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中国海洋利益面临侵害 需制定海洋战略维护海权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 09:0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20日电 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载文章指出,当前,中国海洋利益面临侵害,关注中国的海洋利益,从维护、利用好战略机遇期的高度看待海权问题,把维护海权作为重要国策,确立国家海洋战略与机制,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课题。

  文章指出,当前,中国海洋利益面临的主要侵害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岛屿被侵占。在中国东海方向,日本一些右翼团体和极少数地方议员频频登上钓鱼岛,企图造成既成事实,并试图以该岛为起点,与中国争夺东海部分海域;在中国的南海方向,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一些周边国家已陆续侵占了我40多个岛礁。

  二是海域被分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领海范围扩大到12海里,并规定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中国与各领国之间没有达到400海里的自然地理现象,这客观上决定了中国与领国不可能同时拥有宽达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解决办法只能是通过相互协商,但一些国家单方面宣布海洋专属经济区的大陆架,造成中国120—150万平方公里海域为争议区。

  三是资源遭掠夺。中国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鱼类等资源,受经济利益趋势,周边许多国家侵犯了中国的海洋资源,而且对中国政府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置之不理,宁愿与世界一些石油公司合作开采,也不愿意同中国进行共同开发。

  文章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现有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然而,海洋中丰富的多种资源,足以提供巨量财富和需求保证。中国海域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保证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近十几年来,中国在海洋上的地位和对海洋的投入都有显著的提高。但各个项目、各个行业的进展,并没有形成合力。中国并没有国家一级的海洋计划。因此,中国的海洋不仅有待加强投入,也迫切需要有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

  文章特别指出,1994年《国际海洋法公约》生效,全球海洋的1/3已成为各国的专属经济区,使深海大洋的竞争更趋剧烈。突出的一例是日本,日本明确提出要在海洋科学里“起领导作用”,与美国争雄,政府斥资6亿美元建造5700吨、210米长的大洋钻探船,比美国的大三四倍,准备将来打穿地壳。韩国提出了“21世纪海洋韩国”计划,要从陆地型转为海洋型,在其东海济州岛西南,已经建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海上观测平台。韩国的水下无人运载器也已经不在美国之下,欧洲在海洋的气候研究上已经超过美国。这些海洋上的科学举措,实际意义远远超出学术范围。

  文章说,美国利用当年监测前苏联核潜艇的高技术,正在建设海底观测网,向下监测海底和地壳深部,向上观测大洋水层,通过光纤联网,进行多年连续的自动化观测。预计2007年东太平洋的“海王星”观测网建成后,从海底地震预兆到海水中鲸鱼游弋,都在“视野”之内。其实日本在西太平洋的海底地震观测网,早已铺到了我们“家门口”。面对这种种动向,中国亟须考虑对策。

  文章称,5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太平洋地区合作委员会和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经略海洋与国家安全”研讨会在海南举行。专家们一致呼吁“海衰国弱,海兴国强,海洋决定着中国发展与安全的未来。经略海洋,时不我待”。增强国人的海洋意识,关注中国的海洋利益,从维护、利用好战略机遇期的高度看待海权问题,把维护海权作为重要国策,确立国家海洋战略与机制,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认为中国需要确定海洋国策,需要在国家一级统筹海洋政策和海洋发展,而这种统筹不可能由一个局或者部来承担。要从国家层面组织对中国海洋战略、海洋政策的全面评估和反思;要从历史和全球的视角,为确定海洋国策进行专项调研;要广泛动员军政财经科技等各界的力量,回顾历史,分析现状,展望将来,提出中国在海洋上的目标和对策建议。(陶春)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