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使绿色军营发生深刻变化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 18:04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白瑞雪)在这个冬季来临之前,成空驻藏部队住进了太阳能保温房,新疆军区则使用特制的防冻管道,把暖气通到了海拔3000多米的前哨班哨所……从北国到南疆,从城市到边防,“温暖边关”所折射的,是人民解放军各级领导和机关对基层官兵的爱护。 在今天的绿色军营里,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正在让部队的方方面面悄然发生着 如今,每个战士每年配发的服装多达14套,从各式军装到抗菌防臭袜一应俱全,南方部队有毛巾被、竹席,北方部队有特制的防寒棉垫; 在历经10多次调整后,目前全军士兵伙食标准比“九五”初期提高了30%,“电子 营养师”根据军事训练强度和营养素供给制定科学食谱,越来越多的连队吃上了自助餐;铁路、水路、公路、空中相互衔接,陆、天、邮、通浑然一体,“万里边关一日还”已成为现实; 在现代通信技术的帮助下,“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把全军各级 医院联在了一起。轻击鼠标,就能得到来自北京、上海的治疗方案……仅有哨长李贺杰和2名士兵的某边防团哨所虽然地处中蒙边界,但电视、互联网等各种设施让这个大漠深处的哨所不再遥远。而仅仅在几年前,李贺杰的业余生活还是“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 卫星电视,视频点播系统,电子图书,远程教育平台……与物质生活同步改善的,是人性化的精神关怀。 入藏两天,新兵刘刚给远在山东淄博的母亲打电话:“娘,西藏没有想像的那么可怕,每天还有心理医生来跟俺们聊天呢。” 心理医生与新战士“面对面”,是2005年的新兵连里常见的一幕。实际上,“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在部队早已不是新鲜词,军队决策层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军人同普通人一样有解不开的疙瘩,有倾诉的渴望,而这些问题并不是靠条令条例就能解决的。 在南京军区某炮兵师,网络成了发扬民主的重要渠道。“团长信箱”“连队论坛”,战士上网坦言建议意见是家常便饭,入党、提干、考学、选取士官等敏感问题在这里公开评议。“有了网络平台,战士的意见我们能够第一时间知道,民主空气更加浓厚了。”师政治部主任孙进说。 2004年1月1日和一年后的同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休假探亲规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官探亲休假规定》分别施行。在曾经把不休假当作先进事迹的军营,休假问题从此提升到了法规的高度。 部队的主体是人,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因素是人,决定我军是否能够完成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 信息化整体转型的,还是人。肩负着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人民军队,把最大限度地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作为抢占人才制高点、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前提。2005年里,越来越多的普通官兵成为耀眼的“创新之星”。沈阳军区某防空旅参谋长刘鑫,以33项科研成果闯出我防空兵弹炮混编一体化作战新路;广州军区某部士官宗道辉,精通18项军事技能,填补新装备6项技术空白,探索的7项战法训法被全军推广,成为享誉全军的“全能士官”;在北京军区某防空旅,普通士兵参与了全军性训练大纲的编修;在广州、兰州军区,来自士兵的建设性意见写入了军区领导的年度工作计划……一个个充满求知精神的学习型军营里,官兵的创造精神在得到肯定和鼓励的同时,正在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