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反“扫荡”中的《连环画报》(组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 05:54 解放军报 |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 ![]()
这是丁里同志写的歌剧《钢铁与泥土》中的一句台词,我常常背诵,觉得有壮怀激烈的豪情。 我也喜欢背诵荆柯刺秦王临行前,在易水河畔辞别燕太子丹时的引吭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两千余年后的我们恰恰战斗在古燕国的易水河畔,狼牙山的山麓,这时抗日战争进入到更加艰难而残酷的第六个年头。 11943年的秋季,反“扫荡”拉开序幕。这年我十七岁,刚转为正式党员,第一次跟着战线剧社戏剧队长鲁丁同志到红一团二连去。二连在狼牙山东麓的沙岭村,负责保卫山顶老君堂团指挥所的侧翼安全。 鬼子抢粮的汽车,每天在狼牙山前小平坝子上往返,像吸血鬼一般,将黄澄澄的粮食不停地往敌占区运。团指挥所决定抽四连和二连的一部分兵力,在塘湖镇至山北镇之间的林泉村打一次伏击战,惩罚抢粮的敌人。林泉村距东西敌据点都不到十里路,只能速战速决,不然就会被增援的敌人包围。这一仗我和鲁丁分在负责掩护的二连三排。 早上八点多钟,林泉伏击战打响,战斗仅持续了二十来分钟就停止了。事后知道此次伏击毙伤日军六十多名。由于塘湖镇敌人增援得快,未能全歼所围之敌,且部队多了一些伤亡。 我和鲁丁不分昼夜配合卫生员为伤员们换药,喂水喂饭。又就地掩埋烈士遗体,送伤员到山洞隐蔽起来。连续几天,我的心情特别沉重。 指导员发现我情绪有些低沉,没有批评我,特意给我详细讲述了林泉伏击战的经过:“……那天,雾特别浓,敌人比往常出动得晚,到八点来钟,才发现一百多个鬼子顺着公路从东向西行进,我们埋伏的两挺机枪突然向他们扫射,撂倒了一片。一排长立即带小鬼班冲上公路,投出一排手榴弹,炸得鬼子吱哇乱叫,接着与顽抗的鬼子拼刺刀,个个都像小老虎似的。二排和四连的同志们也冲上来,正在围歼残余鬼子时,塘湖镇敌人的援兵到了,我们不得不撤出战斗。那时还没有一人负伤,只是撤退时受到敌人交叉火力的射击,才付出了血的代价。我认为这还是一次胜利的战斗,打击了敌人抢粮的气焰。你到班里调查一下,英雄人物很多。”指导员又提醒我:“你会画画,把伏击战的英雄们画出来,既是对烈士们的纪念,又能增强大家的战斗意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增强战士们抗战到底的信心!” 我立即到一排调查一排长和小鬼班战士们的英雄事迹。之后,我伏在一块岩石上,用铅笔画了十幅连环画,题名《林泉伏击战的英雄们》,经三位连领导审查后,马上派通讯员送到山顶老君堂团指挥所。第二天,指挥所电话通知二连,让我马上上山把连环画油印成画报。 2狼牙山上的老君堂,地处险峰。团指挥所,就设在石洞中。红一团团长邱蔚同志,易县县委书记杨世杰同志,易县县长赵鹏飞同志在此指挥作战,洞中架了三张床板,摆了一部手摇电话机。机关人员和警卫排、工兵排的战士们,只能住在崖边和羊肠小路上。我被安排在储藏室的草屋内,屋里放着一架油印机和一些纸张,县委宣传部部长杜唐同志和一位油印员同我住在一起。 画报《林泉伏击战的英雄们》出版了,定名《连环画报》,油印一百五十份,分发到各个连队和民兵小组,很受欢迎。团政治处主任通知我不要下山回连,把画报继续办下去,由我一人负责采访、编绘、刻印、分发。好在年轻,担子越重越高兴。 县长赵鹏飞同志时常到草屋来看我画画,他建议画报报道一下东西水的民兵小组,他们的麻雀战打得很出色。 