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来自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的报告(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6月29日 17:02 解放军报
来自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的报告(附图)

文献数字化处理中心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来自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的报告(附图)

今日借阅大厅

  “数字图书馆”为科研助力——来自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的报告

  孙阳 本报记者 柴永忠

  什么是数字图书馆,它与传统图书馆有什么不同?带着疑问,记者近日走进中国国防信息中心图书馆,去亲身领略数字化时代信息服务的网络时速。

  ●昔日文献查询人头攒动,如今足不出户尽晓天下事——信息服务网上行

  走进今天的国防信息中心图书馆,数字化气息清风拂面。装饰一新的借阅大厅里看不到一般图书馆常见的人头攒动的查询、借阅场面,也见不到图书馆常有的一排排书架和目录柜,代之而设的是一台台数据终端、打印机和缩微平片阅读机,记者感觉更像是走进了一间大型的精密仪器工作室。屋角错落有致的几排颇具人性化的沙发在高大的绿色盆景植物的衬托下让人有一种步入茶舍的温馨。

  闻不到书香,但你却踏进了“书海”。这里的每一台电脑都储存了数千万页纸张载体的信息,作为全国最大的国防科技信息收藏和服务中心,近300万份电子版的国防科技资料,4千余万条书目信息,数10个数据库,7000多部声像资料,全方位地为广大科研人员及时提供资料保障、检索咨询、查新和国防专利代理等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记者随便打开一台微机,“武器装备数字化资源中心”主页随之跳动而出,“中国国防科技报告”、“军事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国防科技会议”、“军用标准”、“世界武器装备图片”等10多个设置有导航链接的栏目,让人目不暇接又跃跃欲试。为方便读者检索,技术人员又在主页上设置了从主题词、文献篇名到分类号等10余种查询路径,即使一位从未接触过图书馆的读者,只要你提出与装备相关的内容信息,浩瀚的信息储量肯定让你收获个盆满钵满。

  在一排整齐的电脑前,来自海军某部的一位同志正在网上查询有关科研信息。他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以前在图书馆查资料,要从一大堆卡片里一张张的找,经常是查一天也找不到需要的东西;如果把一项科研工作按时间分成10等份,真正花在科研上的功夫只占到三成,有七成以上被查资料占去了。现在,通过电脑对文献内容进行智能检索,轻点鼠标就可满载而归,既快捷又方便!

  这么好的环境和检索系统,为什么看不到几个读者使用呢?李创业副研究馆员解释说:“我们将馆藏资源信息通过中国工程技术信息网接入了国际互联网,馆内服务器全天候运转,读者无论在何时何地,只需一台上网计算机就可以同本馆资源联接起来,从存储的4千多万条信息中检索出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而且迅速准确,克服了读者在限定的时间和有限的区域内利用图书馆的弊病,再不用千里迢迢忍受奔波之苦,想什么时候用图书馆就什么时候用。”

  记者看到刚才打开的微机网页上一行小字清晰可见:您是今天第55960位读者!看着图书借阅大厅内那一张张鲜有人光顾的桌椅和网上潮涌的读者,记者不由感慨:真是足不出户而晓天下。

  为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便利,中心图书馆还允许读者携带软盘和移动硬盘在馆内自由下载所需信息,并配设了联机打印机,每当浏览到你想用的资料,立即可以下载到磁盘或打印出来带走。

  在大厅里,一双双求知与探索的目光在小小的荧屏上快速滑动,跳动的数据间只听到鼠标与键盘敲击的声音。来自各行各业的科研人员正在这样信息高速运转的网络平台上追逐着世界军事科技前行的步履。

  ●昔日信息采集剪刀加胶水,今天数字化加工流水线高速运转——有形信息变“无形”

  资料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为实现从传统文本型信息载体到数字化信息载体的跃升,图书馆投资建设了信息资源数字化加工中心,开展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传统文献数字化加工、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加大了电子型信息资源引进的步伐。赵馆长感慨地告诉记者:“现在,评判一个图书馆大小的标准不再局限于馆舍面积和馆藏数量,而是看你馆藏资源特色、信息组织水平和服务能力。”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文献正呈指数般递增,许多图书馆不得不设法解决藏书和方便读者使用的矛盾。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它们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在过去的2年中,该馆技术人员花在电子编目、资料数字化加工上的功夫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借阅典藏,他们正将浩如烟海的图书、资料和照片转化成神奇的比特字节进行储存。

