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备动态> 《国际展望》网络版 > 正文

米-24武装直升机阿富汗作战简史(组图2)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 10:02 《国际展望》杂志
米-24武装直升机阿富汗作战简史(组图2)

左图为阿富汗作战的一个典型画面,米-24苏军运输护送车队。右图为米-24留给抵抗组织的是炸弹和死尸。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米-24武装直升机阿富汗作战简史(组图2)

米-24有一个可装8名步兵的运兵舱,延续了米-8的宽大机身。这是与西方武装直升机的重大差异。


米-24短翼下挂载的火箭巢。它经常令圣战者猝不及防,遭到意想不到的重大损失。


圣战者用毒刺导弹瞄准苏军的“空中魔鬼战车”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公路巡逻

  由于游击队对苏军后勤车队的攻击越发严重,自从1980年夏天开始,雌鹿开始尝试承
担护航己方补给车队的任务,这占其战斗出动次数的15-17%。第40集团军每天的给养就有几百吨,包括燃料和食物等等。而且运送给养的车队经常遭到游击队袭击。因此,数对米-24常轮流在车队上空巡逻,通常以150-170公里的时速蛇形飞行。飞行员经常关注公路两侧2-3公里处或者车队前方3-5公里处的情况,因为游击队经常在此设伏。一旦察觉游击队有埋伏,如果有可能米-24直升机通常迂回到敌人侧翼发起进攻,然后沿着公路前进,防止发生飞行事故。

  苏军沿公路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建一个停机坪,以供直升机补充燃料和更换空勤人员,因为靠一两架飞机为那些以15到20公里/小时速度前进的车队提供长时间不间歇的护航是不可能的。在苏联边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特姆兹到声名狼藉的萨郎通道的第一段路程由基地设在昆都士的雌鹿中队护航,利用哈拉顿等地的直升机场补给。在萨郎通道,从巴格拉姆基地起飞的米-24机队通过后,然后由从贾拉拉巴德、加兹尼等基地起飞的直升机接替。

  即便有直升机护航,车队的损失仍然十分严重,苏军每年都会损失数千辆军车,在这里,汽车驾驶员成了最危险的职业之一。1983年4月,一个由180辆军车组成的车队在一个坦克营的护卫下行进,在坎大哈附近的峡谷中了埋伏。这里有大量的游击队人员,他们从隐蔽处和丛林里向苏军猛烈开火。当米-24机群到场时,已经有20辆油车和6辆坦克被击毁在路上,燃起的浓烟弥漫着整个峡谷。直升机用80毫米S-8无控火箭对游击队进行压制,这也是这种火箭弹的首次有记录的使用。这些火箭弹威力巨大,而且发射十分密集,游击队误以为是苏军的重炮向其开火,纷纷进行躲藏。此时剩余的苏军车辆则趁机强行通过这一地区。等到了坎大哈的油料基地后,机载余油已经所剩无几了。

  这次战斗雌鹿使用的是装备20枚S-8无控火箭弹的B-8V20火箭发射巢,它在阿富汗战场受到了广泛的赞扬。它的3.6公斤重的战斗部杀伤效果十分明显,它爆炸时产生大量重3克的破片,杀伤半径达到10到12米。新型火箭弹开始代替原来的S-5火箭,但是早期的型号仍然在使用,直到苏军从阿富汗撤军。尽管飞行员总是抱怨S-5火箭只能“挠挠游击队的脚丫”,它爆炸时就像一个盛开的郁金香。不过S-5还是物有所值的,S-5在开阔空间仍然具有较强的杀伤力,而且简单可靠,并且UB-32A火箭发射巢装卸非常快捷,当战争进行得非常激烈时,一架米-24一日要进行5到6次突击,此时S-5的优势立刻就显示出来了。当然,弹药库内大量的S-5库存也必须被消耗,这样才能为新型装备腾出空间。

