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航空兵某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战斗力建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 08:42 解放军报

  神威雄师啸九天——空军航空兵某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战斗力建设纪事

  本报记者 谭洁 张金玉 本报特约记者 郭凯

  飞掠大海、飞进山谷、飞临大漠……进入盛夏,空军航空兵某师新型战鹰频繁出动,在一处处新空域留下开拓航迹。

  首次对远程陌生目标突击、首次大机群多日连续奔袭、首次实现从临空轰炸到远程精确打击的跨越……一个个纪录被飞行勇士们写在蓝天。

  在这些精彩镜头的幕后,是这个航空兵师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未来信息化战场加强战斗力建设的不懈探索。几年来,他们先后填补了新装备20余项训练空白,创下某型轰炸机训练15项纪录,多次出色完成上级赋予的重大演练任务,连续3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被誉为我军空中打击力量的神威雄师。

  变“线性思维”为“系统思维”,努力在新装备列装过程中降低事故风险

  2001年初,作为空军轰炸航空兵的拳头部队,该师装备了一批具备远程突击能力的新型轰炸机,加载了新的武器火控系统、指挥仪等多种新设备。

  “新鹰”进驻机场,羽翼未丰,机关和一些非建制连队连续发生几起地面事故。在主战武器换代的关键时刻,各级领导不得不下令“停飞”,埋头现场找“症候”。几番调查,领导和机关精疲力尽,飞行员也急得嗷嗷叫:“训练时间没保障,新战机何时才能形成战斗力?”

  这些问题,引起了师党委“一班人”的反思:新型战机是一个大系统,其战斗力的生成方式也必然是系统的。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过去被动应付的消极保安全低层次上,就无法适应新装备的战斗力生成需要。为此,他们邀请专家着眼大系统研究论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部队训练安全的举措。

  新装备是在边研制、边生产、边使用、边完善中开进机场的,种种不确定性容易引发各类事故。师党委变“线性思维”为“系统思维”,努力在新装备列装过程中降低事故风险。党委机关率先垂范,钻研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熟悉新战机,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到装备研制部门和生产厂家;为避免人为误操作,党委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创建了集指挥自动化、飞行训练、飞行保障为一体的局域网,建成了网络教育训练中心,飞行员训练质量明显提高;针对航空兵部队飞行任务重,安全警示教育时间难落实的情况,他们像制定飞行计划一样制定安全警示教育计划,保证了教育时间、内容和质量的落实;针对换装初期后勤、装备机关协调配合差的问题,他们以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高难课目训练为牵引,不断提高后勤、装备部门官兵的技术战术素质。

  短短3年间,该师不仅成功破解了“新鹰”带来的安全难题,战斗力也直线跃升,有39个基层单位被军以上机关评为先进,所属某飞行大队被空军授予“神威大队”荣誉称号。在前不久举行的一次夜间海上训练中,他们满载负荷的机群编队远程突击,命中率达到100%。如今,全师95%的机组不经临战补充和临战训练,就能随时升空作战。

  瞄准“全天候”攻关,找准战斗力提升的“增长点”

  实施大机群编队远程海上超低空突击,组织指挥难、保障难度大、风险因素多……任务一下达,“一班人”都暗自捏了一把汗!

  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难题在于海上风云莫测,飞行攻击条件极端恶劣。对于长期“看老天眼色训练”的轰炸航空兵机群,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最大的困难也是最大的机遇。师党委“一班人”敏锐地意识到,瞄准“全天候”攻关,就找准了战斗力提升的“增长点”,由此就可能带来战斗力的全面跃升。师长刘敬权带领一批师团飞行骨干一边深入研讨,一边在海雾弥漫的某海域上空反复操演。

  1000米、500米、200米……一架架战鹰低空呼啸,一个个新纪录相继诞生。仅两个月时间,他们连续创造了空军轰炸航空兵训练史上的4项新纪录!

  “全天候”引发一串新变革。为解决训练效益低的问题,他们改变“一日准备一日飞行”的组训模式,采取一次准备多日连续飞行的方法,既有效地克服了天气的影响,又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益。他们摸索的缩短双机间隔时间的训练方法,大大提高了部队整建制应急出动速度。目前,该师每个飞行日的训练时间平均增长近一倍,战术训练比例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

  同时,他们把这种“找准增长点”的思路贯穿到部队全面建设中,依靠抓主要矛盾的办法化解难题。新型战机火控系统全面更新,对飞行员的战术技术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不少飞行员一时不能适应,训练水平一度在低谷徘徊。为攻克这个难题,党委组织飞行员自行绘制连贯的火控系统流程图。经过一次次的改善,飞行员们不仅将新武器火控系统使用流程融会贯通,还将火力准备时间大大缩短,将攻击距离增加了45%。

  这一变化,让新型武器装备真正变成了蓝天利剑,也推动一批新战术应运而生,实现了空中打击一次性发现目标、一次性进入攻击航线、一次性摧毁。

  调整新机型部队的“能量结构”,让人才效能与装备效能形成良性循环

  飞行员和战机,是部队战斗力的两个“拳头”,人与装备平衡发展,空中铁拳的打击能量才能有效迸发。该师党委针对新机型对飞行员素质的要求,不断调整部队的“能量结构”。为纠正个别单位部队战斗力生成中重物轻人、资源分散、效益低下等问题,党委把三分之一的优秀飞行员和机务骨干抽出送学深造,用三分之一的骨干引路,用三分之一的骨干带新。这种“三三制”的方法,使他们取得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战斗力生长质量同步提高的效果。新机改装之初,部队实装奇缺,采取这种办法,使能够升空作战的机组在短时间内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师党委大力鼓励飞行员开展战术技术创新,让“软能量”向“硬能量”转化。几年来,他们先后组织飞行员进行了山谷隐蔽突袭、突破空中拦截、高空密集编队、夜航锁定靶标等高难课目攻关,让飞行员根据作战意图和空中态势,灵活运用战术实施打击。在上级组织的一次实兵对抗演习中,所属某航空兵团探索的一些新战法综合运用,十多个机组绕云团、穿雷区,避开“蓝军”地面防空网,以排山倒海之势,对“敌”实施了毁灭性打击。

  官兵的创新精神被充分尊重,使人才效能与装备效能形成了良性循环。该师编写的某型轰炸机的改装教材和维护规程,为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士官周俊忠研制改进的“着陆雷达天线自动转向系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所属某团对新型武器系统实施改进后,使武器操作平台布局更加合理,大大缩短了发现、截获、锁定目标的时间。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