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空军装备研究院服务科技练兵一线纪事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20:46 解放军报

  吴德超 刘转林 本报特约记者 郭凯

  编者提要:对于一家专司装备发展研究的军队科研机构来讲,并不直接担负作战保障和技术保障任务。如何在军事变革转型中勇立潮头、革故鼎新、有所作为是一件知难行更难的事。是紧紧围绕“打赢”谋篇、还是时时紧盯“拿奖”布局?是徜徉在学术殿堂里闲庭信步、还是走出象牙塔架起技术服务的直通车?是满足于“保姆式服务”的修修补补、还是将需求牵引与技术牵引有机结合?空军装备研究院作出了响亮的回答!请看采撷自该院的这组科技报道。

  科研机构在军事变革中该如何重新定位?空军装备研究院组织专家构筑直达“演兵场”的“绿色通道”的故事启发我们:既不能上下—般粗地空喊口号,也不能你喊你的我干我的,而是要牢固树立战斗队观念,以“打得赢”为标尺,从具体问题抓起,从每个细节做起,扎扎实实提高打赢能力。

  ●科研:不能游离于谋“打赢”标准之外

  2005年4月,某地空导弹部队领导给研究院某所打来电话,说正在参加演练的某新型导弹配套装备出现了故障,恳请所里尽快派专家救援。该院领导马不停蹄,立即派出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赶赴现场,迅速解决了问题。

  近年来,随着大量新装备落户部队,部队将训练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相继反映到研究院这个“技术权威机构”,请求帮扶济困。于是,该院派出多路人员,在—段时间内集中解决了部队训练中的技术难题50多个。但令院领导不安的是,像这样东奔西跑似的“救火式服务”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必须有一个良性的长效机制。然而,有人却提出,干这种事对于科研机构来说是“敲边鼓”,属于“分外差事”,还是集中精力把工夫下在科研攻关这种“分内之事”为好。

  为部队提高打赢能力服务到底是分内之事还是分外差事?院党委组织所属各所科研人员展开大讨论,很快就达成共识:作为科研机构,决不能游离于谋“打赢”的使命之外。为部队提高打赢能力提供技术支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做,而且要努力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认识的升华和部队深切的呼唤,使该院科研人员的思想观念由“研究发展型”向“服务发展型”转变。他们从建立健全机制入手,合理调整科研攻关力量,先后与空军部队的多个师旅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同时开展了14个外场试点工作。两年来,先后派出200多人次深入部队,了解训练的技术难点和作战需求。

  ●立项:不能仅为“拿奖”而影响部队战斗力

  当“提高打赢能力的难点就是科研攻关的重点”这一口号在某所叫得正响的时候,该所却经受了一次不大不小的考验:有两个项目同时找上门来,一个是提高部队战斗力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一个是有望获科研大奖但与生成战斗力贴得不紧的项目。而当时该所人手和技术力量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对此,有人建议全力以赴拿大奖,到其他单位找几个“新手”去解决部队的技术难题。对此,所领导态度坚决:游离于提高实战能力之外的科研攻关,不论获多少奖,都不是最紧迫的任务。

  他们主动放弃有望“拿大奖”的项目,集中科研骨干努力解决我军某型雷达某关键技术的“老大难”。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计算,从实战需要出发,并组织有关工业部门合力攻关,终于催生了某新型雷达。没想到的是,该项目却以其推动部队作战训练向纵深发展的雄厚“实力”,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良好的氛围和科学的机制,使部队提高打赢能力的难点真正成为科研的重点。他们论证研制的多种装备,尤其是近几年完成的航空救生、检测设备等多个重大课题,实现了一系列关键性技术突破,满足了部队训练和作战需要。

  ●服务:不能满足了“需求牵引”忽略了“技术牵引”

  正当研究院为部队提高打赢能力提供技术支撑进入如火如荼阶段,一个个新问题也接踵而来:一个课题组尽管也把练兵场上的难点当作技术攻关的重点,但解决的大都是修理上的问题。科研所干了修理所的活;一个课题组费时费力研究出来的几项成果“问世”不久,就滞后了。院所领导敏锐地意识到不论是缺乏高起点还是忽视了先进性,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立足眼前好用”与“放眼长远管用”的关系。只有放眼长远,咬住“前沿”,不断提供“高、精、尖”的技术支撑,才能适应未来“空战”的发展要求。

  为紧紧咬住“前沿”,他们倡导科研人员加强自身业务学习,采取脱产深造、在职攻读、课题专攻和深入部队调研等办法,提高科研骨干的技术能力和素质。几年来,全院有100多名科研人员已出国轮训一遍,都能用一门以上的外语进行技术研究和交流。目前,全院科研人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50%以上。

  伴随瞄准“前沿”的能力不断提高,该院一方面大量掌握和跟踪国内外有关技术的发展动向,努力把各方的先进技术集结起来,提高整个装备的战术和技术性能。同时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联系,并及时将成熟的技术进行“转化”。另一方面,他们把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与引进和改进结合起来,先后完成了100多种新型装备的型号论证、鉴定和试用工作。他们突出前瞻性研制的某型高原救生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使这一领域被人称“卡脖子”的历史宣告结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