  当雌鹿的机组乘员变得更加老练和勇敢的时候,战术发生了改变。75%的攻击都在拂晓中进行,当然这也是为了躲避中午的酷热。第一次这种袭击是在一天的黎明,为的是抓住一名游击队头头,当时他们正在进行例行的祈祷。数架直升机用无控火箭和集束炸弹对游击队阵地的防空火力进行压制并且尽量消灭其人员,其他的直升机则用高爆重磅炸弹破坏营房等建筑。一些装备延时/定时动作引信的100公斤的炸弹甚至可以当作地雷使用,投放的炸弹会在24小时内断续爆炸,用以防止幸存着从瓦砾中逃生(但是这有时却经常被游击队员反过来利用。他们让一些人将炸弹引信拆除,当然这些人可不是什么拆弹专家,这完全是对一些人违反纪律的惩罚。如果运气好的话,炸弹被拆除了,然后阿富汗人就把这些炸弹作为地雷埋设到苏军车队的必经之路上)。最后的一次白天攻击发生在一个傍晚,这次也是为了抓获游击队组织的头目,因为,根据他们的宗教习俗,他们要在日落前埋葬死者。

  ○ 为战而练

  在被送往阿富汗之前,直升机飞行员都要在哈萨克斯坦的山地训练基地和乌兹别克斯坦哈格那沙漠中经受特殊训练,这大概进行15到20天。这样,这些人才能初步成为一个适应高原高温环境,并能在山地地形下作战的合格直升机飞行员。一旦到了阿富汗,他们首先会被安排乘坐一架米-8直升机勘查阿富汗的主要山区地形地貌,而这架米-8的飞行员则是完成了自己的阿富汗轮战任务,马上要回家的老手,通常这些老鸟会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德如数家珍的讲给这些初来乍到的听。此后,这些飞行员12-15%的飞行时间实际上还是训练,主要是训练特殊条件下起降技术和作战技巧。

  莫斯科附近的茹可夫斯基试飞研究院发明了一种起飞技巧 ,起飞时尾部先上翘10-12度,此时飞机只用机前轮着地,飞机延着停机坪滑行,这样直升机可以很快地加速,只需50到70米即可以脱离地面。另一个优势是直升机可以多带1-1.5吨的载荷。当然这种技巧需要大量的训练和坚实的基本功。1986年11月,一架米-24从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起飞,飞行员在起飞时还炫耀他那娴熟的技术。结果途中起降时,主旋翼扫到地面上。直升机不得不迫降,不过后来检查叶片并没有受到太大损害。这位好强的飞行员感到羞愧难当,今后再也不敢这样肆无忌惮地飞行了。

  在碎石铺就的路面上降落也是非常危险的,此时,直升机的旋翼就会扬起一大片沙尘暴,飞行员根本看不清下面的情况,非常容易因此撞到石头或者其他障碍物上。不过苏军飞行员也总结出一套办法,就是给要降落的直升机一个向前的速度,这个速度要足够大,以便保证座舱始终在沙尘前面,飞行员能够看清地面情况降落。不过这种方式降落导致飞机轮胎磨损过快。此外,阿富汗的米-24的发动机寿命也比正常时候短,主要是因为发动机叶片受风沙和火炮燃气的侵蚀以及涡轮故障。超过50%的TV3-117发动机涡轮被过早的更换,其中包括39%的压缩机叶片故障和15%的发动机湍振。发动机叶片大量损坏,导致飞机失去动力。1986年秋天,当对巴格拉姆基地的米-24进行检查时,发现竟然51个涡轮叶片中的17个完全被磨损。

  ○ 损失惨重

  在西方提供的毒刺等便携式防空导弹进入阿富汗战场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雌鹿最大的敌人就是游击队DShK机枪和各种地面高炮,它们造成的损失分别占当时米-24损失的42%和25%。发动机和机械故障也经常导致雌鹿坠毁,其次是遍布直升机内外的电子系统和控制系统。当然因为双发的配置并对很多系统进行了备份和冗余度设计,大多数情况下米-24可以带伤飞回基地。例如,发动机具备自动功率调节系统,当其中一个发动机被击中时,另一台会自动进入满负荷运转。甚至主变速箱油压降至零,直升机仍能飞行15到20分钟,这就足以让飞行员驾机飞离危险区域。

