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总参军体综合训练基地以科学发展观谋划转型定位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 22:16 解放军报
总参军体综合训练基地以科学发展观谋划转型定位

学员正在进行军事训练。刘显波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军体人”实现新跨越——总参军体综合训练基地党委以科学发展观谋划转型定位纪实

  彭钧华 肖航 本报记者 赛宗宝

  转型前,主干学科地位不突出,教学科研体系发展不协调,学员培养素质难以适应部队需要;人才队伍学历“虚高”,十多名博士仅仅成为统计干部学历结构的“数字化人才”……

  转型后,构建起模块式布局、专题式教学的教学体系;建起全军一流的渡海抗眩晕实验室、高原抗缺氧实验室和军事体能研究实验室;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在经历了7次大的调整改革之后,“军体人”究竟是如何闯出一条新路的?请看——

  2005年11月下旬,总参军体综合训练基地召开了由体育学院转型为综合训练基地后的第一次党代会。基地党委书记孙学富在总结50多年办学经验时指出:“50多年的办学历史,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有一些失误和教训。总结这段历史,大家有一个共同感受,就是什么时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建设发展,就能够确定正确的工作思路;什么时候自觉遵循军队建设和院校教育改革的客观规律,就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记者在基地采访中强烈感到,“军体人”在经历了7次大的调整改革之后,对科学发展观有了从未有过的深刻体验。

  转型:不可避免的选择

  基地司令员、原体育学院训练部部长杨文彬,向记者介绍了基地在转型前遭遇的尴尬:1999年,学院组织了一次对毕业学员素质的跟踪调查。在某部召开的座谈会上,一名毕业学员反映,到部队后,团里让他排除某型设备故障,结果这名当初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学员围着设备琢磨了半天,硬是没敢下手。为啥?“部队的装备比学院的教学设备还先进,单凭学院教的那点东西根本玩不转!”

  进一步调查发现,竟有近半数毕业学员从事着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即使是干“老本行”的人,能在单位挑起大梁的也不到三分之一。究其原因,大都是因为在校学的东西太陈旧,派不上用场。

  与此同时,教学科研体系也存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在办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院以体育、通信为主干的学科专业体系,时常出现“争饭吃”的情况,优势学科没有得到优先发展,结果造成“拳头不硬、优势不优、强项不强”的后果。以军事体育学科为例,该学科是学院列入全军“2110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一直承担着全军体育教员、教练员和体育训练骨干的培训任务,但其毕业生所占比例居然不到全军院校体育教员的一半。这与该院作为全军唯一的体育院校多少显得不太协调。

  2003年,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原体育学院撤销改建为军事体育综合训练基地。面对这一事实,“军体人”不得不认真思考:路,究竟该往哪里走?

  扬弃:教训与经验同样重要

  实际上,“军体人”探索教育创新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

  在院史馆,记者注意到,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该院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不仅培养了前国际奥委会委员赵国瑞、曾荣获国际军事三项赛个人全能冠军的韩桂山等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拓者,也为部队培养和输送了包括5次打破世界射击纪录的董湘毅、17次打破世界女子射箭纪录的李淑兰、我国首位

跆拳道女子世界冠军王朔、超级散打王柳海龙在内的3万多名学员。另外,还通过校内培养和外派专家为外军培养了3000多名军事体育教学人才和特种作战体能组训骨干。

  “毋庸讳言,在探索发展中也有一些失误,特别是学院先后经历了7次大的调整,有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加上未能很好地适应调整后的形势任务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曾经参与院史整理工作的军事教研室钱伯成感慨地说。

  比如,1999年学院培训任务调整后,通信专业被撤销。当时,大家在深刻感受到生存危机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求学院发展的突破口,要求利用传统学科优势扩大办学规模的呼声很强烈。学院为此提出了“创办有特色、上规模的军事体育综合院校”的办学目标,但在培养生长军官的5个专业中,真正与体育有关的只有军事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两个专业,虽然培训任务增加了外训、在职体育干部岗前培训、专业运动员学历培训,然而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主干学科地位不突出的矛盾仍然困扰着学院的发展。

