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长篇特稿:巡逻在祖国边防线上(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 10:46 解放军报
长篇特稿:巡逻在祖国边防线上(组图)

边防巡逻直升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长篇特稿:巡逻在祖国边防线上(组图)

单兵液态氧气罐


边境视频监控系统


新型高原边防巡逻车

  写在前面的话

  对于边防军人来说,“巡逻”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字眼,再经常不过的一项工作。银装皑皑的雪山,黄沙漫漫的戈壁,浓雾沉沉的密林……到处都有他们巡逻的身影。他们用一个又一个结实的脚印,踩出一条环绕的线,中间的部分——便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

  是啊,边防军人们正是通过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巡逻,体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捍卫着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巡逻是艰苦的、单调的,但也是庄严的、神圣的。巡逻就像是一座桥梁,把边防军人和祖国母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共和国生日前夕,我们特别推出一组以“边防巡逻”为主题的报道。每一次披星戴月,每一次迎风斗雪,每一次巡边查哨,都是边防军人对祖国真诚的表白、默默的祝愿、深情的诉说。读一读他们的巡逻故事,我们会对“边防”二字更多几分理解,对“祖国”二字更多几分热爱……

  ——编者

  会哨,握手在云端

  ●杜宏 本报记者 雷雨

  名词解释 会哨,是边境执勤的一种方式,一般由两支分队从不同方向沿边境线进行武装巡逻,随机处置各种情况,在规定时间、规定地域进行会合,从而完成对边境情况的侦察和对边境地区的有效控制。

  “不把主权守丢了,不把领土守小了!”这是边防官兵经常讲的一句话。亲历会哨,记者才真切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

  8月16日中午,记者跟随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特务连9名官兵,分乘两车出发,执行会哨任务。战略公路是从半山腰凿出来的,一边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山涧峡谷,大部分路段仅能容下一辆卡车通过。

  车行一个小时,路况变得更为复杂,许多地段需要用炸药雷管实施爆破后才能通过。缺氧感也明显起来,记者一阵阵头痛欲裂。

  下午4时30分,会哨分队按时抵达那塘山口。据带队的副团长唐代祥介绍,这里海拔已超过3900米,由于山体滑坡,前面的简易道路已被彻底阻断,我们只能就地宿营,第二天再徒步巡逻。

  晚上,我们搭起帐篷,燃起篝火。战士们说,这里夜间温度会降到0℃以下,燃起篝火既可以驱寒,又可防止野熊的袭击。

  17日的徒步行军从清晨开始。由于随时可能发生的山体滑坡,巡逻分队不得不绕开简易公路,翻越一座高山。陡峭的山坡荆棘丛生,脚下的石头生满绿苔,随时可能跌下山坡。然而此刻,任何怯懦都会导致退却。看着身边一个个生龙活虎、稳步攀登的战士,记者咬紧牙关,一鼓作气爬上了制高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四下里层云叠嶂,景色美不胜收,然而战士们却顾不上这些,按照会哨方案,密切关注着边境走向、地形及结合部,马不停蹄地进行拍摄、录像和记录。

  中午1时20分,我们终于比原计划提前10分钟赶至会哨地域,与另一支由参谋长王勇带队的会哨分队会合。官兵们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随后,按照会哨预案,两个分队交换了沿途勘察巡逻情况及相关资料,稳妥处置了有关边境事务,并随即向团指作了汇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次普通的边防会哨,成为记者难忘的经历。据介绍,在日喀则军分区担负守防任务的边境线上,这样地处海拔4000米以上的艰险巡逻路还有百余条。“不把主权守丢了,不把领土守小了”的誓言,正是在官兵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跬步”之下,成为现实。

  潜伏,凯旋在子夜

  ●尤利前 王忠安

  名词解释 潜伏,边防执勤经常性勤务之一,指在特定位置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进行的设伏行动,以实现对重点边境地区的有效监控。该行动通常由分队在夜间组织实施,必要时也可在昼间隐蔽进行。

  9月14日深夜,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畔,笔者跟随某边防团四连5名官兵全副武装登上了巡逻车,前往某地域执行潜伏任务。

  巡逻车打着微弱的灯光行驶在崎岖不平的边防公路上,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颠簸,晚上10点30分,官兵顺利到达潜伏地域——“平安”。出发前,连长刘杰介绍说,“平安”一带的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界河两岸高大的灌木丛林,进行走私、偷渡等活动。

  潜伏点选择在一个视野开阔、隐蔽性好的小山丘上。那儿离界河300米左右,便于观察和采取行动。巡逻车还未停稳,4名官兵便迅速跳下车来,借着月光悄悄地潜入预定潜伏点。

  潜伏地域紧靠界河,十分潮湿,官兵们先把雨衣铺在地上,上面再铺上皮大衣,尔后身上穿上棉大衣,最后把头盔式夜视仪戴好,便伏卧地上,开始了一动不动地观察。

  秋天的夜晚格外宁静。午夜时分,界河畔的气温已经下降到0℃左右,官兵们虽然上有棉大衣,下有皮大衣,仍然感到寒气逼人。每次夜间潜伏,官兵们都得在野外趴三四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怕暴露目标,潜伏期间官兵们既不能四处走动,也不能随意说话,所以变得十分难熬。

  时间在静静地守候中一分一秒地滑过,界河上忽然又刮起阵阵夜风。笔者感到,身上的棉大衣已经被浓浓潮气打透了,但潜伏官兵似乎全然不知,仍然密切地注视着界河方向。

  零点50分,正在用夜视仪观察的战士张少峰突然转身对刘连长说:“连长,快看,前面有情况!”

