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评论:“抗大”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性贡献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 08:36 解放军报

  徐天亮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历史重任,大规模培养德才兼备、能征善战的优秀军政干部,以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党中央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这是我党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抗大以富
有中国气派的教育方针,以创造性的办学实践,锤炼崭新的抗大新风,锻造不朽的“抗大精神”,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革命熔炉”和光辉旗帜。

  抗大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就是培养了成千上万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的将士。1936年6月1日,毛泽东在抗大开学典礼上指出,我们党创办抗日红军大学,是为准备迎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到来而培训干部,提高干部的素质,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抗大第一期就招收1065名学员,其中红军师、团以上干部38人,罗荣桓、罗瑞卿、莫文骅、陈光等既是学员又是领导干部。他们多数经过长征,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是名副其实的红军骨干。抗大第二期开学时,仅大学部就有14个队1362名学员,其中红军干部753人。1937年8月1日,抗大第三期开学,1272名学员中有红军干部616人。1938年4月16日,抗大第四期开学,学员猛增到5562人,其中

八路军、新四军和白区地下党派来的干部907人。此后,抗大不仅学员数量迅猛增加,而且开设了13所分校。从成立到1945年抗战胜利,抗大办学10年,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了10多万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军政干部,为夺取
抗日战争
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可靠的人才保证。

  抗大是全民族抗日救国的人才荟萃中心和大批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在全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在国外也有点名气?就是因为它同所有的抗日军事学校比较起来,是最革命、最进步的,最能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斗争”,而“抗大的革命和进步,是因为它的职员、教员是革命的进步的,又因为它的学生是革命的进步的”。抗大高举抗战的旗帜,始终站在民族解放事业的最前列,代表了中国民族解放时代的社会进步潮流。因此,投奔延安,进入抗大,是一切有志投身于抗日事业的知识青年的向往。

  抗大海纳百川般凝聚了成千上万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尤其是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平、津等各大城市的学生和东北流亡学生中一部分救亡运动的骨干,开始陆续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仅第二期人数就达600多名。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延安愈益成为全国人民瞩目的革命圣地和抗战的中心,抗大随之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抗战旗帜和战斗堡垒,成为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熔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日寇和

国民党顽固派的层层封锁,千里迢迢来到抗大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探索抗日民族解放之道路。

  抗大以其鲜明的教育方针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里程碑。抗大的校风校训闻名天下。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创造出一整套具有中国气派的无产阶级教育理论,形成了崭新的校风和学风。

  在“建设八路军、新四军,使正规军成为铁军,游击队成为正规军”的实践过程中,抗大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骨干作用。抗大一扫千百年来旧的教育体系的流弊和陈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决废止党内一度盛行的教条主义学风,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情况,坚持从抗日战争的实际出发,坚持“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总方针,实行“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育原则,采取“启发式”、“研究式”、“实验式”、“教学相长”等新的教学方法,使抗大成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抗日骨干的革命熔炉。抗大坚持革新教育思想,探索新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干部教育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特别是军事教育事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936年7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抗大参观访问后,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有什么别的学校由于‘纸荒’而不得不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或者每个学员的教育费用,包括伙食、衣着、一切开支,每月不到十五元银洋?或者把那些鼎鼎大名的学员的首级赏金加起来总共超过二百万元?红军大学就是这样。”“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抗大战胜了难以想像的种种艰难险阻,硬是在黄土高原一排排极其简陋的窑洞里,建设起驰名中外的“窑洞大学”。

  抗大在抗日烽火中所培育和锻造的抗大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自尊自立自强精神的生动体现——

  一是高举抗战旗帜、担当民族先锋的爱国主义精神。抗大是中华民族的抗日先锋队,抗大始终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沿。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抗大凝聚一切爱国力量,坚定抗战必胜信念,披荆斩棘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是边学习边战斗、敢于夺取胜利的英勇战斗精神。直接参战是抗大学员最好的军事课。在百团大战中,抗大从第一阶段开始就派出部分同志直接参战。侵华日军对抗大恨之入骨,多次进攻和偷袭抗大,但均以抗大的胜利而告终。

  三是坚持艰苦创业、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抗大创业的艰辛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把大石洞改造成教室,在石壁上凿出大石板做黑板,桌椅讲台均用石头制作等。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抗大“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

  四是不怕任何艰苦、坚持奋斗到底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党中央指示抗大第二期学员立即结束学习,奔赴抗日战争的各条战线。毛泽东亲临抗大送行,并在毕业证书上题词,要求毕业学员“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

  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抗大写下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光辉篇章,抗大所培育的抗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烽火中的生动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朽的抗大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