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精神耀千古(组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 05:56 解放军报 |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 ![]() ![]()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周振天 这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八路军抗战史,更是展现和剖析我军游击战战争艺术集大成的电视作品。 八年抗战,八路军的业绩、史料方方面面,浩如烟海。编导紧紧抓住游击战这个“战”字大做文章。十集里,除了第五、第七集外,主要笔墨都用在八路军一场一场精彩的对日作战上。这部作品用形象、清晰的战争实践告诉观众: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中 本片并没有只停留在对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丰功伟绩的记述和讴歌。正如第四集解说词所指出的:“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是在用思想、用智慧、用坚忍不拔的意志抗击着侵略者。”这部作品不但重点展现八路军的战斗,更将八路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发明并且巧妙成功地运用游击战的背景乃至游击战的理论依据告诉了观众。譬如片中讲清楚了游击战存在的理由:毛泽东分析的日本和中国的国情,指出中国的抗日游击战争已从战术范围跑出来向战略敲门了。片中的国防专家告诉我们:“日本20万军队控制中国八九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等于一个人要控制三平方公里,怎么可能呢?”深入浅出地将游击战存在的依据讲清楚了。 片中又介绍,刘伯承说:“游就是走,击就是打。游击的目的一个是寻找敌人的弱点,一个是制造敌人的弱点。游而不击是逃跑主义;击而硬拼是拼命主义,都是要不得的。”并指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就是游击战的奥妙。 最让人感兴趣的是片中重点介绍了在“小东岭会议”上,共产党高级将领给国民党高级将领讲游击战的理论和战法,特别令人赞叹的是会后129师还为国民党将领们作了一次游击战的现场表演,这就是“响堂铺”伏击战。让友军亲眼观看游击战的神奇,也看到了八路军的神奇。 片中用了美国人卡尔逊的结论很有说服力,他在晋察冀转了两个月后说:“这样的人民,日本人根本是征服不了的,日本人根本无法消灭八路军。” 观赏这个系列电视片,由衷地感到了八路军的丰功伟绩和他们在战争中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最需要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军队新军事变革中和打赢未来战争的精神原动力。 史的真实诗的感染 《文艺报》总编辑 范咏戈 兼有历史文献和形象记忆双重品格的电视文献纪录片,如何追求并达到“史”与“诗”的一致,是这种电视样式探索的课题,也是衡量其思想艺术水准的一个标尺。 看过十集文献记录片《伫马太行》,我认为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运用它多方面的优势使这部片子达到了一种高度:既有史的真实又有诗的感染。这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它取得了历史真实与现实思考的一致。《伫马太行》的历史线索具有思辨性。长期以来在中国抗战史上,对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评价不够,另一方面,对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作用的评价也有不够实事求是之处。《伫马太行》廓清了历史线索,以忠于历史的客观态度讲史,用10年时间采访积累,构筑了它的绝版历史画面。在其宏大开阔的叙事时空中始终响彻着一个强音:共产党是真抗日和能抗日的。八路军总部成立后仅10天就在陕西云阳举行了抗日出征誓师大会,随即东渡黄河奔赴抗日第一线,首战平型关,获取大捷;黄土岭歼灭战及百团大战,显示了八路军主力的战斗功勋,八路军“仗打到哪里,政权就建到哪里”的那些画面,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政治优势。历史记忆导向的历史结论令人信服,使观众更加了解和信赖中国共产党。 二、它取得了史的叙事与诗的开掘的一致。文献记录片自然是不可虚构的,否则就会丧失其直接可信性的优势。但它的文本形态毕竟是“第二历史”、“第二真实”。它的真实性与感染力,取决于取舍素材中,取决于结构作品中突出什么主线。《伫马太行》是靠历史说话的,对当事人和见证人的采访、历史照片、影像资料构成了它的画面主体。手法尽管平实却获得了很强的叙事张力。看那些名字上加了黑框的革命前辈,看白发战将笑谈当年战争;看穿插其间的聂荣臻救助美穗子,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以及左权将军给妻子的信等等,便会感到这部片子除了它的理性光芒之外,还有它的情感力量。事实说明,文献记录片不一定都是枯燥乏味或是思想大于形象的,它同样可以走向感性,这就是建构“第二历史”的力量。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伫马太行》以史的文本达到了诗的感染,在史的开掘与诗的叙述方面,达到了诗化的历史高度。 