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路透社录音师遭美军枪杀 伊战殉职新闻人超越战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 18:34 中国日报网站
路透社录音师遭美军枪杀伊战殉职新闻人超越战

28日,路透社录音师瓦立德·哈利德的叔叔趴在尸体侄子上痛哭。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伊拉克警方8月28日透露,路透社一个报道小组当天在巴格达执行采访任务时遭到美军狙击,一名录音师被枪杀,另有一名摄影师受伤并且被美军扣押。根据法国巴黎“记者无国界组织”的最新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66位新闻工作者在伊拉克战争和冲突中死亡,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越战20年殉职的新闻记者的总数。

  ***采访小组一死一伤

  据外电综合报道,遇害的路透社录音师名为瓦立德·哈利德,今年35岁。28日,他所在的报道小组根据伊拉克警方提供的线索,开车前往巴格达西部城区采访警方与武装分子冲突事件。当他们来到一个清真寺附近时,突然遭到枪击。哈利德的面部被一发子弹击中,胸部至少有4处中弹,当场死亡。

  同行的摄影师哈德姆是现场唯一的目击证人,他在枪击中背部受伤,之后又被美军扣押。哈德姆表示,当他听到枪声响起时,抬头正看到一个美军狙击手站在旁边一家商店的屋顶上。

  事发后,又有两名路透社记者赶到现场,他们也遭到了美军短暂拘押。他们在被释放后透露,美军士兵“像对待狗一样地”对待他们。

  ***美军只调查不道歉

  路透社全球执行总编戴维·施莱辛格28日在网站发表声明,要求美军对此事件展开“全面而公正”的调查,他表示:“一名勇敢的记者失去了生命,一人受伤并被拘禁,而他们所做的不过是坚守本职、报道战争的事实和场面。我们为这样的巨大损失感到非常悲痛。”据悉,哈利德还有一个7岁大的女儿,而他的妻子正怀有4个月的身孕。

  美国驻伊大使哈利勒扎德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件,美军将对此事进行调查。但他同时也表示,军事行动并非一门“精确的科学”,“有时候错误在所难免”。此前,驻伊美军对于所有这些记者遇袭事件都拒绝予以道歉。目前,被美军拘押的哈德姆也仍然没有被释放的迹象。

  ***

伊拉克成新闻工作者最危险“死亡地带”

  据悉,哈利德已是第四名被驻伊美军打死的路透社记者。2003年,两名路透社记者分别在巴格达的巴勒斯坦饭店和阿布格莱布监狱外遭美军袭击以身殉职,2004年,一名路透社记者在拉马迪被美军狙击手开枪打死。在今年8月初,还有一名该社记者被美军逮捕后关押在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至今仍拒绝透露拘捕他的原因。

  巴黎“记者无国界组织”(RSF)8月28日表示,自从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打响以来,已经有包括新闻记者及其助手在内的66名新闻从业人员在伊拉克殉职,而根据设在纽约的“保护记者委员会”的统计,这个数字还要高,至少有52名记者和21名助理人员遇难。据悉,在1955年~1975年的越战期间,新闻记者的全部死亡人数也只有63人。

  “记者无国界组织”指出,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伊拉克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而且就在战争打响后的第3天就有4人遇难。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摄影记者保罗·莫兰在的汽车炸弹袭击中身亡,3名英国“国际电视网”记者死于炮火袭击,据同行的摄影师称,是联军向他们开了火。此外,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中,还有22名新闻工作者曾遭到绑架,除了1名

意大利记者被绑架者杀害,其他均获得了释放。

  ***记者独立报道“不可取代”

  目前,“记者无国界组织”正在积极呼吁加强对记者的保护。自从2003年7月一名路透社的电视记者没有穿防弹背心被美军坦克上的机枪手远距离打死后,美国有线新闻网(CNN)便要求所有的战地记者外出采访必须穿防弹背心,同时必须有安全人员陪同。CNN执行副总裁伊森·乔丹每次派摄制组去战区时总会说:“你们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其次才是新闻报道。”

  《华盛顿邮报》驻伊拉克的记者在得到两辆崭新的带装甲的采访车后,不得不磨掉车身光亮的油漆才开车上路,这样才不至于引人注目,从而减少成为袭击目标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记者遭到伏击甚至被美军开枪误杀误伤的事件还是时有发生。一些美国资深记者认为,今天去报道伊拉克的记者比当年报道越南战争更加危险,因为当年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军队并不把记者当成攻击目标。胡志明认为可以把新闻记者当成转变美国公众对战争态度的工具。当时的一些美国记者可以只带翻译乘牛车去一些乡下采访。但如今即便是装甲采访车也未必能保证在伊拉克新闻工作者的生命安全。

  然而,正是有这样一群战地记者勇敢地来到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伊拉克,世界才能及时了解那里所发生的一切。美国资深新闻工作者威尔逊曾撰文指出,要洞悉今天的伊拉克和在那里发生的扑朔迷离的战争,战地记者的独立报道“无可取代”。(康娟)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