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驻疆部队和武警及兵团官兵戍卫边疆建设新疆纪实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 08:19 解放军报
驻疆部队和武警及兵团官兵戍卫边疆建设新疆纪实

李翔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天山铸伟业——驻疆部队、武警及兵团官兵戍卫边疆建设新疆纪实

  本报记者 宋歆 高吉全 特约记者 李凤鸣 通讯员 孔一

  这里,远离海洋,是亚欧大陆的腹心;这里,史称西域,曾经孕育了伟大的丝绸之路,至今仍然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桥梁;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奔涌着共和国赖以发展的
能源大动脉。这里,就是我们伟大祖国辽阔壮美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从1955年10月1日自治区政府成立至今,新疆已经走过50年的光辉历程。这50年,是新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空前发展的50年,是新疆少数民族政治地位空前提高的50年,是新疆各民族空前团结和睦的50年。驻疆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生产建设兵团官兵与新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戍卫边疆建设新疆立下了丰功伟绩。

  “两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脚底青”。从1949年10月以来,驻疆部队官兵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时刻牢记职责使命,排除艰难险阻,紧紧依靠新疆各族人民,以热血和忠诚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

  立扎根之志:愿得此身长报国

  1949年10月,党中央一声令下,人民解放军挥师新疆,彻底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妄图把新疆从祖国版图分割出去的阴谋。1950年8月,官兵们征尘未洗,一支由137人组成的进藏先遣连又开始向喀喇昆仑山进军。他们凭借顽强意志,穿越万古不化的冰河,翻过奇险无比的达坂,历尽千辛万苦,一年后,将五星红旗升起在藏北阿里高原3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着后续部队完成对南疆境内边防线的接管,彻底结束了新疆口岸有边无防的历史。

  “走马穿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被生命学家称为“生命禁区”的喀喇昆仑山,其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平均海拔4500米,含氧量不到内地平原的46%;神仙湾哨卡,海拔高达5380米;红山嘴边防连,封山期长达八个月;北湾边防连所在地,被列入世界四大蚊虫王国之中,平均每立方米蚊虫多达1700只;可可托海边防连,俗称“冰窟”,最冷时达零下55摄氏度……

  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一代代官兵无怨无悔地戍守在万里边关,他们说,界碑在哪,根就在哪!从李狄三、丁德福到姜云燕、杨明春,从天文点哨卡到“小白杨哨所”,从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到红其拉甫边防连,戍边官兵如大漠胡杨般扎根天山南北,把理想与抱负同祖国的需要融为一体,用汗水、用生命实践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神圣誓言。

  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医生崔建华和周新梅,是昆仑山6对守防夫妻中兵龄较长、年龄较大的一对,也是守防时间最长的。为了攻克高山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崔建华夫妇和研究所的同志在海拔5000多米的冰峰雪岭进行了196项课题研究,其中5项创造了世界之最,填补了国内21项空白,使高山病的发病率由60年代的75%降低到现在的2%。

  在万里边防线,莽莽昆仑山守防的官兵中,有数以万计的父子兵、兄弟兵,他们把美好的青春甚至生命融进了祖国的雪域

长城,铸就成一座神圣的丰碑。海拔4200多米的班公湖中队巡逻艇长陆光兴,是一个恋着昆仑不走的人。陆光兴的哥哥陆光成,10年前守的也是这条边防线。一次运输途中,陆光成突发高山病,倒在喀喇昆仑山冰雪怀抱中,再也没有起来,当时,他刚18岁,入伍才7个月。陆光兴跟着父亲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边关,留在了哥哥曾经战斗过的昆仑山,成为水上中队第一位士官艇长。

  仗剑扶犁、扎根新疆的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54年10月,完成和平解放新疆重任的10.5万名解放军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大幕。今天,这支不穿军装的戍边队伍,已达250万人之众。他们在这里种粮、放牧,被誉为永不换防的“生命界碑”。

  国昌边防兴。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关怀下,近年来,新疆边防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昔日马爬犁,边关巡逻路漫漫;今朝驾雄鹰,千里边关一日还。戍边官兵的生活条件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的地窝子变成了功能齐全的保温宿舍,太阳能浴室、卫星电话电视遍布边防哨所。