襟怀比群山更宽广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沈卫星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以其强烈的使命感和资源的优势,拍摄出一批质量高、影响大的电视文献纪录片,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而10集 文献纪录片《伫马太行》就是其中的一部。 该片通过真实纪录、用心解读来突出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的。尤其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以民族大义为重,促成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推动抗战的进程,受到全国人民拥护与爱戴的等一系列为今天观众所关注的问题。 如果抛开众多艰苦卓绝的战役行动的叙写,抛开奋勇杀敌的战斗经历的精彩记述,我以为,《伫马太行》还有一个最突出最感人之处,那就是创作者以如椽大笔,浓墨重彩地抒写了中国共产党人博大的胸怀,崇高的境界,高超的智慧和伟大的人格,并将这种可贵的精神品格雕刻在巍峨的太行山上,谱写进奔腾的黄河水中。也正因如此,我们今天的观众,才能再一次深刻理解并获得了一种强大的启示——历史为什么要将领导全民抗日的伟大旗帜,固执地交到中国共产党的手中。 作品首先是通过巧妙处理国民党与共产党、友军与我军等一系列关系,来歌颂中国共产党人的胸襟的。如周恩来“七·七事变”后一周即上庐山,第四次谋求国共合作,即使蒋介石逼迫红军只能缩编三个师且不设总指挥部,也不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衷,看后不禁肃然起敬。再如从朱德与阎锡山、卫立煌数次来往谈判的周旋中,见出共产党领袖的襟怀何等的坦荡。另外,作品还提供了诸如太原失守后八路军誓不撤过黄河等许多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史实,表明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真诚合作的高远境界和奋勇当先的牺牲精神。 作品在生动塑造我八路军高层决策者在浴血奋战中所体现出来的强大的人格魅力时,发挥了文献纪录片当事人亲历亲为亲见亲闻的优势,使今天的观众看后倍觉真实可信。综观全片,我们不仅看到了共产党的领导集体虽在陕北却全局在胸,虽身处艰险却义薄云天,也看到了他们在大兵压境时的从容,游击作战中的灵动,艰苦环境里的坚毅,金戈铁马间的柔情……所有这些,都在血与火的映照下更显其光辉。 人格化的历史与历史的人格化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边国立 十集文献纪录片《伫马太行》在宏观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下,在全国抗战总进程和战略全局的展现中,全面回溯了八路军的斗争历史。在众多抗战影视作品中,无论是样式和内容上都有新的探索,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宝贵的史料与各种人物的记述相结合,表现人格化的历史,让文献“活”在人物中。文献纪录片的历史追溯,首先是建立在史实本身基础上的对历史事实的记录,包括历史见证人的追述。这部文献片的编导通过10年积累,做了很宝贵的资料抢救性工作。例如用许多各种各样的当事人的回忆增强文献性品格,有很多八路军将 领,有八路军的机关工作人员,也有“狼牙山五壮士”之一葛振林等等。他们从各种角度讲述、补充历史,让历史和历史的思想在他们嘴里活了起来。同时,该片还努力从素材中发掘人物形象的内涵、展现人物的魅力。如国民党将领李默庵、卫立煌对朱德的胸襟和忠厚的由衷评价,左权将军给妻子充满亲情的信中饱含的对人民的挚爱和对敌寇的仇恨。二是将文献性与可视性相结合,努力表现活的历史,让历史“活”在文献中。如一开始就是画面外的摄制人员的同期声,一下子将观众视点安置在一个回溯历史的位置上。特别是,在很多段落中都有饱满的影像资料,使叙述绝不枯燥。如朱德在晋东南万人大会讲话,号召团结抗战,衔接蒋介石在国民党5中全会上叫嚣“溶共、限共、反共”,以及日寇部署、调动、作战的镜头,有很强的历史感性;如表现八路军的游击战越来越大,配合一组数字,说明八路军的游击战是积小胜为大胜,让历史“活”了起来。三是在历史的回眸中,获得时代性话题,赋予历史以昭示现实的意义。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站在历史的连接点上。今天以文献纪录片再现八路军抗战历史不是仅仅为了回眸历史,也不再是高唱胜利的赞歌,更重要的是从历史的传承中获得时代性话题。这部纪录片在十个专题中贯穿着两个根本点。一是以历史的记录告诫我们始终要高扬民族利益的旗帜,以民族利益为第一。如片中阐述的八路军坚持毛泽东统一战线的思想,在蒋介石不断制造的磨擦中始终坚持民族大义,处处以大局为重,不忘坚决同日寇战斗。二是充分表现了八路军是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本质特征。这支军队处处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必然能出现“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英雄群体。这种人民军队的本质特征,是我们永远不能改变的。 