  “不好,这人想越境!”话音刚落,刘连长迅速从地上一跃而起,带领大家冲了上去。短短几分钟时间,便将企图偷渡的一名不法分子当场抓获……

  潜伏组官兵凯旋途中,张少峰告诉笔者,今晚是他入伍以来参加的第109次潜伏,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当兵快两年了,前108次潜伏他都一无所获。

  笔者由此想到,虽然很多时候边境线上并没有“情况”,但边防官兵也必须执勤巡逻。也正是因为有了边防官兵无数次枯燥乏味的巡逻潜伏,才有了今日边境的安宁和稳定。

  神仙湾边防连驾“长车”,踏破边关风雪路

  本报讯 特约通讯员牟国云报道:国庆前夕,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哨卡已是冰封雪裹,然而冰雪挡不住战士们巡逻的“脚步”。指导员党处照带领着巡逻小分队意气风发地乘坐在集保温供暖、动中供氧、动中通信、卫星导航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高原边防巡逻车上,开始了他们又一次崭新的“雪山之旅”。

  巡逻车内前部,由电脑监控、短波通信、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等设备,构成一个现代化的微型“执勤平台”。车内中后部则装有可供13名官兵同时乘坐的软背靠椅以及供暖机、饮水机等设备。巡逻车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每个靠椅上方均备有一支单兵吸氧器,可供一人连续吸氧10小时。据介绍,这种深受边防官兵欢迎的代步工具已陆续配发到驻守在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和藏北阿里高原的所有一线哨卡。

  内蒙古军区乘“飞鹰”,全线巡逻八千里

  本报讯 王永生、特约记者覃照平报道:国庆前夕,内蒙古军区边防部队官兵乘直升机一路飞过沙漠、飞过戈壁、飞过草原、飞过湖泊,圆满完成了八千里边防全线空中巡逻任务。

  内蒙古军区担负着中俄、中蒙边境大部分管段,东起伊木河与黑龙江相接,西至清河口与甘肃省相连,俗称“八千里边防线”。由林海雪原、戈壁大漠、山地草原组成的北疆边防,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全线巡逻更是难上加难。某边防团团长张英奎告诉记者,直升机投入边防巡逻,提高了执勤质量,降低了巡逻强度,更重要的是消除了边防关隘的所有盲区,有利于从总体上了解边境情况,许多平时陆上巡逻难以到达的点位,直升机可以轻易飞临,过去几天时间都难以完成的巡逻任务,乘直升机几个小时就可以飞个来回。边界控制也由平面走向了立体。

  某边防团居“斗室”,坐地巡边览无余

  本报讯 李邦宏、特约通讯员周军报道:“电子哨兵”上哨卡,白天看得远,晚上看得见,实时监控不间断……国庆前夕,笔者在黑龙江省军区某边防团名山哨所观察室内,随着团长孙会兵轻点鼠标,切换“画面”,电脑监控荧屏里界江辖区边情一览无余:但见江中渔船点点,岸上车辆穿梭。

  近几年,这个团为加快部队

信息化建设步伐,先后建成了语音、数据、视频“三网合一”的信息化指挥中心,边界线重点哨所全部装上了音频视频双向传输系统,实现了所有连队和机关的视频传输、可视对讲、网上点名、远程教育,战备值勤实现了视频监控化。而今,信息化边关已经初具规模,空间卫星相联,地上有线相通,地下光缆传输。百余公里界江,实现了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的信息化执勤管控。

  一次巡逻,三换“工具”

  ●朱生兴 本报记者 宋歆

  时间:9月21日-23日

  人员:新疆军区库尔干边防连

  巡逻目的地:玛依巴什5号界碑

  巡逻方式:因为路况复杂,途中要历经阿克青达坂、库力克达坂等几道险关,官兵们必须先后换乘巡逻车、军马以及“11路”(即徒步)等三种“交通工具”

  祖国内地正值金秋时节,天山深处早已雪花飘飞。记者沿古丝绸之路,来到了位于天山托木尔峰南麓的库尔干边防连,与连队官兵们共同经历了一次不能“直达”的巡逻。

  我们的第一种巡逻工具是:新型巡逻车。车行在宽敞的巡逻路上,并没有想像中的颠簸。仅用了6个小时,我们就到达了位于“一线坡”的前哨班,这里的地势明显陡峭了许多。带队干部冯涛指着前面的山路说:“以前没有巡逻车时,骑马到这里常常要花上一到两天的时间,不过现在车也只能开到这里,明天的路还得靠马匹。”

