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追忆“激情作家”刘白羽(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 05:54 解放军报
追忆“激情作家”刘白羽(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追忆“激情作家”刘白羽(图)
  8月31日,素有“激情作家”美誉的白羽老人简朴的遗体告别仪式在301医院举行。望着他那安详的遗容,他许许多多与《解放军报》副刊交往的往事都涌上了我的心头……

  今年8月中旬,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精心组织了一个整版的文章,作者都是当年亲身参加过抗战的文学名家,其中开篇之作便是年届89岁高龄的刘白羽老人。那天接到我们的约稿电话,白羽老人很高兴,很快决定将已经写就的《黄河的精魂》拿出来发表。这篇优美的散文一经见报,立即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8月25日上午,我们准备去看望
病榻上的白羽老人,也顺便给他带去8月22日刊有《黄河的精魂》的军报。正巧这时汪新伟秘书打来电话,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说白羽老人已经走了。哽咽中,汪秘书告诉我,白羽老人不慎摔倒后导致脑出血,而后住进了301医院,他是于8月24日下午2点40分不幸故去的。

  我感到震惊。这怎么可能呢?

  白羽老人几个月前在电话中对我说过的话还犹在耳边呢!他说从写第一篇小说起,到明年就是自己从事革命文学创作70年了,他要与病魔抗争,与生命有限的时间赛跑,用力所能及的创作迎接这个重要日子。我们知道,这些年来,只要身体允许,白羽老人每天都坚持写作,即使在行动已十分不便的时候,他也坚持每天写几百字。

  就在这次谈话的第二天,刘白羽让人给本报长征副刊送来了仅仅600字的《誓言》,看着那用颤抖的手写出的已经很不规则的字迹,我们被深深感动了。这篇文章是白羽老人特意为纪念抗战胜利而写的,这是一个八路军老战士的誓言,这是一个文艺老兵的誓言,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是一颗老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其实,在我看来,这何尝不是老人与病魔抗争,为革命文学事业奋斗到底的誓言呢?让我们万万想不到的是,这篇《誓言》和《黄河的精魂》一起,竟成为白羽老人文学人生的压卷之作,成为他革命文学的最后绝唱。特别是刚刚见报的散文《黄河的精魂》,是他走前最后一篇见诸报纸的作品。据汪秘书介绍,8月22日上午,白羽老人还叮咛这篇文章见报后尽快拿给他看一下,可他却未能看到生平最后一篇被刊发的作品。

  仿佛还是昨天。这些年来白羽老人对军报文艺副刊的支持,让我们这些编辑们难以忘怀。大概从2000年开始,他每年都给副刊写来稿件,多则一年两三篇,少则一篇。用他的话说:“我是一个兵,我的作品首先应该提供给《解放军报》。”记得是200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前夕,白羽老人作为毛泽东发表《讲话》之前3次被请进窑洞征询意见的知识分子代表,自然感慨很多,他给我们寄来了精心撰写的文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无论是文学性还是史料性,这篇文章都有很高的价值,后来被多家报纸转载。2003年10月,“神舟5号”升空的当天,白羽老人刚刚去医院探望吴英恺院士回来,激情难抑,挥笔写就抒情散文《为胜利而高歌》,随后立即给我们寄来。文中那“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兴奋,读之让人感动。一个多月后,正逢毛泽东同志诞辰纪念日,他又应约为我们写就散文《毛泽东引我上战场》,记述了毛泽东1938年派他去前线工作的经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羽老人将文章连同毛泽东让他带美军观察员卡尔逊去前线的信件手迹,也一同拿来交由我们发表。作为手迹,这封信是首次见于媒体。卡尔逊是罗斯福的密友,当时是奉美国军方之命来考察八路军的游击战的,毛泽东派刘白羽同志陪同卡尔逊去前线,可见也是负有特殊使命的。这篇文章的内容,同样也引起国内媒体和史学界的关注。