用历史和思想谱就的交响诗画 武警总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 丁临一 十集文献纪录片《伫马太行》是一部大气磅礴、震撼人心的佳作,它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的八路军,在以华北敌后为主战场的抗日战争中,所创造的痛击日寇的战争奇观,热情地讴歌了中国军民众志成城、可歌可泣的坚强斗争意志和辉煌的业绩,全片贯穿着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旋律,堪称为雄浑壮美的交响诗画。 《伫马太行》的核心事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到敌人后方去。在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之后,是我们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无所畏惧地挺进前线,率先举起了敌后抗战的旗帜。1937年9月,八路军在平型关痛歼敌板垣师团一部,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随即,八路军分兵插入敌后,在广袤的华北大地上展开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阳明堡奇袭敌军机场,长乐村围歼敌军25旅团,黄土岭击毙敌酋阿部中将,百团大战令敌伪闻风丧胆,八年抗战中八路军坚持西不过黄河退陕西,南不过黄河退河南,“伫马太行侧,夜夜杀倭贼”(朱德总司令诗句),涌现出无数如左权将军和“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烈,把华北大地变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伫马太行》直面敌后抗战的艰苦卓绝,既充分展现了日本侵略军自1937年冬天发起的九路围攻以后,频繁残酷的以“三光政策”为特征的清剿扫荡,给我敌后军民带来的苦难,更深刻揭示我党我军在强敌重压之下之所以能够打不垮、剿不灭,相反却不断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人民战争的伟大战略思想。正是由于我党我军高举反侵略的正义旗帜,承担起顶天立地的民族脊梁的使命,放手发动群众,团结改造友军,才成功地创建并不断扩大了抗日根据地,领导广大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可以说,《伫马太行》既真实而深刻地记述了我们的军队和民族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为未来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和重要启示。 总司令的魅力与纪录片的成功 八一电影制片厂研究室主任 张东 要求一部文献纪录片刻画人物,可能是不太切实际的,但是如果一部文献纪录片在不失真实的情况下刻画了人物,那无疑是一个突破。看十集文献专题片《伫马太行》令我最感动就是一个人物——朱德。它不只是纪录了一段历史,同时也纪录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纪录片不能塑造角色,文献纪录片更是如此。但是纪录片可以通过对素材的筛选、归纳,可以由编者在片中通过语言和文字直抒胸臆,也可以由第三者跳出来旁征博引,这是另一种“塑造”人物的方式。《伫马太行》就用这样的方法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真实生动、可亲可敬的朱总司令。 我们通过一段极其珍贵的影像资料,看到了雁门关下,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谦恭地与朱德道别。这除了能证明他对朱德的钦佩,恐怕不能有别的解释。而在汾河边上,朱德对陷入困境中的阎锡山报以最大的支持,给毛泽东发报称“不能在此危难之际不受命”,然后带着区区200人踏上征程。而就是这200人,在与日军遭遇时,朱德又毫不犹豫地用以迎击敌人,掩护群众撤退。美国记者眼中的朱德,与我们的角度有所不同。朱德的好朋友,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惊奇地发现“在秋收的行列里,一个身背一百五六十斤糜子的人,竟是56岁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而这位总司令,“穿着自己打的草鞋,竟和战士一样,每月只有一块钱的津贴,为此不得不戒掉了纸烟。”朱德生性谦和、内敛,为人敦厚,“朴素浑如农家翁”。他的为人得到友军及与他共事的同志们的一致称赞。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朱总司令以大义为重,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举抗日大业的气度。印象中温和的朱德唯一一次发火,是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朱怀冰,他痛斥来找八路军要地盘的朱怀冰,并且警告他,如果要打,我们一定奉陪到底! 这些精心挑选,仔细编排的内容,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朱总司令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塑造了一个令人敬重的朱德的形象。这些内容很像故事片中的情节,但因为它是真实的史实,不是虚构的故事,所以分量是不一样的。这也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来源:解放军报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