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神六”:太空留下好伴侣(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 08:31 中国国防报
“神六”:太空留下好伴侣(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神六”:太空留下好伴侣(组图)





“神六”:太空留下好伴侣(组图)
  两位航天员胜利返回,曾经陪伴他们经历过76次日升日落的轨道舱却留在了太空中继续前行。
“神六”:太空留下好伴侣(组图)
“神六”航天员进行穿舱模拟图

“神六”:太空留下好伴侣(组图)
独具特色的三舱方案体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跨越式发展思路

“神六”:太空留下好伴侣(组图)
神舟飞船完成飞行任务后轨道舱与返回舱脱离

“神六”:太空留下好伴侣(组图)
  北京时间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在预定降落场——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

  在5昼夜的寰宇巡行中,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中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承前启后的重要一步。当两位航天员在欢呼声中返回战友和亲人身边时,曾经陪伴他们经历过
76次日升日落的轨道舱却留在了太空中,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探索的征途上继续前行。

  费俊龙第一次进入轨道舱,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进入到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新阶段。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

  10月12日17时28分,航天员费俊龙解开座椅上所有的束缚带,慢慢地从座椅上站起身来。他摘掉面罩,调整身体的位置,将头顶上方连接轨道舱的舱门拉开。聂海胜仰卧着,用手托着费俊龙的脚,帮助他进入轨道舱。

  17时31分,费俊龙顺利进入轨道舱。聂海胜面向镜头竖起大拇指。

  费俊龙进入轨道舱后,脱下压力服,换上工作服,检查设备,开始工作。

  在神舟六号遨游太空的5昼夜里,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创造着我国航天史上一系列崭新的记录: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进行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研究,第一次进行压力服穿脱试验……特别是费俊龙第一次进入轨道舱,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进入到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新阶段。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

  太空的高真空和微重力环境是科学实验的宝库,可以进行地面上无法或难以进行的科学实验,生产地面上难以生产的神奇产品。中国的前5艘神舟飞船都搭载着各种空间科学实验。但有人操纵的空间科学实验则从未尝试。

  中国一直在期待这一步。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所说:“科学实验中,人的作用是任何机器无法取代的,有人参与,就会有更多的发现。”航天员的参与将使空间科学试验实现质的飞跃。

  在5昼夜的飞行中,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分别进入轨道舱,顺利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进行了失重状态下的关闭返回舱舱门及检漏试验、舱内压力服穿脱试验,在轨道舱内实施了对地观测、海洋污染监测、大气状况监测、植被状况监测以及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研究等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全面考核轨道舱的设计水平,检验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等关键技术的可靠性。各项实验进展顺利。航天员和地面科技人员对各项实验获取的数据作了详细的记录。这些记录将为未来的神舟飞船提供宝贵的经验。

  对于航天员来说,能够进入轨道舱,就意味着他们的太空生活发生了“质变”,在“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一举进入“小康”水平

  轨道舱呈圆桶形状,是航天员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两年前,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飞上云霄,航天员杨利伟的太空生活还只是“温饱”水平。在21个小时的太空漫游中,他在固定的座位上坚守着,没有躺下来睡眠,只是吃了些小月饼,喝了些矿泉水。仅仅两年之后,神舟六号的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就体会到了更多的“幸福”。他们的太空生活发生了“质变”,在“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一举进入“小康”水平。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总长8米多,轨道舱和返回舱内部加起来的有效空间10多立方米。飞船轨道舱有效空间约为9立方米,比返回舱要宽敞许多,就像“太空之家”里的小客厅。航天员可以较为自如地转身,做各种操作。

  更让航天员们感觉舒服的是,在轨道舱中,准备了足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水箱都放置在轨道舱中,轨道舱里还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在神舟六号飞船的轨道舱内,工作人员为每位航天员准备了一个个人物品包,在包里放有航天员太空飞行必需的各种生活用品,包括口腔清洁剂、清洁指套、护肤品、药箱、笔和笔记本等。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开始就采取了跨越式发展的思路,神舟飞船上的轨道舱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和胆略

  神舟一号上天,就带上了轨道舱。

  神舟一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艘试验型飞船,轨道舱里除了装有分离的供电设备外,没有其他设备,只起配重作用。了解航天知识的人都知道,要把1公斤的物体从地面送上离地几百公里的太空轨道,要消耗近20吨燃料,耗资数十万元。中国为什么要花那么大力气送一个没装多少东西的轨道舱上天呢?因为,通过那个简单的轨道舱,中国载人航天迈出了40年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步。

  中国发射载人飞船,距离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宇宙飞行任务,已经过去40多年。在这期间,美国和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齐头并进,先后把451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中国的载人航天之路应该怎么走?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航天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论证、立项开始,就采取了跨越式发展的思路,神舟飞船上的轨道舱就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和胆略。

  早期的飞船都是采用两舱设计,如苏联的“东方”号、美国的“水星”号等都是只有推进舱和返回舱,直到现役的第3代飞船,如俄罗斯的“联盟”号才加上了轨道舱。可以说,三舱设计代表着当今载人航天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

  1991年4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了载人飞船论证组,为了决定采用两舱设计还是三舱设计,整整论证了8个月。最后,各方面的方案报到航天部,结论都是用三舱模式。中国航天人清醒地意识到,载人航天不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他们大胆提出技术大跨越的思路,跨过美俄从单舱到多舱的40年历程,直接研制国际上第3代飞船,拿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三舱方案。

  神舟一号的轨道舱比较简单,神舟二号的轨道舱内容就丰富多了。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其轨道舱在地面测控网的支持下,在太空中进行了持续数月之久的科学探测研究。此后神舟三号、四号、五号轨道舱,水平一个比一个高,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突破和掌握了对地观测的关键技术,成功地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送上太空并长期正常工作,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航天载成像光谱仪的国家……到神舟六号,终于实现了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的突破。

