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国学大师冯其庸与丁晓兵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 06:13 解放军报
国学大师冯其庸与丁晓兵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国学大师冯其庸与丁晓兵

  

国学大师冯其庸与丁晓兵

  冯其庸老人和丁晓兵

  

国学大师冯其庸与丁晓兵

  中国人民大学赠送丁晓兵书法长卷“我读晓兵事,时时泪沾襟。”“但愿世情改,人人皆晓兵。”这些诗句,发自一位83岁的文化老人的肺腑。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国学大师冯其庸。

  2006年3月1日,冯老先生亲自创作并书写的8米书法长卷《英雄丁晓兵之歌》,由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马俊杰代表人大3万多名师生员工赠送给丁晓兵时,雷鸣般的掌声把丁晓兵先进事迹报告会推向了高潮。

  一代国学大师为何如此青睐这位时代英雄?我作为见证者,有责任为更多的人记下这段佳话。

  心仪大师幸运成行

  去年10月,丁晓兵被中宣部、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解放军总政治部确立为重大典型。我作为《人民武警报》采访小组成员,在考虑主通讯标题时想到,标题最好能请一位大师级人物手书。由此,我想起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冯其庸老先生。

  先生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人。作为丁晓兵所在部队驻地的家乡人,请先生为英雄题字,先生可能应允,此其一;其二,先生建国前曾参加过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是一位“老兵”,当过兵的人都有很深的“军人情结”,请他题字,相信不会碰壁;更为重要的是,先生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素以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虽然他和丁晓兵年龄悬殊、职业不同,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人生追求,却是一脉相承的。此外,先生又是丹青高手、书画大家,挥毫泼墨,当不是难事。于是,我托人联系上了心仪已久的冯老先生,没想到,竟然非常顺利地拿到了通往老先生家的“许可证”。

  挥毫题字激情做诗

  那天中午,我如约按响冯老先生住所瓜饭楼的门铃。当时,冯老先生正在会客,他中途出来把我领进书房。我逐一向冯老先生介绍胡锦涛主席接见丁晓兵的照片、丁晓兵率领部队获得的284个奖牌证书和36个奖杯、丁晓兵的书画作品等。冯老先生连连夸奖:“不简单!”当场挥笔写下“时代英雄丁晓兵”七个大字,落款:“冯其庸敬题”。当我给他报酬时,冯老先生一脸真诚:“不可!不可!”并“逼”我立即收回。

  1月2日上午,我给冯老先生打电话,预报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丁晓兵的先进事迹。冯老先生满口应承:“好,我一定收看!”可当我1月8日下午拿着刊发丁晓兵事迹的《人民日报》、《人民武警报》等报纸,呈冯老先生过目时,冯老先生不无遗憾地说,那天家里事特别忙,把看《新闻联播》的事给忘了。我连忙说:我家里有丁晓兵的纪录片,我马上回去取。两个半小时后,我把《英雄在平凡的日子里》呈给老先生。

  事后,冯老先生在电话中告诉我,他认真看了纪录片及相关报道,丁晓兵的事迹感动得他几次流泪。1月11日凌晨,他一口气写下了44行长诗《英雄丁晓兵之歌》,边写边落泪。他说,过几天我就要到外地去了,你赶快过来取诗稿。

  军人情结难以忘怀

  1月15日,我第三次来到瓜饭楼。冯老先生拿着诗稿对我说,丁晓兵作为英雄,最可贵之处就是谦虚谨慎、无私爱人、赤诚奉献。他为了祖国利益慷慨赴死,为了人民利益奋不顾身,为了部队利益一身正气,为了官兵利益不遗余力,实在是难能可贵。他面对身体残疾和工作压力,自尊自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昂扬奋斗,把人生拓展得如此饱满。他离人民群众很近,离平民生活很近。他是一个普通的崇高者,一个崇高的普通人,可信可亲、可敬可学,应该大张旗鼓宣扬。

  当我提出“大作稿费到时一起给”时,冯老先生连连摆手:“写英雄不要稿费!写英雄不要稿费!”

  “那我送您一件部队的呢子大衣?”