  扬戍边之威:万里边关皆劲旅

  作为一名戍卫新疆的军人是幸运而光荣的,在他们脚下,有19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在他们面前,是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9个接壤国家;在他们眼前,是长达6700多公里的边防线。

  为祖国安宁,为万家灯火,戍边儿女甘洒热血。上世纪60年代初,在一次边境自卫作战中,为了迅速打通我军前进的道路,战士罗光燮曾经用自己的身躯“碾压”地雷,为夺取战斗胜利铺平了道路。战士吴国清,在距离敌人枪口仅5米的地方,从容不惧,万般忍耐,不打第一枪,用生命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趋向缓和,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得到极大改善,但局部紧张和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9·11”事件后,驻疆部队官兵不畏艰险,忠实履责,有力地捍卫了国家主权和边境安全。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近年来,驻疆部队积极推进科技控边建设,建立起集计算机网络、数字监控、边防执勤GPS定位、防越界报警于一体的边防执勤网络化系统,实现了边防执勤全程监控;还组建了“座座蒙古包是哨所,人人都是信息员”的军民联防网络,定期组织边境农牧团场民兵赴边合训,提高了军地联训联管联战能力,有力震慑了敌对势力的嚣张气焰,遏制了边防涉外事件的发生。

  着眼未来军事变革,针对高寒、高原地区作战特点,驻疆部队勇闯帕米尔高原、演兵伊犁河谷,积极开拓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式发展的道路,部队建设一步一个台阶,战斗力水平年年攀升,在共和国西北腹地,铸就了一支打得赢、听召唤的雄师劲旅。按照“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对外工作方针,驻疆部队还先后成功参与了五国联合反恐演习,全面提高了自身戍边维稳能力,成为震慑敌对势力、维护西北安全稳定的坚强柱石。

  建发展之功:丹心一片易沧桑

  “举手翻天地,大胆易沧桑”。据统计,2004年,新疆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200.15亿元,是1955年的57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19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在解放之初,由于历史的原因,新疆的经济却十分落后,不但农业水平低下,而且几乎没有工业。史书上曾经这样记载:未能产一斤铁,不能打一颗钉。

  是解放军拉开了新疆实现现代大农业的序幕。曾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的数万名官兵,在沉睡千年的亘古荒原上掘下军垦第一犁,仅用3年时间,开垦出土地15.33余万顷,创建20多个垦区和39个大型军垦农场,修建了遍布全疆的八大水利灌溉大渠和一批大中型水库,帮助各族人民彻底改变了“扬手一把种,收成靠天公”的原始农作方式。

  八一钢铁厂、八一毛纺厂、八一糖厂、八一面粉厂……当年进疆的子弟兵靠节约一粒米、一两油、一尺布建起来的这些以“八一”冠名的工厂,在现代企业改组、重组中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每每向老一代军垦战士提起这些工厂的名字,他们就格外激动。因为他们亲手创办的19个大型现代化工矿企业、76个小型工厂,从1950年至1953年,工业总值约为新疆1949年工业总值的30倍。他们是新疆现代工业的奠基人。

  戍边官兵用血汗建成的厂矿企业,1953年被毫无保留地移交给了地方政府。但是,驻疆部队对新疆经济建设的无私支持却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新疆驻军和武警部队持续投入大量兵力参与建设了兰新铁路、南疆铁路、天山公路、中巴友谊公路和新藏线等公路。经驻疆官兵数十年艰苦奋战,彻底打破了自古以来制约新疆发展的交通瓶颈。如今,新疆已建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东可直通太平洋,西可直达大西洋,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最前沿。

  西部大开发是新疆发展建设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面对召唤,新疆驻军和武警部队的官兵积极响应。近年来,先后参加了亚欧光缆、南北疆光缆施工、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防风治沙林等重点工程建设。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开始以后,驻疆官兵承担了最为艰巨的管道伴行路的工程建设任务。从“死亡之海”到“百里风区”,广大官兵以战天斗地的拼搏精神,铸就出共和国的能源大动脉。

  放眼天山南北,从钻塔林立的油田,到阡陌纵横的棉田;从跨越雪岭冰峰的公路,到茂密绵延的防风林……新疆大地造福各族人民的每一项重点工程,几乎都印证着驻疆部队官兵的奋斗足迹。仅修筑562公里的独山至库尔勒公路,就有151名官兵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每4公里就要倒下一名战士。当地各族同胞在通车之后,特地在乔尔玛大草原上,竖起了一座高20米的纪念碑。这碑,是竖起的路;那路,是躺着的碑。广大官兵为建设新疆所立下的丰功伟绩,新疆各族人民将永远铭记。

