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美星尘号华裔专家:太空探索中国定能赶上美国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 08:29 东方早报
美星尘号华裔专家:太空探索中国定能赶上美国

65岁的邹哲(右排中间)与“星尘”项目组的科学家在一起。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美国宇航局(NASA)将在当地时间17日正式开启“星尘”号返回舱,取出它在历时七年的“太空之旅”中为人类收集的彗星微粒及星际尘埃图片。在15日刚刚以漂亮的“软着陆”回归地球后,“星尘”号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珍贵宝藏?

  “我希望这些样本能对我们的疑问有所解答。地球上的水从何而来?生命的起源究竟是怎样的过程?”“星尘”计划的主策划师兼副首席科学家邹哲告诉早报。作为该项目唯一的华裔科学家,邹哲在昨日接受早报专访时表示,他将守候在NASA位于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和同事们一起亲手打开舱门。”

  此前一直在犹他州大沙漠(登陆点)里奔波忙碌的邹哲坦言,自己着实“累坏了”。休斯敦时间16日凌晨1点,他扯着略带嘶哑的嗓音告诉记者,自己刚从犹他州飞抵休斯敦,第二天准备赶到约翰逊航天中心“迎接”密封舱的开启。“经过25年的奋斗,我会好好享受这收获的一刻。”邹哲表示。

  在顺利回收“星尘”号样本后,邹哲透露他目前的职务是“星尘”计划的行星考察经理。此后的六个月中,他将和另外160名科学家合作,分析采集到的“维尔特二号”彗星微粒、星际尘埃微粒的样本。“这些样本非常珍贵,或许在未来10到20年,我们手头唯一的研究线索就是它们了。”邹哲说,“这将开启我们拓展彗星研究的第一步,或许未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会发起另一次‘星尘’计划。”

  对于华裔科学家在美国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邹哲表示,他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告诉所有华人:“看,我做到了!谁说华人不能研究尖端科学?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认定华人“天资聪颖”的邹哲表示,自己相信“中国人一定会在太空探索中赶上美国的脚步”。

  相关新闻: 邹哲:“埋首科研我根本不在乎种族歧视”

  当地时间17日,在美国宇航局(NASA)位于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科学家将首次一睹珍贵的天外宝藏——NASA“星尘”计划的核心成员将打开15日安全返回地球的密封舱,取出飞船在7年太空旅程中收集的彗星微粒图片。

  “到时候,我将和同事们一起亲手打开舱门。”“星尘”计划的主策划师兼副首席科学家,该项目惟一的华人科学家邹哲(PeterTsou)向早报记者表示。作为一手策划执行“星尘”号的灵魂人物,邹哲此前一直在返回舱完成“软着陆”的犹他州大沙漠奔波忙碌。尽管他坦言自己“累坏了”,但这位65岁的科学家却在收到早报记者的邮件后,毫不犹豫地答应接受专访,并在落脚后第一时间内主动给记者打来电话。

  由于时差关系,电话那头正是休斯敦时间凌晨1点。邹哲扯着略带嘶哑的嗓音告诉记者,他刚从犹他州飞抵休斯敦,第二天准备赶到约翰逊航天中心“迎接”密封舱的开启。“经过25年的奋斗,我会好好享受这收获的一刻。”

  25年磨一剑

  东方早报:作为气凝胶的首创者,您在“星尘”计划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邹哲:“星尘”计划,也就是用气凝胶组成的尘埃采集器捕获彗星微粒,这是我的创意。从1981年提出计划到技术开发,再到成功“兜售”,我花了整整14年才让NASA接受这个计划。1995年,NASA从29组专家提案里选中“星尘”作为太空发现计划(Discovery)的第四个项目。

  NASA的每个太空项目都由不同的人负责不同层面的事务,因此会出现好多头衔。“星尘”计划的首席科学家(PI)布朗李是这个项目对内对外的代表,专门负责做出决策,担任主发言人。另外,项目经理主要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而我在过去20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星尘”计划,在担任副发言人的同时,全程参与了主要科研工作。

  东方早报:您在NASA接受自己的方案前,曾经历过12次失败,当时有没有想过放弃?

