操作动作。横舱训练的关键操作是开关舱门。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舱门是连接两舱的通道。飞船进入太空变轨成圆形轨道时,航天员要脱掉航天服打开舱门进入轨道舱,如两舱压力不同,舱门则打不开,这就需要航天员通过泄压阀平衡两舱的压力使其打开。

  当飞船要返回地面时,航天员要进入返回舱关闭舱门,别小看这一关闭的动作,它可是事关航天员生命安全和任务成败的关键操作!如果舱门关不上或不密合,两舱分离后将造成返回舱的紧急泄压,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开关舱门一直是航天专家十分关注的关键环节,以至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在以后的航天员面试中,向3组航天员提出的都是有关开关舱门的相同问题。

  在太空中,开关舱门远比地面操作困难,航天员处于一种漂浮状态,很难控制身体的位置,需要将自己的脚固定在舱壁上才能开关舱门。而在地面又无法模拟失重状态,于是教员们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想到了把航天员悬吊起来的办法,模拟失重状态,反复训练开关舱门的动作。

  航天员针对性训练不仅有高科技、高智商、高技术的项目,如在飞船模拟器里进行飞行程序地操作演练,而且还有像婴儿那样最基本的生活训练,他们要重新学习在太空中吃饭、喝水、睡觉、大小便等基本动作。在太空,航天员进行大小便时有专门的大小便器,在裤子里配有尿液收集袋,但这本身是件非常尴尬的事情,由于身子漂浮不定,加上心理因素,以至许多航天员起初都有解不出大小便的经历。于是在地面要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航天员要克服极大的心理障碍,在横舱里、卧床上,坐着、躺着,变换着各种姿势进行排除小便训练,甚至要穿着航天服进行小便排除。为了载人航天事业,他们解决了一个个难题,开创了一个个新的天地。(来源:解放军报第9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