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军旅文学:题材与价值取向的失衡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08:45 人民网

  朱向前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十年军旅长篇小说硕果累累。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相当水准,收获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以一种更加个人化的姿态灵活多样地融入了当代文学之中。军旅文学的整体风格也由以往的单调、高亢逐渐变得丰繁和深沉。进入新世纪以来,军旅长篇小说的势头更加强劲。随着徐贵祥、柳建伟在第六届茅盾文学评奖中双双折桂,愈
益凸显了中青年军旅小说家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崛起。以军旅长篇小说的繁荣为标志,中国当代军旅文学正在掀起“第四次浪潮”。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日渐升温的军旅长篇小说创作还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与缺憾,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创作题材与价值取向的“两种失衡”。

  所谓创作题材的失衡,具体而言,就是现实军营题材相比较历史战争题材、地方题材的一种不平衡。其实,此一倾向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创作中即已见端倪。比较起来,当下的现实军旅题材倒有几分寥落。殊难预料的是,此一倾向在随后的时光乃至十年以来的军旅长篇小说创作中愈益彰显直至成为天下大势———在一片“向后看”、“向外看”和“向前看”的大批作品包围之下,寥寥几部关注当下军营现实题材的长篇就多少显出了一种独木难成林的尴尬。

  如果说,一种简单的量的对比还显得武断的话,那么,我们还可以指出两点:一是部分优秀军旅作家其优秀长篇作品只有非军旅题材而无军旅题材;二是比较同一个优秀作家的优秀长篇,往往写过去胜过当下、写地方胜于军旅。如此看来,现实军旅题材的羸弱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是,军旅长篇小说创作题材何以失衡?军旅作家何以应对?

  当然,这个问题十分复杂,也决不是一篇短文能够说清楚的。但我们也不妨择其要点简短捷说,比如说战争题材。众所周知,对于文学而言,战争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智慧和丰富的美学内涵。战争本身具有一种天然的结构张力,在特定的极端环境中蕴藏着最为特殊的生命体验和最为真实的人性内容以及最为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最适合承载作家对于战争历史及复杂人性的深入思考,因而也最容易产生震撼效果和巨大影响(《穿越死亡》、《亮剑》、《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作品都当得起惊心动魄四个字)。再比如说地方(乡土)题材。军旅作家的主体队伍多由“农民军人”构成。他们的文学之根始终深植于乡土之中,在那里有他们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体验和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离乡日久,乡愁日深,经年的情感酝酿,恰当的审美距离,真切可触的生命记忆与狂放不羁的自由想象一旦找到了恰当的创作视角,离一部佳作的诞生也就不远了。(《第二十幕》、《日光流年》、《北方城郭》恰恰最能见出周大新、阎连科、柳建伟的个性、才情与风格。)反观当下军营现实题材,往往是既无战争题材的惊险故事和人性深度之优势,又无地方(乡土)题材的诗情画意和文化底蕴之便利,它难以“借势”,也无法“藏拙”,最需要的是军旅作家们直面现实,正面强攻,前提当然是熟悉生活。而不少军旅作家似乎恰恰在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对日新月异的新军事变革中新的军事思想、理论、观念乃至新的军事技术武器装备等等感到陌生,不懂,因此不能立于潮头引领风骚,即便以针砭军队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猖獗而见出思想锋芒的《明天战争》一旦进入结尾的所谓跨国电子对抗描写时,马上就显得底气不足而导致了虚飘恍惚,最终落下了“蛇尾”之嫌。还有,由于长期脱离基层,对我军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矛盾和社会转型中广大官兵的思想情感隔着一层或不甚了了,因此不能潜入深处感知时代大潮的水温和涌动。《突出重围》严格说来也是一部前瞻性作品,它所表现的演习用人体制、演习科技水准,实际上更多是传达了作家对我军未来的一种理论设计,对当下军营现实有相当的超前性和隔膜感。凡此种种,再加上部分作家对军旅文学功利性和军队文艺政策的片面理解,在处理现实军营题材时往往瞻前顾后,甚至作茧自缚,以谙熟武警官兵生活和情感脱颖而出的《中国近卫军》,面对当下警营中丰富、复杂甚至尖锐的现实矛盾时,就显示出了游移的心态和潜意识里的顾忌,从而收敛起了批判的锋芒,削弱了作品的力度和深度。更有诸多提不起来者,要么虚情假意,要么轻描淡写,要么干脆绕开现实,取道别处了。