县长的建议等于下达了命令,我立即去棋盘陀附近寻找这个民兵小组。难办的是,为寻找战机,他们到处流动,谁也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 无人领路,我独自一人从老君堂出发,绕过狼牙山最高峰大梁陀,攀登十余里的崖边小径到棋盘陀,下山转了几个小山庄,终于在半山腰只有几户人家落脚的地方找到这个游击小组,他们共有四个人。他们发给我一枝小马步枪,三发子弹,约我去看看柿子林战斗的现场。 我跟他们爬上石家瞳村北的一座小山,他们指着山下一片柿子林对我说:“那天,十几个鬼子从村里出来,拿着大筐来抢摘柿子,我们在山上隐蔽好,先不惊动他们。等他们上了树才一起开枪,真够好看的,像树上掉落一堆烂柿子,七八个鬼子死于树下。村里又出来几个鬼子,不是抢柿子,而是抢死尸,又被我们撂倒几个……我们撤到后面山上时,鬼子才狠劲地进行报复,又是机枪扫射,又是轰炸,没伤我们半根毫毛。” 他们又对我说:“跟我们去打一仗,看回现场的!”于是我随他们转移到东水村外一个小山上,等了很久,才发现从村里出来三个鬼子,他们像是在寻找什么东西。我的枪还未瞄准目标,他们四枝枪便打响了。只见敌人纷纷倒下。这时听一个队员喊了句“快下山看看!”当我们下到半山腰,发现上当了,原来这三个鬼子是诱饵,村中还藏着很多敌人,正等着我们进入圈套。游击队员非常机警,及时相互掩护撤了出来。 回到老君堂,我立即编印了一期关于保卫柿子林战斗的《连环画报》。 3反“扫荡”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最突出的是红一团的一连,在坚守莲花陀的战斗中,连续粉碎敌人三次围攻,毙伤敌人百余人,自己伤亡却很少。莲花陀在棋盘陀的西面,是狼牙山五陀三十六峰之一。 团政治处主任让我出版一期关于保卫莲花陀战斗的《连环画报》。事前,政治处通知了一连连长,让他从莲花陀下来,到甘河村村口等我。 一连连长原是军分区司令部警卫连的连长,我与他早就相识,他总叫我小鬼,或呼我绰号。他早早就在村口等候着我,亲热地拉我坐到石阶上,像拉家常似地讲述保卫莲花陀的战斗经过。 报道莲花陀保卫战画报的结尾,我特意用了被敌人抓去跑回来的民夫提供的素材:围攻莲花陀的鬼子兵死了很多,敌人在大山区很难运回尸体,便将死尸的头砍下来,装进几个大麻袋,放在骡马上驮运。路上,一个民夫见麻袋不停地淌血,便问另一个民夫:“麻袋里装的什么?”对方偷偷地回答:“听说装的是粮食……”简短的对话,是对日本侵略军“扫荡”的绝妙讽刺。 两天后,敌人果然集中兵力向狼牙山的莲花陀和条条岭进攻,枪声炮声在山谷中震荡,敌机擦着山沟反复投弹扫射。如敌人顺山沟进攻,便到老君堂的山根,石崖上的指挥所就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下。团指挥所里的人,立即攀上老君堂上边的崖顶,在无路的山梁上向北转移,当登上雪蜇岭时,部队与于狼牙山东侧迂回的敌人遭遇了。团警卫排的重机枪班抢占了制高点,猛烈射击,把敌人压了下去。敌人虽然强攻了两次,也没有成功。东西两侧的敌人被击退后,我随指挥所又回到老君堂,出版了一期关于雪蜇岭遭遇战的《连环画报》。 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我的脑海里依然浮现出《连环画报》中的很多很多反“扫荡”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们还是那么年轻,还是那么朝气勃勃,那么富有战斗精神。时光的流逝不会使他们苍老,也不会减弱他们的光辉……(来源:解放军报第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