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开拓·勇气·责任(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 06:00 解放军报
开拓·勇气·责任(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开拓·勇气·责任(组图)

开拓·勇气·责任(组图)
开拓·勇气·责任(组图)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据明朝茅元仪《武备志》所记载郑和航海图绘制)郭季提供

  说出“郑和下西洋”这五个字,每一个中国人内心都会既有荣光,又有遗憾——荣光的是,600年前,郑和率船队扬帆出海,每每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茫茫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堪称中华民族乃至人类航海史的巅峰之作;遗憾的是,中华民族当年竟会那么快地从巅峰跌落,此后的600年里大部分时间竟然无寸帆出海,国家最终也积贫积弱,饱受列强凌辱。

  今天,在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之际,我们有必要将视野移向历史更深的空间,这样才能更加真切地读懂郑和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裨益所在。

  中华民族曾长期独领世界航海风骚

  从郑和下西洋的年代前溯700年,唐朝在广州设立了“市舶使”,主管对外贸易。“市舶使”的设立,反映了当时中国海上贸易的兴旺发达。许多史料记载表明,唐宋时期航行于东亚与西亚之间的船只,以中国的大型帆船最好,不论哪一国的商人都以乘坐中国帆船为最佳选择。

  提及“市舶使”及有唐一代的海上贸易,无非是要说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是中华民族千百年航海探索的集大成者,是技术的必然,是综合国力的必然。

  福建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徐晓望认为,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懂海洋的大陆民族,这是一个误解。中国的海洋文化至少可以上溯到7000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各朝各代史籍中多有中国人进行远海航行的记叙。为世人所耳熟能详的有殷商遗族集体出海以避战祸,秦代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寻访仙山,而其最终不知所终的神秘结局,至少证明他们进入了中国人尚不知道的远方海域。

  长期的航海实践,除磨砺了中国人不畏险阻、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之外,还带动了造船、航海技术的大发展。生活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的越人,有一支以船为家,其“了鸟船”船身狭长,上阔下尖,冲波劈浪,无所畏惧。中国人日后赖以穿行印度洋的大船,也多为上阔下尖、体型狭长,明显是受到了“了鸟船”的影响。指南针的发明,更是大大便利了海上航行,使脱离海岸的跨洋跨海直航成为可能。史料记载,最早的中日航线是沿朝鲜半岛近岸行驶的北线,可以观察到较多的海岛测定航向,而日后中日间的航行多是走更为经济的南线,依靠指南针标定航向横穿辽阔的东海。

  由于唐宋以来中国的日渐富强,长数十米、宽十余米、载重数百吨的庞然巨舰成为沿海人家常备的商船。由这支举世无双的船队支持的中国海洋文化走向世界的巅峰,一直统治西太平洋与印度洋长达七八百年时间。徐晓望认为,总的来说,中国有记载的航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且,在那一时代已是世界一流的。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明初郑和时代的结束。其中,在唐宋元时期,由于中国钢铁炼制技术与木器制造术在造船业上的应用,中国的造船业与航海技术都远远超越同时代的欧洲人与印度人,无疑是领先于世界的。

  中国缘何从航海大国巅峰迅速跌落

  郑和下西洋后,明清两代实行了400多年的海禁政策,使中国人“主动”退出了航海领域的竞争,原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印度洋,有几个世纪不见中国船只的帆影。晚于郑和50年至100年的欧洲航海家们,却以简陋得多的船只与装备,发现了新大陆,完成了环球航行。

  这样一来,就衍生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郑和谜题”:为什么郑和的船队没有发现新大陆?扩展开来讲,这实际上同学界著名的“李约瑟谜题”一样,提出了同样的疑问: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起源之一,曾长期引领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风骚,宋元时期达到了最高峰,至明朝中期依然保持着这种令世界望尘莫及的水平。然而到了明末清初,中国科技开始徘徊并趋于落后,而西方科学技术自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加速发展,特别是通过工业与科技革命这一关键性事件的助推,很快就把中国远远甩在了后面。此消彼长,以至于到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国人也长时间言必称希腊,而忘记了祖先的荣光。一度的高度发展和遥遥领先没有保持下去,也没有产生更积极的历史后果,而是走向了衰落——这种巨大的反差,是因何出现的?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徐凌认为,“郑和谜题”和“李约瑟谜题”的共同原因是,在封建制度的禁锢与重压之下,民众思想日益僵化,开拓进取精神日渐淡漠,使得中国传统科技和航海事业均缺乏深刻的社会动力,特别是经济动力。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活力因子一旦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亿万国民最终只能沉睡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震惊于东西方列强的枪炮声时,长达百年的屈辱已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强化海洋意识重振航海大国雄风

  101年前,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一文,赞扬“有史以来,最光焰之时代”的郑和下西洋辉煌业绩,“叹我大国民之气魄,询非他族所能几也”。想当年,梁启超眼看祖国被列强瓜分,国弱民穷,为郑和立传就是要唤醒20世纪初全体国民的国家意识、海权意识,号召国民以郑和为榜样,继承和学习他不畏艰险、勇敢开拓的精神,承担拯救积弱国家的责任,创造奇迹,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不久即提出要“罢西洋取宝船”时,郑和疾呼谏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500年后,梁启超眼见郑和警言成为残酷的现实,对海洋意识、海权意识的领悟自当更进一步,方有呼唤郑和之作。

  是的,郑和代表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明一脉相承,历经磨难而不自暴自弃,始终傲立于世界的东方。

  有人说,倘若中国人能早一点从“天朝上国”“厚往薄来”的自大意识中清醒过来,摸准时代的脉搏,下西洋不是去赏赐,而是去发展互惠互利的贸易交流,则“郑和谜题”、“李约瑟谜题”都将不成为谜题。当然了,历史不能假设。但是,中华民族是善于总结经验的。在经历了闭关锁国招致列强欺侮的屈辱后,中国人勇敢地放眼世界,勇敢地打开国门,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重新认识世界,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郑和下西洋的600年后,中国庞大的商船队伍正穿梭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多个港口之间,受到各国欢迎的商品不仅有传统的丝绸、茶叶、瓷器,还有大量的电视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产品。郑和泉下有知,自当欣然矣!(来源:解放军报第9版)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