  所谓价值取向的失衡,具体而言,指的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不平衡或曰精神追求与商业利润之间的不平衡。大体说来,此一失衡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之初市场经济的骤然提速与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那时间,商海滔滔之中,金钱的杠杆作用通过一只无形的大手逐步渗透进文学世界,军旅文学亦概莫能外。在此种情势之下,军旅作家或军旅长篇价值取向的分化与失衡便在所难免了。十年一路走来,情形一分为二。一是少数出道早而道行高的作家利用名气和实力抓住机遇迅速与影视联姻,依靠一部大戏一炮打红从而占得先机,从此片约不断,好戏连台,不搞工作室,不进行流水作业都不足以应付局面,为了赢得社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或小说与剧本套写,或先剧本而后小说,或先小说而后剧本,或联袂出台,携手上市,如此等等。此一类作家虽然当红,但与严格意义上的军旅文学和严肃的军旅长篇小说创作已基本无涉。二是有的作家虽然还在坚持写作军旅题材甚至是现实军营题材长篇小说,但其作品兵味稀薄,或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或硝烟味淡,脂粉气浓,为了“卖点”、“看点”和“亮点”,不惜损失甚至放弃军旅文学的基本品格为代价,迎合时尚,认同世俗,引进暴力、滥情以及商界的尔虞我诈与官场的明争暗斗等商业元素,当代军营变成了“欲望化叙事”的又一个背景与空间。此类军旅长篇小说不过是打着军旅文学之名行与金钱媾和之实,与当下行进着的军营现实基本无涉。

  一直以来,追求崇高阳刚和英雄主义都被视为当代军旅文学的精神特质、美学风范和价值取向,这也是逐渐形成军旅文学区别于其它文学最显在的美学气质。它的作用主要在于陶冶精神、洗涤灵魂、昂扬士气、凝聚兵心、铸造军魂。而长篇小说由于体裁的优势,最适合体现军旅文学这一精神特质和美学品格,不少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均以或崇高雄伟或凝重深沉或慷慨悲壮的基调和磅礴大气、瑰丽阳刚的风貌征服了广大读者,深入持久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操、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它们已然成为了点燃时代青年理想的火炬,唤醒广大官兵战斗激情的号角。它们的价值就在于无价。如果我们仅仅出于市场考虑就放弃精神追求,那么无异于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诚然,当下的部队现实与当代的社会生活正日甚一日地水乳交融,笔者也无意强调军营特殊性与地方复杂性的二元对立。但急需注意的是,军旅作家在表达社会转型期中的军地融合过程时要有一个恰当的分寸和尺度,这确实需要探索,需要深入,需要“身入”和“心入”,需要深刻的分析、思索、解剖和批判。要有坚守,不能跟风。否则,过于世俗化与社会化的创作路向不但无助于军旅长篇小说的题材创新和对军营生活的多样性开掘,反而可能对军队和军人的形象带来损害,从而侵蚀乃至消解军旅文学的品牌效应和美学品格。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要探求军人精神源泉,必得从生活中去寻找,要坚持现实军营题材创作就更是如此。最后回应本文中的“第一种失衡”,应再作如下呼吁:希望有更多的军旅作家坚守军营,立足当下,在绿色加方块的限定中“掘一口深井”,一方面努力跟进中国军队现代化的进程,及时了解与熟悉高新技术前提下的新军事变革,并完成艺术转化;一方面努力深入基层,把握广大官兵的脉搏与广阔军营的现实矛盾,反映出现代化进程中的军人的真情实感。舍此一途,军旅长篇小说创作的持续繁荣无从谈起,甚至军旅文学的最终流失亦非危言耸听。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04日 第九版)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