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风暴”背后的思考(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 07:24 解放军报
“中国风暴”背后的思考(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中国风暴”背后的思考(图)
  征战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的中国队,在荷兰小镇乌得勒支掀起了一场席卷绿茵的“中国风暴”:在小组比赛中,三战全胜,昂首踢进十六强,实现了中国队参加世青赛的历史最佳开局。

  和以往历届国家青年队相比,眼下这支中青队的最大特点在于肩负使命的不同。2008年,他们中的大部分队员,将代表中国征战北京奥运会。正因为重任在肩,这支球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足球有关问题的讨论。

  队员:流星还是恒星?

  我们的青年队队员天资那么高,为啥到了成年队就成了“流星”,无所作为呢?

  这是一个有关中国足球的经典问题,每到世青赛的时候准会被提出来。2005年在荷兰,能够得出答案吗?

  严格说来,竞技场没有“恒星”,因为球员的运动生命是有限的。可是足球这个项目却又从不缺少“恒星”,马拉多纳、巴斯滕、菲戈、贝克汉姆……这些重量级人物,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光和热辉耀绿茵,而他们正是从世青赛走向广阔的世界足坛并成就功业的。

  毫不夸张地说,世青赛代表足球的发展大势,未来的足坛领军人物,将从这里跨出摇篮,迈出新步。

  征战世青赛的中国队历来不乏希望之星。1983年墨西哥世青赛上,中国队虽然没有出线,但是却出现了一个至今让中国球迷叹惜的名字——“快马”李华筠。这位当年的风云人物,曾经和荷兰的巴斯滕、巴西的贝贝托一道,被国际足联专家小组评定为“六大希望之星”。

  和巴斯滕们后来的辉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李华筠回国后无所作为,迅速地“泯然众人矣”,多年来,球迷们围绕李华筠现象的“仲永之叹”,始终没有停息。

  当然,中青队的希望之星不止一个李华筠,朱波、高洪波、曲波,这些“波”们都曾经在世青赛上踢出美妙的“世界波”,可如今他们的处境又如何?

  参加本届世青赛的中国队不缺乏天才型选手。对土耳其队那场比赛,赵旭日的“压哨世界波”技惊四座。迎战乌克兰,朱挺的凌空扫射将力量和技术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后卫冯潇霆威风八面,成为开赛以来首个接受国际足联网站专访的球员。而董方卓年纪轻轻,就已经加入大名鼎鼎的英国曼联俱乐部。

  相比李华筠时代,如今的中国足球少年无疑是幸运的,他们拥有更好的训练比赛条件,以及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是他们到底能走多远,和中国足球的管理方针、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竞技体育中最可宝贵的就是人才,而保证人才辈出,必须靠制度。

  怎样才能让当前的制度设计更合理?如何使天才球员摆脱“流星”的命运?这是世青赛对中国足球参与者的追问。

  训练:集中还是分散?

  如何安排这支2008年奥运会东道主球队的训练方式?

  针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两种意见,一是把球队整体拉到国外,集中训练;二是安排球员在国内联赛分散比赛,2008年奥运会前再集中。

  中国足协目前采取的是第一种方式。根据和德国城市巴特基辛根签订的协议,中国青年队将在洋教练的调教下,在德国集中训练2年,如果到2006年训练效果良好,计划将延续下去,直到北京奥运会前。就连此次世青赛,都是针对2008年奥运会的一次重要练兵。

  中国足协这样的安排无疑是有所依据的。中国足球历史上曾经有两次“海外驻训”的经历,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国家队赴匈牙利学习,正因为有了外籍教练的调教和高水平比赛的刺激,新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第二次是1993年11月,中国健力宝队远赴巴西留学。当时带队的正是如今的国家队主教练朱广沪。虽然足球界对于健力宝模式至今存在争议,可是李金羽、李铁和张效瑞等一批中国足坛中坚力量的涌现,至少说明留学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当然,集训方式也遭遇了不少反对意见。有媒体认为,选拔队员到国外集中训练,并且计划和对方签订2008年的夺牌协议,这种做法有些欠妥,就好像让全国高考作文获满分的考生集中训练,指望他们将来能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不切实际。

  国内一些俱乐部更是对这样的安排表示不解,有8名球员被抽调的鲁能俱乐部就是其中的代表。主教练图拔对媒体说:“我们很多青年球员目前已经是主力,他们不需要再从头进行基础训练了,他们需要的是比赛,高水平的比赛,中国足球未来的精英整体去欧洲那么长时间,这难道不是一种冒险?”

  虽然鲁能俱乐部如此表态可能有一点“私心”,虽然反对集训的呼声随着中国队在本次比赛开局阶段的出色表现而有所减退,但是对符合中国国情的足球规律的探索不会结束。

  纵观当前国际足坛,集中拉练式的施训模式并不多见,更多的是球员代表各自俱乐部打联赛,充分经受实战磨砺,大赛之前再适时集中。

  如何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合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这是世青赛之后,中国足球管理者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教练:外请还是内聘?

  虽然有协议,但是中青队目前的主教练、64岁的德国人克劳琛带领这支球队走到2008年,显然不是很现实。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他在世青赛之后将卸任。

  这样一来,未来国奥队的教练人选又成了热门话题。

  有人猜测国家队主教练朱广沪将一肩两任,有人预言绰号“白巫师”的法国名帅特鲁西埃将入主国奥,目前唯一让人犯难的是他百万欧元年薪的问题。

  中国足协对未来的国奥主帅选择三缄其口。在乌得勒支,几位领导口径一致:“等比赛完了以后再说吧”。足协主席谢亚龙最近访问了法国小城克莱枫丹,希望和法方建立面向2008年奥运会的交流合作,法国足协表示,如果建立合作关系,希望能够按照法国式的思维方式来指导国奥队,中国足协官员表示赞同。从中,不难看出未来国奥选帅的基本思路。

  其实,国奥教练内聘和外请还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这位教练能否适应中国足球的独特环境,给担负重任的球队提供切实有益的帮助,为球员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在这方面,德国老汉克劳琛无疑提供了不少启示。

  自今年三月按照中德足协的协议来华执教,克劳琛周围的是是非非就一直没有平息过。足球圈内一些人和部分媒体,对他的执教能力公开表示质疑。但是克劳琛对此的态度是处之泰然,他坚持自己独立的执教风格,坚持自己独立作出球队在训练比赛问题上的重大决策。如今中青队取得了参加世青赛小组赛历史最佳战绩,围绕克劳琛的争议暂告一段落。

  也许克劳琛带队连克强敌存在运气的成分,但是谁又能据此说克劳琛就没有水平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高水平教练,都有克劳琛这样老练的抗干扰能力。

  所以,无论今后由谁来执教中国国奥队,从主管部门到媒体,都应该给予其充分的信任和行动空间。如果不根据成绩,单凭主观印象,先入为主地决定对教练的看法,那无论是贬是捧,都必定是盲目的。

  这,恐怕是本届世青赛带给中国足球的又一启示。(本报乌得勒支6月18日电)(来源:解放军报第12版)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