  邹哲:(笑)我当然考虑过。但首先,科学研究者不会轻言放弃,因为研究一个课题可能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苦功,这意味着从转换到另一个研究课题会浪费双倍的时间。

  事实上,在被NASA回绝后,我曾向许多地方推销过这个计划。例如欧洲空间局(ESA)、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ISAS,后来合并为“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对于这个安全、节省经费的彗星物质采集计划,日本当时非常感兴趣,可惜他们的

火箭推动力无法将飞船发射到彗星那么远的地方,最后只能作罢。

  一个航天计划被接受与否,并不仅仅和它本身的优劣有关,还会牵涉到当时的环境以及经费等复杂问题。当我再次回到NASA,第13次提出方案时,正值NASA全面改革推出“发现”计划之际。因此我的方案很幸运地被选中了。

  不在乎歧视

  东方早报:作为“星尘”计划的主要功臣,少数族裔的身份会否使您在高科技领域的工作进展艰难,或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待遇?邹哲:不公正的现象随处都有,在NASA内部,这种情况也因人而异。我确实知道,有个别NASA的高层官员带有非常严重的种族偏见,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怀着平等之心。事实上,我的上司就是个特别开明的人,他对少数族裔的科学家反而会多加帮助。

  坦白地讲,种族歧视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我觉得只要是人,难免会有偏见,就像中国也有“外省人”、“外地人”的说法一样。但对于我个人而言,只要能把握科研机会,种族歧视并不那么重要,甚至可以被抛到脑后。在我埋首钻研的时候,我根本不在乎歧视。

  不少在美国工作的华人华裔常常抱怨自己的工作环境不够公平。而我的态度却是“逆流而上”。要获得成功,首先必须克服障碍;想有所成就,首先必须先超越目标。

  东方早报:美国华裔科学家近年来频频被控“窃取科技成果”,曾令不少追求“美国梦”的华裔精英倍感挫折。您曾对此表示,“要用行动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清白”,现在您认为自己做到了吗?

  邹哲:在美国科学界里,走在最前沿的华裔身影少之又少。很多天资聪颖的华人都会选择念技术含量很足的工程科目,毕业后找一份稳当、没有太多竞争的工作。他们总是很“安静”,不会过多抛头露面,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本分工作。

  华人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或是内向的性格,总会令他们的天赋受到限制。一些人不得不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演讲或开会讨论。我希望能鼓励更多华人,对自己要更有自信。我希望自己能告诉所有华人:看,我做到了!谁说华人不能研究尖端科学?华人也能做到!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7月可能到北京开会

  东方早报:拿到“星尘”号收集的太空微粒后,您有什么进一步的研究计划?邹哲:我目前的职务是“星尘”计划的行星考察经理,此后的6个月中,我将和另外160名科学家合作,分析采集到的“维尔特二号”彗星微粒、星际尘埃微粒的样本。希望这些样本能有助于解开我心中的一些疑问,例如地球上的水从何而来、生命的起源等等。这些样本非常珍贵,或许在未来10到20年,我们手头惟一的研究线索就是它们了。这将开启我拓展彗星研究的第一步,或许未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会发起另一次“星尘”计划。

  听说第36届空间科学大会(COSPAR)将于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我希望届时能有机会参加这次大会,也能让我回故乡看看。

  东方早报:您对中美合作进行太空探索有何看法?

  邹哲:太空探索不仅需要技术和智慧,也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我始终相信,只要有良好的研究环境,中国人一定会在太空探索中赶上美国的脚步。太空科研很艰难,道路也很崎岖,这是我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感慨。

  花絮 邹哲:想不起出生地

  在所有中文介绍里,邹哲都被称为“华裔科学家”,事实上,他并不是生于美国的第二代移民,而是出生在中国大陆的华人。

  然而对于童年的记忆,邹哲似乎已经很模糊了。当记者问及他的出生地时,这位科学家犹豫地答道:“我只记得当时是

抗日战争时期,我跟着家人四处逃避战乱,去过很多地方……”(早报记者 俞懿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