  面对部队建设的诸多困难,驻疆部队坚持困难越多越要发展的思路,做到地域偏远思想不落伍,环境封闭头脑不僵化,条件艰苦不苦熬,在创新发展中敢为天下先。

  前年初,我军首座高原蔬菜生产基地,在海拔3700多米的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建成。驻守在昆仑山和阿里高原的边防官兵吃菜难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为了这一天,军区各级业务部门领导迎难而上,艰苦创业,先后十上昆仑山,强忍着高山反应,在不同地质、不同高度上一次次研究试种,经过200多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创造出在“生命禁区”种植蔬菜的神话。正是这样一大批团以上干部带头叫响“苦干不苦熬,苦中要发展”的口号,自觉发扬喀喇昆仑精神,带领部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90%以上边防连队住进了新楼房,通上了长明电,用上了自来水,洗上了热水澡,驻海拔5000米以下的边防连队全部建起了温室大棚,官兵常年能够吃上新鲜蔬菜,边防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架团结之桥:天山遍开和谐花

  在举世闻名的火焰山下,有一条欢快奔涌的水渠,它不仅滋养了万亩葡萄园,孕育了风光旖旎的“葡萄沟”,更使当地数万名各族同胞迈上了脱贫致富的光明大道。这是驻地官兵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修建的,民族同胞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作“爱民渠”,还特地在渠边立了块石碑,上面用维、汉两种文字刻着:同饮一渠水,亲如一家人。在新疆的大地上,类似这样以“爱民”、“八一”、“连心”命名的水利、桥梁和道路工程多达上千个。为促一方发展,为建一方和谐,多年来,驻疆部队视驻地为故乡,把人民当父母,同新疆各族人民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鱼水情谊,军民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

  倾心为民,改造自然创奇迹。位于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世代居住在大漠周围的800多万各族群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驻疆官兵以拳拳之心吹响了向塔克拉玛干进军的号角,斗志昂扬地投入到生态攻坚大决战中。驻疆部队历时数年,先后出动90万人次,动用机械7.4万台次,植树789万株,面积达23.8万亩,收获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6年3月,这一跨世纪的宏伟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考察评为“全球500佳”之一。“茫茫塔克拉玛干大漠当纸,滔滔喀喇喀什河做墨,写不完对你的恩情,唱不完对你的赞美,解放军亚克西……”目睹了奇迹的各族群众,把最美的歌声献给自己的子弟兵。

  倾心爱民,扶贫帮困尽全力。驻疆部队把扶贫帮困作为密切军民关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开展了以科技、信息、知识等形式多样的助民活动。新疆驻军和武警部队在全疆各地建立了180多个扶贫共建村,与188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结成了扶贫帮困对子,为特困群体捐款2.5亿元,帮助5200多户困难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还建立起10所“希望小学”,资助2.8万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474医院等单位先后派出医疗小组,踏遍天山南北,情留千家万户,为各族群众送医送药200多万人次,减免医药费5000多万元,受到各族群众的广泛赞誉。

  倾心护民,抢险救灾见真情。新疆是自然灾害多发区,每当灾情发生,驻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总是在第一时间赶赴抢险救灾现场,竭尽全力保护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巴楚

地震、伽师地震、阿勒泰雪灾……据不完全统计,仅1994年以来,子弟兵就参加抢险救灾百余次,救出遇险群众38万多人,抢救国家物资和各族群众财产价值数亿元,并为灾区捐款370多万元,捐衣物5万多件,有力地支援了灾区。

  青春洒遍茫茫戈壁,功劳安在?邀来天山作证;

  热血染红皑皑冰峰,价值何存?自有昆仑作答。

  回首50余年风雨兼程路,为了新疆的繁荣稳定,驻疆官兵无怨无悔、扎根边陲,用忠诚铸就牢不可破、坚若磐石的万里边关。展望未来,驻疆官兵必将牢记职责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戍边卫国、勇于奉献、自强不息的喀喇昆仑精神,为新疆的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再建新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