  “好!好!好!”冯老先生站起身来,连忙喊老伴夏箓涓老师:“拿圈尺来。”我像裁缝师傅一样比划着,记下了他的身高、腰围两组数字。

  农历正月十四,我去给冯老先生拜晚年。冯老先生换上橄榄绿色的呢子大衣,顿时显得年轻了许多。自称是“退伍老兵”的冯老先生走到镜子前,摆弄着呢子大衣,满脸笑容地说:“挺合身,挺合身,和小肖照张相纪念纪念。”冯老先生又仿佛回到了1949年4月23日,那天吃过早饭后,他兴高采烈地随打过长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无锡,随即正式入伍,穿上了当时还没有八一帽徽的草绿色军装。尽管因工作需要,后来他被派到了学校工作,1950年底脱下了军装,但冯老先生骨子里的军人情结却历久弥新。“军人豪爽热情,我特别乐意和军人打交道。”从冯老先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的宽容和热情中,我读懂了这两句话的内涵。

  洒扫庭除迎接英雄

  2月19日上午,我打电话报告冯老先生:“丁晓兵夫妇想登门拜访,不知行不行?”当时冯老先生正患病在身,但他听说家乡部队的英雄要来,决定抱病接待客人。

  这是我两个月里第五次来到瓜饭楼。与前四次不同的是,这次进入独门小院无需再按门铃,瓜饭楼洒扫庭除,大门洞开,以最高的礼节隆重欢迎英雄夫妇的到来。冯老先生与丁晓兵聊起了美丽的太湖、梅园、十八湾,谈起了无锡籍前辈学者钱穆、钱钟书……国学大师与时代英雄的对话,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古诗。

  当听说丁晓兵要到中国人民大学作报告时,老先生高兴地问:“哪位校领导主持报告会?”冯老先生想起了我取《英雄丁晓兵之歌》铅笔稿时,曾要求他适当时候用毛笔写下来的要求。“我用毛笔写!”冯老先生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说。

  冯老先生说,丁晓兵先进事迹报告团到高等院校作报告非常及时。现在社会上有些年轻人心浮气躁,拈轻怕重,不想付出,只想索取,幻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而晓兵却居功不傲,身残志坚,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拼搏是一种幸福,奋斗是一种常态,这是我们时代的音符。我多次和国学院的其他几位领导讲丁晓兵有志气、不简单、了不起。他不仅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学习的榜样,尤其是青年学子立身做人的楷模,我也要好好地向晓兵学习。

  丁晓兵邀请冯老先生夫妇回无锡时到部队看看,冯老先生十分高兴地回答:“一定去!一定去!”临别时,冯老先生夫妇执意走出小院,站在大门口目送客人离去。

  2月20日傍晚,我接到冯老先生的电话,说《英雄丁晓兵之歌》写了五大张四尺宣纸,字体很大。我随即赶往瓜饭楼,冯老先生亲手把书法作品给我,并嘱咐说:“你就这么摞着拿,不要在北京裱,到南方去裱,裱件才能平服。”我连忙答应一定告诉晓兵。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和全国工商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05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评选,冯老先生以高票雄居榜首。这次他与丁晓兵交往,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他的学识才华、道德操守乃至办学功绩。

  ★相关链接

  红学专家冯其庸简介

  冯其庸,1924年2月3日生,1948年毕业于无锡国专,1949年4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曾两度赴美国斯坦福、哈佛、耶鲁、柏克莱等大学讲学,后又历访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并作学术讲演。1986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现为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汉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名誉主编、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等专著20余种,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八家评批红楼梦》等书。曾由国务院、外交部、文化部派往前苏联鉴定《石头记》,创建《红楼梦》研究所并任所长。去年5月,离休近10年的冯其庸老先生以82岁高龄,就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担当起振兴国学的重任。

  英雄丁晓兵之歌

  英雄丁晓兵,事事感人心。独臂擒边寇,双肩扛沙囷。救民胜父母,急人不顾身。事事比贡献,荣誉让他人。乡老即父母,战友皆弟兄。毫发不沾私,心比日月明。胸中藏祖国,胸中藏人民。胸中凛大义,胸中无纤尘。我读晓兵事,时时泪沾襟。人最贵无私,人最贵爱人。人最贵高义,人最贵真情。人最恶虚伪,人最重赤诚。要将心比心,要与人等平。急人之所急,救人之所困。廿年如一日,万善聚一身。心比黄金赤,志比顽石硬。为人当如此,永做人中人。我识丁晓兵,当世一贤圣。莫道贤圣远,人皆可尧舜。贵在自向善,举世学晓兵。我虽耄且老,望风拜路尘。但愿世情改,人人皆晓兵。

  二○○六年一月十一日凌晨冯其庸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