  1982年6月2日,分别由沃尔可夫和兰托斯夫驾驶的两架米-24发现两辆丰田越野车正在驶向位于坎大哈的一个游击队基地,米-24立刻追赶上去,将两辆吉普车摧毁,但是此时一心追赶越野车的飞行员发现自己不小心飞到游击队的营地上空,并遭到游击队的地面火力猛烈射击,严重受损,僚机被DShK高射机枪弹击伤,液压系统和部分线路被击中,主旋翼叶片也被击伤,但是飞行员仍然试图将直升机开回基地。此时,受伤的机械师不得不打开发动机罩,用手动关上了一台发动机,因为此时控制系统已经失灵了,而此时旋翼仍然在旋转。

  苏军在阿富汗因事故损失的所有机组人员中,直升机机组占有绝大多数,尤其是在夏天,人们受炎热天气和劳累的影响很大,而且高温高原给飞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因素导致它们极易受到攻击。有时候,一个月会损失3-4对机组乘员。

  这种同快乐的生活格格不入的死亡和受伤以各种形式写入那些军医的字典里去。这种伤毫无例外是因为迫降或飞机被击中造成的。大约30%的伤亡是由于头部和脊柱受伤引起的,55%则是属于烧伤,另有9%是因为内伤引起的。几乎每个直升机飞行员的死像都惨不忍睹。其流传很久的蓝色飞行服很快被淘汰掉,因为它们是由人工合成的化学纤维做成的,一旦遇火,人工合成纤维物就很容易燃烧或者熔化,牢牢地粘在皮肤上。1984年,苏军开始使用一种棉质丛林迷彩飞行服代替以前的飞行服,直升机飞行员是苏军最早换装该飞行服的空勤人员。别看这小小的变化,这大大提高了苏联陆航人员在坠地中的存活率。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装备,就是AKS-74 5.45毫米短突击步枪,一些精明的飞行员会把它用皮带绑在腋下或者大腿上,万一飞机被击伤迫降,逃脱时不会忘记带上,这可是救命的家伙。标准但是威力比较小的9毫米马卡洛夫手枪被换为更可信赖的托卡列夫TT手枪以及APS自动手枪和20发子弹。野外生存包经过了改装,大多数食物被拿出,只留下水和一些高热量的巧克力,为了给留出足够的空间容纳额外的30发装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枪子弹弹夹和4枚RGD-5手榴弹。

  一开始,米-24飞行员就强烈建议米里设计局为米-24的后半球提供更好的视野,以便防护可能在后方的袭击,但是1985年进行的NSVT型12.7毫米机枪塔的安装测试被证明相当失望。雌鹿不得不在载员舱里增加一个随机工程师,他的任务是时刻警惕着后方,一旦发现危险目标即予打击。为了给他更大的火力扇区,座舱门经过了修改,这样上面的一部分可以单独打开,下面的部分支撑着炮手。通常其自卫武器为7.62毫米卡拉什尼科夫PK通用机枪(或者PKT车载型),其射程和精度都为人称道。有时候直升机两边一边一位枪手,避免让枪手在颠簸的直升机中移到另一侧转移火力。曾经有一次一个机枪手因为在舱内颠簸而用枪击中自己的直升机。一些乘员则喜欢使用轻型和更好用的步兵型RPK机枪。当1986年春天苏联的高层领导命令所有技术人员都要呆在地面以减少没有必要的损失时,飞行员坚决反对在没有额外的机枪手的情况下飞行,除非他们认为必要(有时候减少载荷重量比额外的防护措施更为重要)。

  1980年代,西方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大量进入阿富汗战场,此时苏军几乎每天都被毒刺导弹击落飞机。此时,苏军另外一种“阿富汗升级包”不得不被引入战场,它们是为了对抗上述那些导弹,如FIM-43A红眼睛、FIM-92A毒刺、英制吹管以及苏制SA-7而配备的。大型的废气/冷空气混合器安装在发动机排气口上,以减少红外辐射,因为这额外增加了直升机的重量,使用也麻烦,所以直到1983年以前,人们认为实在没有太大必要安装这东西。但是1983年,红外制导导弹的威胁越来越大。一开始,先是在直升机尾梁上安装了两对ASO-2V曳光弹发射器,但到了1987年,它们被位于每侧机身短翼后面的三个ASO-2V代替了,它们向前成一定角度安装,以便能够覆盖更大的范围,有时它们被做成流线型以减小阻力。

