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临沂人民弘扬沂蒙精神续写爱国拥军新篇章(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 16:57 中国国防报
临沂人民弘扬沂蒙精神续写爱国拥军新篇章(附图)

本报特约记者 卢军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蒙山沂水情谊长——临沂人民弘扬“沂蒙精神”续写爱国拥军新篇章

  刘贵和 本报特约记者 孟斌 卢军 本报记者 费士廷

  8月1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里人头攒动。由山东省委、省政府主办的《沂蒙精神大型展览》深深吸引了首都各界群众。

  临沂地处著名的革命老区——沂蒙革命根据地。这个根据地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和平建设时期,临沂人民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续写着爱国拥军的新篇章,先后涌现出“沂蒙新红嫂”戚洪桂、“爱国拥军好妈妈”胡玉萍等一大批拥军典型,所属12个县(区)全部被表彰为“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单位”,临沂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前不久,记者穿行在沂蒙大地,深切感受着沂蒙人民的深情厚爱。

  优抚对象多是老区的光荣,把他们照顾好是我们的责任

  7月21日,在绿树成荫的临沂动植物园里,职工徐智勇激动地告诉记者:“我能有今天,多亏了李书记,他对我们退伍兵真是格外亲!”

  徐智勇曾在青海省果洛州的武警某部服役3年。当兵期间,因中耳炎引起并发症,导致听力下降,2000年退伍后,鼻腔又长了恶性肿瘤。当时,小徐的父亲下岗,母亲患病卧床不起,家里生活困难。

  徐智勇退伍后被安置到新华印刷厂上班,谁知车间噪音、粉尘却让小徐的病情加重。2003年春节,市委书记李群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动情地说道:“子弟兵为国家做出了奉献牺牲,老区人民不能亏待他们!”当年8月,经过李群书记多方协调,徐智勇被重新安排到工作环境较好的动植物园上班,月薪近千元。

  改革开放后,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临沂市历届党委班子致力于传好沂蒙精神的“接力棒”,让爱国拥军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临沂市在战争年代是革命老区,和平时期是兵员大市,优抚对象达30多万,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1名优抚对象。其中,烈属、伤残军人占有较大比例。

  优抚对象多,经济负担重。但历届党委班子的思想认识却高度一致:优抚对象多是老区的光荣,把他们照顾好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以实际行动支持部队建设、为党分忧的大事。

  在及时足额发放抚恤补助金的基础上,他们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随着经济发展而增长的机制,并通过市、县、乡三级领导带头帮扶,广泛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较好地解决了特困优抚对象的生活和治病难题。2004年初,临沂市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今年6月,市委书记李群被济南军区表彰为“党管武装好书记”。

  蒙山有顶,沂水有界,沂蒙“红嫂”的故事说不完

  在许多人眼里,“红嫂”就是“沂蒙精神”的缩影。

  曾用乳汁救伤员的沂南县横河村老妈妈明德英;三忍丧子之痛,再送四子、幺子参军的临沭县曹村刘大娘;不知疲倦摊煎饼、做军鞋的蒙阴县烟庄“沂蒙六姐妹”……当年的“红嫂”是沂蒙人永远的骄傲。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记者在临沂市采访期间深切地感受到,沂蒙新“红嫂”对子弟兵的爱依旧是那样的博大无私。

  王敏,一位普通的沂蒙山女儿。在146医院做护理工作期间,她作了一个谁也意想不到的决定:嫁给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伤残军人、某部班长杨国喜。

  杨国喜是连队训练尖子,在进行器械训练时突然摔下,造成骨髓血管畸形,胸骨十二根以下肌肉萎缩。住进医院后,曾经相处5年的女友离他而去,双重打击让杨国喜几乎绝望。

  在护理杨国喜的过程中,王敏渐渐地被他献身国防事业的高尚情怀所感动,毅然向他抛出爱的绣球。面对亲朋好友的不理解,王敏说:“国喜是为了国防事业致残的,我要用爱去治愈他肉体和心灵的创伤。”

  婚后的生活,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王敏每天为大小便失禁的丈夫一遍遍擦洗身体,推着轮椅上的丈夫四处求医……4年时间,她坚强地挺了过来,并最终让丈夫站了起来。她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她也被丈夫老家所在地的三门峡市、河南省多次评为“拥军模范”。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伴随着这首久唱不衰的沂蒙小调,更多的新“红嫂”在沂蒙大地涌现:有独挑家庭重担、支持儿子安心服役的费县军属戚洪桂,有一心为战士牵红线、当红娘的沂南县鲁庄乡妇联主任李秀莲……蒙山有顶,沂水有界,沂蒙“红嫂”的故事永远说不完。

  “不为别的,就想让‘红嫂’所代表的沂蒙精神世代相传”

  300多幅珍贵的照片,200块制作精美的展板,一辆客货两用车……记者来临沂采访时,沂南县供电局职工刘文生又开始了他的《红嫂颂》全国巡回展览。

  1985年8月,时任山东矿业学院辅导员的刘文生组织一批大学生到沂蒙山考察,听到许多“红嫂”的感人事迹,但令他遗憾的是,多数都是在民间口头流传。当时,他萌发一个念头:要把这些曾经为共和国做出巨大牺牲的“红嫂”的事迹整理出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考察结束不久,刘文生主动申请从省城济南调到沂南县工作,并开始着手搜集整理“红嫂”的资料。20年来,刘文生在搜集资料的途中被石头砸伤过,也曾被歹徒抢劫过,但他始终痴心不改,先后采访搜集了上百名“红嫂”的事迹,拍摄照片1000多幅,整理出20余万字的文字资料,被人们誉为“中国追寻‘红嫂’第一人。”

  除了付出许多不为人知的辛劳,刘文生还欠了债。有人问他:“你这样辛辛苦苦图个啥?”刘文生平静地说:“不为别的,就想让‘红嫂’所代表的沂蒙精神世代相传。”

  让沂蒙精神世代相传,这是沂蒙人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唤!

  近年来,临沂市先后投资对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红嫂”纪念地等进行维修,开辟了独具特色的沂蒙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并邀请理论界专家召开沂蒙精神座谈会,举办沂蒙精神展。

  临沂市河东区汤山顶上有一座烈士墓,过去人们只知道这里安葬着3位烈士。现年53岁的退伍老兵郑沂家,为了搞清烈士的姓名和事迹,20多年来累计行程10多万公里,足迹遍及8个省市,尽其所有为烈士树碑立传。费县白石屋村是著名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87岁高龄的戚建生老人每天坚持为前来参观的人们唱这首歌,讲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