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鄂伦春族:篝火映亮新生活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 06:20 解放军报
鄂伦春族:篝火映亮新生活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鄂伦春族:篝火映亮新生活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爱辉等县。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数为8196人。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现通用汉文、蒙古文。】

  “鄂伦春”这一名称于清初始见文献记载。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一为使用驯鹿
的人,一为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族的祖先也是“室韦”,即

森林人,到了元代,被称之为“林中百姓”。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迫使鄂伦春族人南迁至大小兴安岭地区。

  内蒙古鄂伦春族自治旗是鄂伦春族人的集中聚居区。旗委宣传部长何胜宝是土生土长的鄂伦春族人。他告诉我们,鄂伦春族是一个英勇善战、能歌善舞的民族。抗战期间,鄂伦春族子弟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用自己的鲜血保卫祖国和本民族的生存。1951年10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成立。

  过去,鄂伦春族人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带,地势在海拔500—1500米之间,属高寒山区,全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15度左右。莽莽兴安岭栖息着鹿、狍、犴、虎、豹、野猪、熊、狐狸、猞猁、水獭等野生动物,纵横交错的河流生长着各种鱼类,这为狩猎的鄂伦春族人提供了丰富的衣食之源。

  历史上,鄂伦春族的手工业主要有皮毛制品和桦皮制品,多由妇女手工制作。如今,年长的鄂伦春族妇女还保留着一种绝活,就是给猎手制作“密塔哈”(狍头帽子)。这帽子是用整只狍子的头颅,剔除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诱惑猎物。由于1996年开始禁猎,这种民族服饰已经很少有人穿戴。

  在鄂伦春族自治旗民族博物馆,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鄂伦春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鄂伦春族能歌善舞,用歌舞表现劳动生活的丰富内容。鄂伦春族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住所“仙人柱”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

  美丽的鄂伦春族姑娘乌娜吉告诉我们,鄂伦春族人十分崇拜火。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族的

传统节日——篝火节。这与他们祖辈游猎于茫茫林海,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与火相伴、视火如神的独特感情休戚相关。对火,鄂伦春族人也有很多禁忌,如决不允许从火堆上跨过;禁止往火上倒水、用刀叉火;更不能向火堆中吐唾沫、倒不洁之物等等,以免触怒火神。逢年过节,他们都要向火神供奉兽肉和食物,祈求火神保佑火种旺盛,永不熄灭。

  记者在鄂伦春族自治旗看到,今日的鄂伦春族人已彻底告别了原始落后的狩猎生活,走上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的致富之路。夜晚,虽然街道上霓虹闪烁,但是也不时有人家点起篝火,家人朋友围着篝火翩翩起舞,尽情歌唱……

  愿鄂伦春族人的生活就似那熊熊燃烧的篝火,越过越红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