  走进数字化加工中心,仿佛置身一间紧张繁忙的报馆。击键之声噼啪作响,一排排电脑荧屏闪烁。40多名数据处理人员正在对传统馆藏文献资料进行扫描、分类、编目。记者看到,在一台高速平片扫描仪前,一张能集纳98页资料的4×6大小的缩微平片,经过扫描存储后再经过软件系统归类集成,立刻就转化成数字信息上网服务。传统图书馆采编、典藏、流通的工作模式和剪刀加胶水的手工收集工作变成了数字化加工流水线,信息资源从固化的有形资源到现在流动的、鲜活的、简捷的、可利用再生的资源,一条条、一块块有形的数据资料在记者眼前变成了无形,开始在小小的电脑荧屏上为科研服务。

  目前该馆按照文献类型搭建了科技报告、科技期刊、会议文献等多条加工处理流水线,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每条流水线包括查重、扫描、图像处理、分篇著录、校对、打包归档6道工序,实现了从传统文献到形成规范的数字化全文资源的一体化作业流程,形成了对多种载体文献类型进行批量数字化加工的能力。赵馆长自豪地告诉记者:“我这里年加工文献能力超过1000万页,每天全速运转可将4~5万页纸张文献转变成数字文献。”

  看到记者脸上敬佩的神情,赵馆长认真地说道:“技术发展太快了,我们仍感到加工速度太慢,储量不够用啊!”今年他们加大了引进电子资源文献的力度,目前引进的电子资源文献已占到馆藏全年引进量的80%。

  ●昔日为人找书,今天为信息找人——主动式服务为科研助力

  在信息获取手段四通八达的数字化时代,对于专业从事信息服务保障的机构来讲,特色就是生命。

  一到图书馆,主人就向我们讲了两个故事:

  一是兵器工业总公司某研究所开始研究“新型隐身涂料坦克技术”,图书馆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力量,搜集整理资料提供给对方,为该所方案论证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研究项目通过了技术鉴定,对我军试验的某型坦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二是图书馆一位同志在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某研究所进行资料需求调研时,了解到该所正在进行某新型飞机试飞,某部件达不到设计性能要求,便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回馆后,他发现一份材料内容与飞机部件难题有关,立即填写了推荐卡。后来,该所的领导回信,这份资料帮他们解决了大问题。

  让馆藏的每一份资料都“活”起来,成为图书馆全体人员的共识。多年来他们根据平时所掌握的国防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主动送货上门。大家把这种方法形象地称作“从为人找资料到为资料找人”。

  面对信息技术给图书馆工作带来的模式、手段和方法的革命性变革,面对我军装备建设强烈的信息服务需求,赵馆长严肃地说道:“读者的‘口味’高了,眼光也越发‘挑剔’,你能不能为专家适时提供个性化服务、前瞻式服务、‘一站式’服务是图书馆的生命,也是数字化图书馆的灵魂。”为将主动式服务落到实处,中心图书馆除深化自身挖潜的同时,还同中科院文献中心、国家科技文献中心等国内多家大型图书馆建立了馆际协作,开展文献共享、资源互通、人员交流培训等多项工作,左联右通的协作网络为图书馆第一时间获取多方面的科技信息、满足装备科研的多方位的科技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大批学科型馆员、专家型馆员成长起来。如今,这一模式已结出累累硕果:

  该馆为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资料,有效解决了某发动机末端燃烧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为国家节约经费数百万;为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提供的800多种标准,对该所科研成果的形成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在银河亿次计算机的研制、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建设中,该馆提供的信息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说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图书馆是超前型的,正是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划时代的理念更新。从提供单一的国防科技信息到为具体用户“量身定做”信息,从传统的借阅收发到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处理与服务,中心的信息服务内容一次又一次的拓展跃升。目前中心图书馆已成为集资料中心、研究机构、咨询顾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全新场所,并正向着建设全国一流的国防科技数字化图书馆阔步迈进。

  (本文照片由毛新勇摄)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