  中国航天专家在研制神舟飞船轨道舱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设计,给轨道舱安上了一对像鸟儿翅膀一样的太阳能电池板。这对翅膀能让轨道舱在太空中再飞180天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中国特色轨道舱。

  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和中国的神舟飞船同属于第3代载人飞船。但“联盟”号的轨道舱寿命只有5天。完成飞行任务后,“联盟”号的3个舱一起返回,先把前头的轨道舱分离掉,掉进大气层烧毁,接着又把后头的推进舱也分离掉,也在大气层烧毁了,最后剩下中间的返回舱是带防热层的,人在里头坐着降落到地面。

  而中国在进行载人航天工程早期论证时,科研人员就提出,轨道舱实际上是个多功能舱,里面装有很多空间应用和研究项目,相当于一颗科学实验卫星,只用了几天就把它烧掉,太可惜了,应该让它留轨运行,作为一个试验舱来利用,还可以额外得到大量的科学实验数据。

  于是,中国航天专家在研制神舟飞船轨道舱时,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创新设计,给轨道舱安上了一对像鸟儿翅膀一样的太阳能电池板。轨道舱所需要的电能就是由这两个电池翼提供的,让轨道舱具备180天的留轨能力。

  根据神舟五号轨道舱的经验,神舟六号轨道舱又进行了一些改进。轨道舱调整了舱内布局设计,以便安装应用系统设备及航天员食品和饮用水装置。“神六”飞船的3个舱上共有52台发动机,其中轨道舱有16台,为其留轨半年提供动力。飞船完成任务返回后,轨道舱继续留在轨道上运行,相当于留下了一颗应用卫星,为科学实验获得了巨大的应用效益。航天专家戚发轫评价说,这样的设计使中国的神舟飞船具有了起点高、容量大、重量大、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优势。

  迈出左脚,不仅仅是为了向前跨进半米,同时也是为向前迈出右脚找到一个支点。神舟六号留在太空的轨道舱就是中国航天人精心设计的一步

  神舟六号轨道舱留在太空的轨道上,还可以进一步利用它搞太空对接,把它变成通往未来太空站的支点。

  太空对接技术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不能对接,航天员就无法来往于天地之间,就不能搞空间站。所以,苏联和美国载人飞船成功后,很快就开始进行太空对接试验,各做了5次,成功之后才敢发射空间实验室,建立空间站。

  神舟六号留在太空的轨道舱就已经具备了进行太空对接试验的能力。这也是中国航天人精心设计的一步,用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的话说,叫作“步步衔接”。也就是说,我迈出左脚,不仅仅是为了向前跨进半米,同时也是为向前迈出右脚找到一个支点。

  王永志总设计师介绍说,神舟飞船的轨道舱留在轨道上,可以飞行半年。如果我们要做对接试验,只要发射一艘飞船,去和轨道舱对接就行了。半年后轨道舱的寿命快结束时,我们可以发射第二艘飞船去和第一艘飞船的轨道舱对接,然后把第二艘飞船的轨道舱留轨,把第一艘的轨道舱分离掉,这样一艘一艘更替,轨道上始终有一个轨道舱可供对接。有一次,中国航天专家去莫斯科开会。王永志见到了俄罗斯航天飞行控制的技术主任巴丘卡耶夫。听到中国同行的设想,巴丘卡耶夫连声感叹:“都说中国人聪明,名不虚传!”

  有了稳定的支点,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探索。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几艘无人试验飞船和一艘有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轨道。这一步已经实现。第二步是研制和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是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大型空间站。如果突破了太空对接的难关,中国的载人航天就会向前迈进新的一步。将来如果需要,中国飞船甚至可以跟美国、俄罗斯的空间站和飞船对接。

  “神五”抛下的轨道舱现在还在不在太空?这一次,它有没有可能与自己的“兄弟”“神六”在太空“相会”?它会对自己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神舟载人飞船留在太空中的轨道舱留下了许多传奇,也留给人们许多遐想。

  两年前,神舟五号的推进舱与轨道舱分离,航天员杨利伟顺利返回,这一幕人们还记忆犹新。那么,“神五”抛下的轨道舱还在不在太空?这一次,它有没有可能与自己的“兄弟”“神六”在太空“相会”?

  据原中国航天档案馆馆长刘登锐介绍,“神五”的轨道舱在轨运行时间在半年左右。在此之后,由于动力耗尽,它就会类似“太空垃圾”那样在太空中游荡,渐渐被地球引力拉回到地面坠下。因此,“神六”是不可能与“神五”轨道舱相遇的。即使“神五”的轨道舱还能按照以前的轨道运行,由于相距“神六”飞船所在的轨道很远,双方不在同一条轨道上,也不会有相遇的可能。

  但是,神舟五号留下的轨道舱却给自己的“兄弟”“神六”留下了不少宝贵的“生活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太空中生活,一定要注意提防太阳掀起的“沙尘暴”——太阳风暴。飞船轨道舱在太空正常运行过程中,如果遭遇太阳风暴的袭击,运行阻力会突然增大,从而大大加剧了其降低幅度,甚至连舱内实验仪器都可能受到影响。神舟五号轨道舱就曾在2003年10月底遭受太阳风暴的袭击,运行高度明显降低。

  航天专家们已考虑到了飞船上天之后可能遭遇到太空“沙尘暴”,并对轨道舱的能量供给设计了冗余,来补充轨道舱意外损失的能量。有关方面还对太阳风暴进行24小时监测,并适时对神舟六号轨道舱的轨道高度提供修正建议。(来源:中国国防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