  为适应扩大办学规模的需要,学院通过引进、送学培养,最多时有23名博士。但由于主攻方向不对口等原因,有十多名博士没有承担重要课题的研究,仅仅成了单位统计干部学历结构的“数字化人才”。2004年已经转业的胡云就是其中的一个。当初,学院在引进他的时候,不仅提供了一套三居室的住房,还一次性给了2万元的安家费。“巢筑好了,凤也引来了,可惜就是没有生出金蛋蛋!”来院后的6年时间里,胡云除了给本科生、大专生上上实验课,没有参与过一项大的科研课题。“当初没有对学院进行深入考察,来院后觉得没有干好事业的平台,就想走!”胡云这样告诉记者。

  在新一轮的调整改革面前,经历了多次调整阵痛的“军体人”终于痛下决心,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加快资源优化整合,紧贴战斗力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

  改革,观念的碰撞不可避免。基地分管教学科研的副司令员林建棣告诉记者,2004年学院召开了一次学术科研研讨会。会上,一名教授提出,军事体育要把“直接为战斗力服务”作为发展战略。当时就有人提出质疑:“什么叫直接为战斗力服务,按照这个标准,体操攀登、篮球排球训练算不算?”有一名副教授甚至当面质问院领导:“你们是不是要另起炉灶,把学院几十年积攒的家底儿给毁了!”

  “要说紧贴部队战斗力建设,那时认识上远不像现在这样深刻!”从事30多年格斗教学的钱炳祥教授坦言,当时相当一部分教员和他一样,对军事体育教学的认识,大多局限在为部队培养开展体育锻炼、组织文体活动的人才上,教学训练的内容也大多是体操、游泳、格斗、五公里越野等传统项目。

  “我当时心里就有一个‘小九九’,担心自己搞了一辈子的体操教学,教学改革的力度太大,看家本领派不上用场,弄不好把饭碗都给砸了!”原体操教研室教授康光全也道出了他当时的忧虑,“后来跟孙学川教授搞抗眩晕实验,编创了抗眩晕操,很受部队欢迎,一下子好像找到了新舞台,觉得不改革确实没有出路。”

  决策:关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破,需要勇气;立,更需要对军事变革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

  采访中,基地党委书记孙学富向我们展示了基地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把模拟化、网络化、基地化作为发展方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2110工程”重点学科军事体育学为龙头,加强军事体能训练、特种技能训练、特种作战心理训练、军人体质研究与机能评定等5个主要方向的重点学科建设。

  科研所所长孙学川是我国“数字化体能训练”概念的提出者。近年来,他一直从事高度针对性军事体能训练的研究,在参与制定《军事体能训练与考核大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体能标准》等指导全军体能训练法规的过程中,对传统军事体育的创新拓展有着更深的体会:“军事体育不能是军事与体育的简单糅合,必须站在高技术的制高点上重新审视军事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

  “基地要转型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都要向部队靠拢,向打赢聚焦,穿新鞋走老路是绝对走不通的。”这,已经成为基地党委的共识。

  政治部主任肖文锦告诉记者,为了制定科学的发展建设规划,基地成立了4个调研组,分赴部队和科研院所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先后4次在基地范围内征求意见,收集了各级党组织和群众提出的970多条意见和建议。之后,基地临时党委先后6次集体研究讨论,最终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制定了《2005年-2010年基地全面发展建设规划》。

  《规划》提出,紧贴军事斗争准备,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按照“应用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思路,着眼任职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着力构建模块式布局、专题式教学的教学体系;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思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和机制创新;加大投入,建设全军一流的渡海抗眩晕实验室、高原抗缺氧实验室和军事体能研究实验室,重点新建科研综合实验室、军人体能基因库、军人体质监测评估中心、军事特种训练场、特种作战综合战术训练场等……

  乘风破浪正当时,“军体人”正在踏上新的征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