  其实,早在此前,白羽老人曾亲口向我讲述过这件事的缘由。1938年2月的一天,毛泽东在延安与刘白羽等一批文学青年见面,毛泽东一一和大家交谈并征询意见,轮到刘白羽时,毛泽东说:“刘白羽同志,你去教书吧!”一句话,让刘白羽顿时满面通红,他说:“我要上前方去打仗。”这是刘白羽平生跟毛泽东说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决定了刘白羽军事文学写作的一生。三个月后,毛泽东便派他带着文艺工作团与卡尔逊一起到了抗日前线。许多年后,抗战胜利了,内战又接着爆发,他又向中央领导说过一句同样的话。那是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与他的一次谈话。周恩来说:“白羽,现在内战爆发了,你有两个地方可去,一个是到香港作统战工作,一个是回解放区。”刘白羽应声说了句对毛泽东说过的话:“我要回解放区去打仗。”于是他又到了前线。作为新华社的特派记者,他随军第一个进入沈阳,第一个进入北京,第一个进入武汉,写下了无数篇脍炙人口的战地新闻、文学佳作。正是多年的战地生活赋予了他创作的澎湃激情,才有了此后诸如《长江三日》、《日出》、《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等不朽的文学名篇,才有了《第二个太阳》、《心灵的历程》、《风风雨雨太平洋》那样载入中国文学史的鸿篇巨制。69年的军旅生涯,白羽老人是伴着炮火走过来的。战争年代不说,即使在全国解放以后,也是哪里有战事,哪里便有他的身影。50年代初,他两次赴朝鲜前线,写出了《板门店帐篷外的血迹》、《我们在审判》、《大同江》等产生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1958年8月,我炮击金门的炮声刚响,刘白羽便到了厦门前线,于是,《万炮震金门》、《这里永远是春天》等一篇篇振奋人心的新闻,迅速见于《解放军报》等中央媒体。刘白羽不仅是文学工作者的楷模,同样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榜样。按照白羽老人的话说:“我是一个兵,我的位置在一线,在战场,在生活的漩涡中。”去年“八一”前夕,他以《我是一个兵》为题,写了一篇谈自己经历的散文,交由我们发表。实际上,他是在现身说法地向部队青年官兵阐述热爱生活这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同样是在8月,去年我应解放军出版社之约,主编了一套《老兵大家散文随笔丛书》,作者包括邓友梅、林非、谢冕、李国文等一批曾当过兵的著名作家,开篇之作又是刘白羽的文章。在这十几位作家中,白羽老人年纪最大、资历最深、名望最高,但是,他却是第一个完成了书稿。那些天,正是酷暑时节,老人左挑右选,把他将近70年间最满意、影响最大的诸如《长江三日》、《日出》(其中一些是发表在军报上的)那样的名篇汇集一起,题为《风霜集》,连同他的签名题字及代表他将近90年风雨人生的照片一同送到了报社,在《总序》之后,他又作了自序,文章就是发表在军报长征副刊的那篇《我是一个兵》。《风霜集》是白羽老人一生50余部作品中的最后一部,是他近90年风霜岁月的结晶,是他向读者奉献的最后一枝芳香四溢的玫瑰。就在他去世前不久,当与我谈及《风霜集》时,还说打算把他的新作与其他纯粹的战场纪实作品一块交我编辑,再出一部自选集,作为明年他文学生涯70年的纪念,没料想,这竟成为他一件未竟的心愿。

  白羽老人被称为是一名“激情作家”,他的激情源自哪里?来自他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来自他对生活的真诚热爱。正因为有如此之大爱,白羽老人将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作为在国内、军内文化界长期担任要职的领导人和文学大家,他有珍藏的图书,有令世人惊羡的字画,而这一切,他都一一交给了国家,也包括他的遗体。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白羽老人的磊落情怀将永为后人所敬仰。

  刘白羽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党的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他1998年7月离职休养,享受正兵团职待遇。

  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刘白羽共发表作品50余部,400多万字,有的还被翻译成英、俄、德、缅等文字。1950年他参加编制的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他的散文集《芳草集》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和1986至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灵的历程》获1990至1994年度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长江三日》、《日出》等多部名篇佳作被选入中学、大学教材。

  2002年1月25日,刘白羽立下遗嘱:“我的遗体交给医院解剖。如尚有有用器官,能给别人一点生命力,是最好的事。”“遗体火化,骨灰与我的妻子汪琦同志的骨灰一道,投入大海的汹涌的波涛。”“我将我的手稿,我写的书,我编的书,我写作的桌椅及桌上的文具,我获得的奖章、奖状,我保存的各种艺术品、字、画,我所有的照片,以及我最爱的书,都全部集中交给国家——中国现代文学馆。”(来源:解放军报第5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