  最终,苏联工程师给雌鹿装了一种L-166V-1E(SOEP-V1A)主动红外干扰机,它装在主桨下机体的最高处,此外,苏联技术人员还设计了其他的阿富汗升级套件,如功率更大的舵机传动装置和额外的震动(摆动)调节器,但是这些有用的改进最终由于官僚作风而最终没有付诸实施。而且当他们解决了老问题后,又出现了新的情况,例如雌鹿和河马-H装备一种水/甲醇喷射系统,用来补偿其他修补(例如进气口过滤器、排气口的红外抑制器,这些动力损失大约占5-6%)给发动机动力带来的损失,但是,当这一系统启动时,常常会造成动力陡增,而且非常难以控制(有一次这甚至导致一架在喀布尔起飞的米-24失去控制,并且翻滚)。这套系统也还需要纯净的蒸馏水,这在阿富汗可并不容易得到,因为,苏联人有时候不得不用普通的自来水代替,但是自来水中的沉淀物常常阻塞喷射管道。

  到1987年,苏联第40集团军的战场修复工作非常出色,大约90%的战损直升机都能够得到修补并重返战场,比较而言,战争初期大概只有70%的战损飞机得到及时修复。为了能够在战场上修复直升机并使其脱离阿富汗武装人员控制的区域,飞行乘员也不得不学习地勤的专业,而且雌鹿还随机携带修理的成套器材,包括一些重要的备件。当然,另一个原因就是雌鹿的设计简单可靠,以至于飞机受到轻微损伤时飞行员都能进行简单的修理,而不需要特别专业的人员。如果直升机遭到严重损坏,一支修理小组将会被派去进行较为简单的处理,只要直升机能飞回基地便可。这样一支修理队通常包括经验丰富精通机械并且久经沙场的老手,他们不仅会修理飞机,还能击退游击队的进攻,因为游击队的骚扰已是家常便饭。一次,修复小组在直升机被击落2个小时候到达了现场,小组人员发现直升机被阿富汗游击队严重毁坏无法修复。他们不得不把直升机不太重要的部分拆除,剩下重约2.5吨的主体,然后由米-8MT带走,在高原地区,这已经是米-8MT的极限载荷了。

  1986年冬天,一架米-24在加兹尼附近受到攻击,迫降在一个看似干涸的湖床上,但是湖床仅仅只是表面干了,下面都是沼泽,当直升机试图起飞时,它却被沼泽吸住了,所有的办法都试过了,飞机还是起不来。后来,工程师替换了受损的发动机和尾桨,再次尝试从沼泽中飞出来,但还是失败了。不得已,最终他们拆下了所有不必要的零件,然后装箱,这时候湿泥已经完全干了。中队的头头打算把雌鹿“拽着头发(实际上就是主旋翼)”拉出来,最后他们只能这样做,并把直升机带了回去。

  后来,事实表明战争无处不在,必须找到一个政治解决方案,1987年双方宣布休战,但是事实证明由于双方缺少信任,停战协议只是一纸空文。反对派不停地向摇摇欲坠的喀布尔政权施加压力。在1987年8月中询,阿富汗游击队在巴格拉姆展开大范围的破坏行动,此次行动中当地驻守的苏军损失了4架雌鹿和10名人员。1988年4月,游击队再次攻击了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这次攻击几乎使该基地陷入瘫痪,部署在这里的直升机几乎悉数被毁,苏联飞机不得不采取车轮战术,昼夜不停的攻击游击队。在另一次事件中,在加兹尼驻守的直升机部队遭到机场防御的阿富汗坦克的炮击,其原因竟然是游击队员向坦克乘员许诺,每打一发炮弹,就给他们定额的食糖。另外,好几架米-24被叛逃者送给游击队。1985年,两架雌鹿-D被叛逃的阿富汗空军飞行员开往巴基斯坦,这些直升机的最终结果尚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比较清楚的是,巴基斯坦最亲密的友好国家曾经得到过战损的米-24直升机,并对其部分装备进行了研究。 (未完待续)□ 本刊特约撰述 张学峰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