  第二天清晨,我们早早地起了床,骑上前哨班的战士为我们备好的军马,继续前进。大约过了4个小时,我们到达了阿克青达坂有名的“单行道”:这条道长300米,仅仅有70厘米宽,右边是怪石嶙峋的高山,左边是数百米高的悬崖。在这里,骑术最棒的战士也得下马,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突然,战士张建喜一脚踩在了一块风化石上,身子一个趔趄向悬崖边倒去。危急关头,小张幸运地一把抓住了身前小黑马的尾巴,才有惊无险地逃过了一劫。

  越过达坂,雨点不识趣地打落下来,疲惫不堪的巡逻小分队官兵天黑前才赶到一户牧民家。冯涛嘱咐大家好好休息。第二天一早,我们又开始了徒步巡逻。大家手牵手趟过数条冰河之后,来到了最为艰险的库力克达坂,这里常年积雪,满路都是冰碴子,被官兵们称作是“鬼门关”。在翻越达坂的途中,大家都是用十字镐先在地上刨出一个落脚的坑,确信踩实了后才敢往前走。整整6个小时以后,巡逻小分队方才闯过了库力克达坂。

  踩着深深的积雪,我们向前走去,虽然辛苦,但情绪却越来越高涨,因为大家都知道,界碑就在前方。下午4点,巡逻小分队终于到达了5号界碑,镶嵌在大理石上的国徽在雪山的映衬下分外庄严,夺目。大家争着向界碑奔去,“祖国您好,祖国万岁”的呼喊声在雪山冰峰间久久回荡……

  一次巡逻,走过“四季”

  ●喻志林 洪昌 东海

  时间:9月22日

  人员:西藏那曲军分区某连官兵

  巡逻目的地:海拔5300多米的拉嘎日山

  天气状况:因山首山尾落差较大,拉嘎日山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巡逻路上天气变化莫测,风、雪、雨、雾、雹常常接踵而来……

  9月12日清晨,某连10名官兵整装待发。然而带队排长张锋还是放心不下,他一边检查一边嘱咐:“巡逻路上天气说变就变,大家一定要按照要求带好各种物资……”

  早饭后,巡逻分队向着巡逻目标——拉嘎日山进发。起步阶段,海拔只有3000多米,气温20℃左右,天气和内地的春天差不多,沿途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官兵们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小曲儿,10多公里的路程不知不觉就走了下来。

  约摸2小时后,巡逻分队趟过一条河流,进入一片海拔较低的戈壁滩。越往山下走,天气越闷热,张排长掏出温度计一看,地表温度居然已接近30℃。官兵们身背沉重的装具,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走上没一会儿,单衣就被汗水浸透了。正当大家快走出戈壁滩之际,天空突然飘来一团团乌云,很快,珍珠大小的冰雹从天空“噼里啪啦”落下来,劈头盖脸砸向官兵,大家一时间连躲藏的地方都没有。

  走出戈壁滩,拉嘎日山出现在大家面前。山脚下,一望无边的草原已变得一片枯黄。路,越走越陡,天,越变越凉,即使穿上毛衣也觉得凉飕飕的。此刻大伙感到深秋已经来临。途中小憩,连队小有名气的“战士画家”李方州拿出笔墨即兴作了一幅素描:《秋的畅想》……

  下午3时许,巡逻官兵临近拉嘎日山口。扑面而来的寒风夹杂着雪花,让人禁不住地打寒颤,犹如进入了隆冬!此刻,气温骤降到-10℃左右,官兵们赶快穿好棉衣棉裤,顶风冒雪一步步艰难地向山口移动。战士田健因为近几天轻微感冒,高山反应突然严重起来。大伙劝他原地休息,等待战友们从山口返回再一起下山。可即将服役期满的小田说啥也不肯。他说:“我在祖国边防线上巡逻的机会也许不多了。这次就是爬,我也要爬到山口!”听了小田的一席心里话,大家心里陡然间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傍晚时分,拉嘎日山口终于被官兵们踩在了脚下……

  相关链接

  边防巡逻之最

  最靠东的巡逻:抚远“东方第一哨”(东经134°40′)的官兵一边迎着祖国的第一道霞光,一边开始了一天的巡逻

  最靠西的巡逻:斯姆哈纳“西陲第一哨”(东经73°56′)的官兵,手握钢枪守护着已经进入梦乡的祖国母亲

  最靠南的巡逻:不怕高温,海军某部官兵长年驻守祖国的“南极”——南沙华阳礁(北纬8°52′)

  最靠北的巡逻:无惧严寒,漠河边防连官兵长年在祖国的“北极”(北纬53°33′)站岗放哨

  陆上最高的巡逻点位:位于中尼边境的古林钦山口,海拔6632米,由西藏军区某边防团一连担负巡逻任务

  陆上距离最长的巡逻(由分队组织):内蒙古军区伊木河边防连组织的管段内全线巡逻

  陆上耗时最长的巡逻(由分队组织):新疆军区红其拉甫边防连组织的季节性巡逻,起点:红其拉甫,终点:吾甫浪沟,往返一般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

  本版图片由李翔、牟可双、牟国云、本报记者仓小宝、周朝荣提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